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1212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本、教材分析
  《散文诗二首》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散文诗是一种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其通常通过描写作者思想情感的波动来表现作者的某些感触,题材丰富,短小灵活。它既有诗歌的表现性,又兼具散文的描写性,给读者以美的体验和自由想象的空间。
  该单元主题是品味人间真情,即通过学习,学生要加深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诗歌朗读,尤其要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的变化,并以此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进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写作意图。
  《金色花》写的是想象之事,其以儿童的视角来表达对母亲的依恋,所表达的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优美的语言足以感染每一个学生。学习此课,首先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学习朗读的技巧;其次要感受、理解母子之间深刻的感情,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
  《荷叶·母亲》是一篇关于爱的美文,作者以荷叶比喻母亲,由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联想到母亲对孩子的呵护与关爱,赞颂了伟大的母爱,同时也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感受真挚美好的亲情,并学会感恩。
  二、教学目标
  这两首散文诗都具有简洁、清新、细腻的特点。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深的哲思。笔者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文体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播放音频、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散文诗的语感,引导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结合《金色花》中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荷叶·母亲》中的联想,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发展其想象与联想思维。
  3.通过对这两首散文诗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把握,引导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培养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审美情趣。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方法
  美读法、感悟思考法、导学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音乐结束后,老师简洁引入:“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去爱,母亲。今天,让我们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去感受那份纯洁的永恒的母爱吧!”
  2.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朗读指导,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师配乐朗读诗歌(要求有感染力,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孩子与母亲嬉戏的世界),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这些场景表达了什么主题?
  明确:感觉十分温馨、幸福。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着孩子。
  (2)要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明确: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思考我们应该读出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明确:①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②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③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④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目标导学二:内容品析。
  (1)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明确: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明确:三次嬉戏。分别是: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的书页上。孩子懂得母親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亲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的生活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会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上文写道:“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孩子不见了,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越来越浓。所以一旦见到了孩子,就会变得又惊又喜,自然也会嗔怪孩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
  明确: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的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却把孩子想象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金色花,表达了其对纯洁、可爱的孩子的贊美。
  (4)我们已经感受了诗歌的画面美,品味了诗歌的情感美。这些美都源自诗人的神奇表达。泰戈尔的表达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
  明确: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达。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赞美了孩子的纯真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正好可以用来象征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可见,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5)创意表达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意?请用“我
  要变作……”的句式进行表达。
  示例:
  ①我要变作一条清清的溪流,在妈妈工作累了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容光焕发!
  ②我要变作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的炙烤。
  ③我要变作一股清风抚摸着妈妈;我要变作水中的涟漪,当妈妈沐浴时,把妈妈吻了又吻。
  目标导学四:拓展训练,收束课堂。
  “我国有一位著名诗人也以对母爱的热情讴歌著称,她就是冰心奶奶。她的诗集《繁星·春水》就是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颂歌。让我们走进《繁星·春水》,感受冰心对母亲的情思。”
  (幻灯片出示《繁星·春水》中的代表性诗句,师生共赏。)
  A.母亲阿!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B.倘如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C.母亲阿!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D.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


  3.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1.新课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是“母爱”!纯洁的母爱,总能在我们遇到风雨的时候悄然而至;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伴随我们一生。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散文诗——《荷叶·母亲》。
  (幻灯片出示作者相关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她歌颂母爱、童真和自然,把孩子看作最神圣的人。
  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泰戈尔对中国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而唯独冰心最得泰戈尔思想和艺术的精髓。闻一多称冰心是“中国最善学泰戈尔的女作家”;徐志摩认为冰心是“最有名的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而冰心自己则说:“我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自己平时写在笔记本上的三言两语——这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
  2.新课讲授
  (1)美读课文,读出感情。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抑扬顿挫,尽可能地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起伏。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③学生再次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④学生合乐朗读课文。
  (2)赏读课文,品“荷”悟情。
  ①为什么要写与祖父赏莲的故事?为什么要写“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莲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三蒂莲”初开是为了与大家庭中添了“三个姊妹”相映衬,暗示花即是人,花瑞即人祥,为下文以花比喻子女作好充分的铺垫。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而后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九年前在家中院子赏红莲的回忆,更加说明了即便八年未曾看到莲花,但却对其记忆犹新,体现出莲花在作者心中的分量。


  ②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天气、红莲的情形分别是怎样的?完成下面表格。
  ③在朗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试着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明确:情感变化: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原因: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飘散在水面上,“我”不禁为开得正艳的红莲的命运担忧;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我”看到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可见,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花本无情人有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而像荷叶一样的母亲也是这样,无私地保护、呵护着自己的孩子。
  ③作者为什么想起了母亲?你读出了作者哪些真情实感?
