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缪贤、秦王再认识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dewei6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傳》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被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胆识和先国后己的精神所折服,也会被廉颇的骁勇善战、知错能改和坦白直率的品格所震撼,两位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大放异彩,名垂千古。
  司马迁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成功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位识大体、顾大局的英雄人物,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还有并不逊色于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只是因为着墨较少而常常被忽略。本文拟从赵王、缪贤和秦王三个人物切入,通过人物对话、历史文化背景作进一步探究,以期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赵王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赵惠文王是赵国历史较有作为的君王,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大,“尝抑强齐40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1](《战国策·赵策三》)。课文讲述的就是赵惠文王十六年至十八年之间发生的故事。
  赵王的知人善任成就了一代名将贤相。虽然对赵惠文王的描写不多,但从有限的文字里可以管窥一二。
  面对强大秦国的威逼利诱,赵王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乾纲独断,而是召集诸大臣商议,讨论的结果让他陷入两难的境地:给还是不给。给是物资上的被动,白白地被欺骗;不给是道义上的被动,留给了秦国攻打赵国的理由。还有最棘手的就是派谁去回复秦国,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宦官缪贤站了出来,他推荐的是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赵王并没有因缪贤的身份而拒绝他,反而很重视这条意见。经过缪贤一番陈述,赵王准备召见这位宦官的门客,面对蔺相如,赵王并没有因为宠臣的推荐而昏了头脑,而是实事求是,亲自上阵对蔺相如进行面试考核,把朝堂之上的问题抛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果然不负众望,提出了“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完璧归赵”[2]的建设性方案,解除了赵王的两难处境。赵王毅然派遣相如西入秦国,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创造了条件。此处虽对赵王着墨不多,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虚心纳谏、从谏如流的开明君主形象。
  当蔺相如不辱使命从秦国归来之时,赵王不囿于门第和出身,毅然提拔相如为上大夫。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和士三个等级,上大夫是大夫中较高的官阶。蔺相如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超人的智慧得到赵王“火箭式”的提拔。赵王在渑池之会上亲眼目睹了蔺相如的英勇无畏,又毫不吝惜拜蔺相如为上卿。蔺相如一跃成为赵国的显贵,这正是赵王赏罚严明、任人唯贤的具体表现。
  渑池相会之前,赵王是恐惧的,他不想去赴会,“赵王畏秦,欲毋行”,他的这一举动遭到后世的诟病,认为他是一个胆小怕事、毫无胆识和谋略的君王。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而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综合考量。渑池相会的背景是秦国节节胜利、赵国节节败退,秦强赵弱是不争的事实,并且“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一个“虎狼之国”且又是不讲信誉的国家,赵王的生命确实没有保障,这不仅是考虑自身的安全,更是为赵国的长远考虑,如果逞一时之快贸然出动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楚怀王熊槐被囚禁于秦国、客死他乡的故事犹言在耳。从谏如流的赵王还是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廉颇和蔺相如认为“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当个人的生命和国家的尊严摆在面前时,赵王选择了后者,一个“遂”字表现出他决然的神态和准备为国献身的壮志。廉颇送别之时,司马迁用了一个“诀”字,这个字很有深意,赵王此去很有可能一去不回,廉颇才提出了“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的善后事宜。在此,读者只看到了一个社稷为重、遇事沉稳、考虑周密的廉颇,却忽略掉在廉颇身后的赵王。在个人安危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刻,赵惠文王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国事为重,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国君形象跃然纸上。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处处以国事为重,他虚怀纳谏,知人善任,破格任用名不见经传的蔺相如;他不卑不亢,舍生忘死,决然奔赴渑池之会,展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
  缪贤
  缪贤在文章中只出现了一次,但就这一次,也让我们记住了这位别样的宦臣。
  因为和氏璧的缘故,赵国和秦国关系紧张了起来,正当赵王一筹莫展之际,宦官缪贤站了出来,力举蔺相如,他认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那么他什么如此坚决地举荐蔺相如呢?缪贤有罪想要准备逃到燕国,结果被舍人蔺相如制止,蔺相如给他说了缘由,并告诉他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缪贤被赵王赦免,通过这件事情缪贤认为蔺相如是出使秦国的不二人选。仔细品味,能发现缪贤身上的许多人性闪光点。
