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7.5%。这是我国近八年来经济增速目标首次低于8%。中国经济正在放弃“保8”的崇拜,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松经济发展的要求,调低经济增速大有含义。
我们知道,在经济周期处于下行期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适当放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还幻想着像经济高潮期那样两位数的增长。如果为此而急功近利,不仅不能保增长,反而会损害健康持续增长的基础与条件,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经济规律。
其次,在我国政府稳中求进的总体策略下,我国经济仍将继续软着陆的进程,这就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速度作为缓冲。我国政府拥有足够的资源保证经济增长减速的过程平稳有序,而通货膨胀率在2012年基本上都会在政府设定的4%目标以下。同时,政府有足够的空间来调整货币和财政政策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进而实现经济软着陆的目标。
再次,GDP目标下调,为我国经济“调结构”留下了空间。我们知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尤其是初始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增速的下降。因为旧产业关停是即时性的,当这些企业被关停之后,现有的这些经济总量和经济拉动速度当然也就随之没有了。可是,新产业的培育则是渐进性的。新的企业从孵化、培育到真正能产出是要有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在过渡期产业空白不可避免导致经济增长的减速。
如果通过投资加大刺激经济增长的力度,我国经济仍然能够高速发展。但是,与之相伴的将是重复投资、牺牲环境、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恶果。因此,通过降低增长速度的目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发展战略得以真正实现营造空间,就成为了很重要的战略举措。
最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经济增长速度与社会物价水平从来都是正相关关系,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过高的投资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带动物价上涨。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CPI涨幅一度高企6.5%,全年5.4%的涨幅远远超过年度预期目标,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到了极大的压力。虽然,今年2月份的CPI初步回落到了3.2%,让我们看到了已经久违了20个月的好数字,但是这一数字的基础还不牢固。此次主动调低GDP增速目标,为经济“减负”,是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经济发展模式从重视GDP转向重视民生,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才能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我们知道,在经济周期处于下行期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适当放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还幻想着像经济高潮期那样两位数的增长。如果为此而急功近利,不仅不能保增长,反而会损害健康持续增长的基础与条件,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经济规律。
其次,在我国政府稳中求进的总体策略下,我国经济仍将继续软着陆的进程,这就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速度作为缓冲。我国政府拥有足够的资源保证经济增长减速的过程平稳有序,而通货膨胀率在2012年基本上都会在政府设定的4%目标以下。同时,政府有足够的空间来调整货币和财政政策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进而实现经济软着陆的目标。
再次,GDP目标下调,为我国经济“调结构”留下了空间。我们知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尤其是初始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增速的下降。因为旧产业关停是即时性的,当这些企业被关停之后,现有的这些经济总量和经济拉动速度当然也就随之没有了。可是,新产业的培育则是渐进性的。新的企业从孵化、培育到真正能产出是要有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在过渡期产业空白不可避免导致经济增长的减速。
如果通过投资加大刺激经济增长的力度,我国经济仍然能够高速发展。但是,与之相伴的将是重复投资、牺牲环境、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恶果。因此,通过降低增长速度的目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发展战略得以真正实现营造空间,就成为了很重要的战略举措。
最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经济增长速度与社会物价水平从来都是正相关关系,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过高的投资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带动物价上涨。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CPI涨幅一度高企6.5%,全年5.4%的涨幅远远超过年度预期目标,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到了极大的压力。虽然,今年2月份的CPI初步回落到了3.2%,让我们看到了已经久违了20个月的好数字,但是这一数字的基础还不牢固。此次主动调低GDP增速目标,为经济“减负”,是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经济发展模式从重视GDP转向重视民生,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才能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