  明确:“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
  A.荷叶本身是脆弱的,但是在保护红莲的时候却奋不顾身,正如母亲的身体是柔弱的,但是当她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时,会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B.“雨点不住的打着”说明雨势很强,但在荷叶的遮挡下,暴雨卻成了“流转无力的水珠”,可见荷叶的护莲力量之大。由此想到,雨点就如生命中的困难、挫折、磨难、烦恼一般,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却能将其轻轻抹去。母爱的伟大最终战胜了暴雨。
  ④资料引入:母亲的病日重一日,日夜都处在昏迷状态之中。然而,一次当她稍清醒后,竟对冰心说:“你的衣服太单薄了,不如穿上我的黑驼绒袍子,省得冻着……”冰心泪如雨下。冰心称她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冰心的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仍不忘关心自己的女儿。于是,作者发出了发自肺腑的呼唤:“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理解其在课文中的意义。
  明确:看似简单几笔,却点明了文章主旨,深化了中心。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心中的雨”则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母亲是唯一一个在坎坷和磨难面前始终保护着“我”的人,她使“我”在痛苦时得到安慰,在孤独时得到欢乐,在失望时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⑤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⑥拓展延伸:吐露真情,用诗的语言表达对母亲浓浓的爱意。
  示例:
  母亲啊,如果我是红莲,你就是荷叶,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啊,如果我是,你就是,除了你,谁。
  ⑦总结提炼,收束课堂。
  母爱是一条长河,是一片大海,它源远而流长。在人类之爱中,它最为崇高、神圣、仁慈、伟大。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然而,依依小草怎能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但是不管怎么样,请用小草的芳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
  3.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从泰戈尔的《新月集》《吉檀迦利》以及冰心的《繁星·春水》中任选一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并自选角度,写一篇简单的读书报告,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
  九、教学反思
  在此次教学中,笔者预设的教学重点基本上顺利解决了,教学难点在前面几个具有坡度的环节铺垫下也顺利得到突破。同时,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环节,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自然、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情操。从整体上看,本次授课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进行阅读学习的能力,有效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十、参考书目
  1.[印度]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飞鸟集》,徐翰林译,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
  2.冰心:《繁星·春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3.胡春玲:《情注“金色花”意满小“纸船”》,《教育文汇》,2007年第12期。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代变革风起云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需依赖于社会的普遍性进步,即人民群众的全面性发展与提高。而这归根结底,需要落实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教育成为我国优先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已然进入大变革阶段,积极因应时代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即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
期刊
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实现通常基于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展开。在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实践中,往往存在中心不突出、立意不深刻等问题,甚至延续到中考之际依然未能解决。基于对初中学生写作主要困难的分析,本文试图探讨叙述类文本写作切题点睛的基本实施路径。  一、在文中增加标题和关键词的次数,增强作文的切题程度  通过对学生习作的分析发现,多数学生的问题出在切题上。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实际上是在怎么围绕题目行文方面出了问题
期刊
【教材分析】  一、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以学促学,实现其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有机整合,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时期,其对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判断不尽准确,作出的价值选择也
期刊
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一个大问题,有效并深度推进这一工作,必须注重义务教育关键性领域的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6月23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是义务教育关键性领域改革的一个基本环节,当然,这也是一项需要花大力气去落实和完成的重要任务。  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势在必行,关键在于基于怎样的理
期刊
叶圣陶先生作为语文教育界的大师,其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叶老在其长达70余年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在语文教材的性质、功能、编撰、使用等方面得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形成了其鲜明的语文教材观。  一、叶圣陶语文教材观的形成和发展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形成、发展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叶老1899年开始进入私塾学习,读“四书”“五经”,学八股文。这为其熟悉古籍打
期刊
【文本、教材分析】  该单元的主题是学习生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从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写起,既描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也讲述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
期刊
教育在中国历来占据着重要地位。荀子曾言:“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可见,不论时代语境如何变化,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始终是无法隐匿、遮蔽的。而文学作为人学,是反映社会现实、记录历史变迁、承载人生道义的重要载体,其具有相当显豁的教育价值。因此,文学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必要途径。厘清、挖掘文学作
期刊
赫钦斯说:“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即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1]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成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议论文属于实用文范畴,一篇好的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逻辑严密,议论文学习可培养初中生的高阶思维。  那么如何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们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呢?下面笔者以特级
期刊
《廉颇蔺相如列傳》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被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胆识和先国后己的精神所折服,也会被廉颇的骁勇善战、知错能改和坦白直率的品格所震撼,两位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大放异彩,名垂千古。  司马迁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成功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位识大体、顾大局的英雄人物,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还有并不逊色于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只是因为着墨较少而常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遗产之精髓。文言文教学的成败与教师的教学思维息息相关。可以说,文言文教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弘扬与发展。  一、教学思维与文言文教学思维  教学思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策略,当然也不等同于普通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思维是建立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基础之上的教学观和方法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追求和力倡的一种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