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如何在新课标下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去探究的课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体会如下:
一、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研读新课标,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成长。教学中,把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为着重培养能力,把传授知识的活动转变为和学生交流的活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教学相长。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时,教师更应着重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如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学习,能对探究实验有所感悟,学习如何猜想,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分析实验现象,如何推断结论。学习了“保护水资源”,能使每一位学生有心观察、关注、重视生活中的水,并逐步养成节约、爱护每一滴水的良好习惯,并用化学知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没必要让学习去钻研有关的难题和数字游戏题。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校调查显示,60%的学生因为认同化学教师,而爱好化学这门课程,10%的学生因为反感化学教师,从心理上排斥上化学课,30%的学生因为化学教师的“专制”而讨厌化学课,可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也是学习上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识甚至知识强加给学生。
课堂上,微笑、细心聆听学生的见解,并及时给与鼓励或全班掌声,会增强学生自信心,也会拉近师生距离,亲切的言语如“你认为……呢?”“请坐下”等,能让学生觉得师生关系平等,更能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口,展开想象翅膀。实验课和学生共同分享成功和失败,能增强师生的感情,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更加偏爱自己所教科目。
与此同时,课堂上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创设学习情景時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赋予启迪性。化学问题、小故事、新闻报道、图片、影像资料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景,如展示古代青铜器、铁器图片或实物,探求铁、铜生锈条件,组织学生观看环境污染图片、资料,激发学生探求空气及水的污染的兴趣,观看火灾给人类造成危害的影片、引导学生学习燃烧条件及与灭火原理。结合新闻热点挖掘与化学有关的亮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创设情景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去解决问题。
三、强调探究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求新知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化学学科的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化学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更通过化学探究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
化学教材为师生提供了大量探究课题,如“活动与探究”“拓展性课题”“家庭小实验”等,我的做法如下:
1.课前准备。提早一天或两天向学生提出探究课题,介绍和提供部分必要的资料或仪器。鼓励学生自己从课本或网上查找相关信息、自己动手改进仪器、利用身边资源自制仪器。
2.组织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全班分为5到8组,每组挑选一名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资料,向老师或实验室递交实验方案,并协助实验员准备有关药品和器材。
3.课堂上,各组长提出方案,全班讨论并完善方案。在不会影响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允许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如用洗气瓶通过排水法收集氧气,是“长进短出”还是“短进长出”,学生自己定,也许学生会失败,但失败可能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析、小结,介绍成功方案。
四、让化学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
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教学中让化学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能把死记硬背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化学不再是枯燥的化学方程式、难记的元素符号,而是与学生触手可及、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
1.结合课堂知识内容,引进学生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初中化学教材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主线而编写,从空气到水、金属与金属矿物质、酸、碱、盐、简单有机化合物,大都是学生熟悉的物质。教学时展示实物或播放录像,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能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我让全班每小组(四人一组)准备了一个马铃薯,课堂上要求切开,把一边放入水中,另一边在空气中放置,仔细观察,很快全班学生发现在空气中的一边切口处颜色发生了改变,这是如何引起的呢?以此作为新课的切入点,同学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高潮。
2.结合课堂知识内容,引进有关的新闻热点。课堂引进与化学有关的新闻热点,能使学生感受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如播放地震中灾民饮水难的片段,探讨水的净化,从火灾报道,探讨燃烧与灭火条件,由南海沉船照片,探讨铁、铜等锈蚀的条件,从北京绿色奥运、“水立方”等学习有机材料与环保。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正面、负面影响事件不断发生,只要我们有心留意,就能挖掘大量素材。
3.结合教学内容,请有关化学工作者走进课堂。近几年,我校多次请自来水厂师傅向学生介绍净水过程,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请环卫工人介绍垃圾回收处理过程,国家为此耗费了大量资金,要求学生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身边化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4.结合课本知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化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化学,我校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我校学生在通过对河水污染调查、周边工厂废水、废气、废渣排放调查后,写了调查报告并提出了较好的建议。