  首先,冒死推荐之举。为了打动赵王,缪贤可谓是不惜余力,他竟然把自己通敌叛国的想法说出来,赵国的近臣竟然私下接好别国,并且还有逃亡他国的计划,但缪贤丝毫没有顾及自身的安危,甚至不惜贬低自己、加罪自己来抬高蔺相如。在推举蔺相如时,给自己戴上了叛国不忠的帽子。缪贤的这些话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赵王小肚鸡肠,怪罪下来,不但他自身难保,就连窥测圣意的蔺相如也脱不了干系。缪贤冒着叛国和欺君之名举荐蔺相如,其拳拳之心不言而喻。
  其次,识贤报恩之情。缪贤举荐蔺相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蔺相如确有才能。他能体察人心、洞悉人性。缪贤也有认贤识才之能,通过一件事情就能认识一个人的能力,明朝陈懿也在《读史漫笔》中感叹:“缪贤识鉴贤于平原君多矣!”[3]二是报答恩情。如果没有蔺相如的帮助,缪贤很有可能命丧黄泉,正是因为蔺相如关键时候的建议,缪贤才保住了性命,所以缪贤才会冒死举荐自己的恩人。
  再者,忠君爱国之心。国家存亡之际,当朝堂之上的群臣束手无策之时,一个宦官竟然站了出来,极力向赵王推荐蔺相如。他完全没必要举荐蔺相如,因为这不是他的分内之事,他只要侍候好赵王就行了。但在国家利益面前,缪贤抛弃了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缪贤的爱国之心可见一斑。
  或许可以说,没有缪贤就没有叱咤风云的蔺相如,也就没有后来的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更没有传为千古美谈的将相和。   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王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最长的君王,他重用文臣武将,在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秦国正是在他的治理下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翦伯赞曾这样说:“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4]可以说如果没有秦昭王的励精图治,秦一扫六合的壮举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秦王在文中直接或间接出现了三次,且每一次出现都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拨开笼罩在历史上空的阴云,管窥秦昭王的言行,就会发现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君王。
  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不胫而走,其他国家都没有什么反应,只有秦昭王率先出击,并提出了以城易璧的外交主张,这显示出他有很强的政治嗅觉。先不说这十五座城池与和氏璧是否等价,从这条外交主张上就可以看出秦昭王心思缜密。
  秦国想以十五城易璧,单从秦国的角度思考无非会出现两种结果:得与不得。如果得到这块璧,秦国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毁约,不承认约定的存在,这一点早有所证,张仪的六百里变为六里已广为所知,后文可知秦王的确无意予城,蔺相如也说秦国“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如果得不到,秦国就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赵国,甚至还可以以此为借口攻打赵国。也就是说赵国予璧与否,秦国都能得到好处,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秦昭王的老辣和睿智。
  秦王真正的出场是在朝堂之上。蔺相如在朝堂上怒发冲冠、持璧睨柱、据理力争,丝毫没有把秦王放在眼中。面对咄咄逼人的蔺相如,秦王却表现得十分镇静,他的形象已被蔺相如的光芒所掩盖,我们看到的是机智和勇敢的蔺相如,却没有看到沉稳和理智的秦王。秦王要的是和氏璧,而不是蔺相如的性命,既然和氏璧已经不在秦国了,即使杀害蔺相如也于事无补,反而让自己背上一个滥杀无辜的罪名,无论在政治上还是道义上都很被动,这样做得不偿失,秦王心里应该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最后“礼毕而归之”,显示出秦王的胸怀和气度。
  秦王第二次的出现是在渑池之会上,渑池之会是在秦国对赵国占有绝对优势(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的前提下开展的,但这次会盟让蔺相如大放异彩,其他人都沦为背景。他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解国家于倒悬,给赵国赚足了面子,让不可一世的秦王颜面扫地。秦王为什么没有发作?除了赵国有充分的准备(内立太子,外盛设兵)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军主力正攻打楚国,无暇顾及渑池之地,这应是秦王没有发作的主要原因。但并不能以此说秦王是一个胆怯或懦弱的人,恰恰相反,这正是他大智大勇的表现。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5]秦王并没因个人的荣辱破坏国家的战略目标,为了国家他可以不顾惜自己的颜面为赵王击缶,此等正是一位英明君主的体现。
  可以说,秦国的发展壮大与秦王敏锐的政治嗅觉、不凡的胸襟气度和隐忍的高贵品格不无关系。
  总之,在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们不能忽略这三位人物,正是他们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才使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历史人物形象更加光鲜艳丽、鲜活立体。
  注释:
  [1](汉)刘向:《战国策》,范祥雍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45页。
  [2]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3]程媛:《满纸耿介语·一把辛酸泪---破译<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4期,第35页。
  [4]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8页。
  [5](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4年,第516页。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
其他文献