一、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研读新课标,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成长。教学中,把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为着重培养能力,把传授知识的活动转变为和学生交流的活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教学相长。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时,教师更应着重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如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学习,能对探究实验有所感悟,学习如何猜想,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分析实验现象,如何推断结论。学习了“保护水资源”,能使每一位学生有心观察、关注、重视生活中的水,并逐步养成节约、爱护每一滴水的良好习惯,并用化学知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没必要让学习去钻研有关的难题和数字游戏题。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校调查显示,60%的学生因为认同化学教师,而爱好化学这门课程,10%的学生因为反感化学教师,从心理上排斥上化学课,30%的学生因为化学教师的“专制”而讨厌化学课,可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也是学习上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识甚至知识强加给学生。
课堂上,微笑、细心聆听学生的见解,并及时给与鼓励或全班掌声,会增强学生自信心,也会拉近师生距离,亲切的言语如“你认为……呢?”“请坐下”等,能让学生觉得师生关系平等,更能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口,展开想象翅膀。实验课和学生共同分享成功和失败,能增强师生的感情,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更加偏爱自己所教科目。
与此同时,课堂上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创设学习情景時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赋予启迪性。化学问题、小故事、新闻报道、图片、影像资料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景,如展示古代青铜器、铁器图片或实物,探求铁、铜生锈条件,组织学生观看环境污染图片、资料,激发学生探求空气及水的污染的兴趣,观看火灾给人类造成危害的影片、引导学生学习燃烧条件及与灭火原理。结合新闻热点挖掘与化学有关的亮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创设情景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去解决问题。
三、强调探究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求新知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化学学科的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化学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更通过化学探究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
化学教材为师生提供了大量探究课题,如“活动与探究”“拓展性课题”“家庭小实验”等,我的做法如下:
1.课前准备。提早一天或两天向学生提出探究课题,介绍和提供部分必要的资料或仪器。鼓励学生自己从课本或网上查找相关信息、自己动手改进仪器、利用身边资源自制仪器。
2.组织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全班分为5到8组,每组挑选一名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资料,向老师或实验室递交实验方案,并协助实验员准备有关药品和器材。
3.课堂上,各组长提出方案,全班讨论并完善方案。在不会影响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允许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如用洗气瓶通过排水法收集氧气,是“长进短出”还是“短进长出”,学生自己定,也许学生会失败,但失败可能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析、小结,介绍成功方案。
四、让化学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
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教学中让化学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能把死记硬背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化学不再是枯燥的化学方程式、难记的元素符号,而是与学生触手可及、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
1.结合课堂知识内容,引进学生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初中化学教材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主线而编写,从空气到水、金属与金属矿物质、酸、碱、盐、简单有机化合物,大都是学生熟悉的物质。教学时展示实物或播放录像,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能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我让全班每小组(四人一组)准备了一个马铃薯,课堂上要求切开,把一边放入水中,另一边在空气中放置,仔细观察,很快全班学生发现在空气中的一边切口处颜色发生了改变,这是如何引起的呢?以此作为新课的切入点,同学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高潮。
2.结合课堂知识内容,引进有关的新闻热点。课堂引进与化学有关的新闻热点,能使学生感受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如播放地震中灾民饮水难的片段,探讨水的净化,从火灾报道,探讨燃烧与灭火条件,由南海沉船照片,探讨铁、铜等锈蚀的条件,从北京绿色奥运、“水立方”等学习有机材料与环保。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正面、负面影响事件不断发生,只要我们有心留意,就能挖掘大量素材。
3.结合教学内容,请有关化学工作者走进课堂。近几年,我校多次请自来水厂师傅向学生介绍净水过程,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请环卫工人介绍垃圾回收处理过程,国家为此耗费了大量资金,要求学生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身边化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4.结合课本知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化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化学,我校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我校学生在通过对河水污染调查、周边工厂废水、废气、废渣排放调查后,写了调查报告并提出了较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