整本书阅读课是在讲读课和自读课基础上的言语心智训练课,其目的是实现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合理地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将学生现有的阅读量科学、有序地扩大,着力培养学生阅读中外经典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一种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阅读课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除在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外,把课堂还给“主人”,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知、领悟、联想和想象,使其完全融进
期刊
一、教材、文本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新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双线组元的方式,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协调发展。《卖油翁》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展现平凡人物(阿长、老王、砌台阶的父亲、卖油翁)的光辉,体会平凡人物的人生境界;语文要素方面则要求学生熟读精思,从关键语句中感受文章的精神意蕴。  (二)文本解读及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代变革风起云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需依赖于社会的普遍性进步,即人民群众的全面性发展与提高。而这归根结底,需要落实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教育成为我国优先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已然进入大变革阶段,积极因应时代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即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
期刊
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实现通常基于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展开。在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实践中,往往存在中心不突出、立意不深刻等问题,甚至延续到中考之际依然未能解决。基于对初中学生写作主要困难的分析,本文试图探讨叙述类文本写作切题点睛的基本实施路径。  一、在文中增加标题和关键词的次数,增强作文的切题程度  通过对学生习作的分析发现,多数学生的问题出在切题上。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实际上是在怎么围绕题目行文方面出了问题
期刊
【教材分析】  一、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以学促学,实现其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有机整合,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时期,其对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判断不尽准确,作出的价值选择也
期刊
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一个大问题,有效并深度推进这一工作,必须注重义务教育关键性领域的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6月23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是义务教育关键性领域改革的一个基本环节,当然,这也是一项需要花大力气去落实和完成的重要任务。  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势在必行,关键在于基于怎样的理
期刊
叶圣陶先生作为语文教育界的大师,其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叶老在其长达70余年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在语文教材的性质、功能、编撰、使用等方面得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形成了其鲜明的语文教材观。  一、叶圣陶语文教材观的形成和发展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形成、发展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叶老1899年开始进入私塾学习,读“四书”“五经”,学八股文。这为其熟悉古籍打
期刊
【文本、教材分析】  该单元的主题是学习生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从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写起,既描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也讲述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
期刊
教育在中国历来占据着重要地位。荀子曾言:“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可见,不论时代语境如何变化,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始终是无法隐匿、遮蔽的。而文学作为人学,是反映社会现实、记录历史变迁、承载人生道义的重要载体,其具有相当显豁的教育价值。因此,文学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必要途径。厘清、挖掘文学作
期刊
赫钦斯说:“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即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1]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成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议论文属于实用文范畴,一篇好的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逻辑严密,议论文学习可培养初中生的高阶思维。  那么如何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们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呢?下面笔者以特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