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放弃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u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克莱默夫妇》是1979年拍摄的电影,虽然距今近40年,但涉及婚姻里女性的自我选择与平衡家庭关系的问题在今天依然普遍存在。为什么女性独立自主了这么多年,我们依然还在面临自我选择,是个人选择还是普遍选择。回顾39年前的电影,克莱默夫人的形象会让我们看到今天的女性仍然在追求什么。
  关键词:婚姻女性;选择;平衡
  《克莱默夫妇》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于1979年拍摄的一部家庭伦理片。笔者是2008年第一次看的这部电影,2018年第二次看。一个有着近40年历史的电影,时隔10年的重温让笔者依然感慨,这大概就是经典影片的魅力。
  这10年笔者的角色变化很大,从单身到妈妈,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到一名编剧,视角变了,感触也变了。笔者不是一名女权主义者,但尊重所有女性的独立意志,并鼓励她们去实现自我追求。那么平衡家庭和自我就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这貌似也是一个拥有社会和家庭属性的女性永恒的话题。
  1 影片概况
  克莱默夫妇和大多数普通美国夫妇一样,克莱默先生努力挣钱,克莱默夫人在家照顾6岁的儿子比利。由于克莱默先生忙着工作,忽视了妻子和儿子,终于有一天,克莱默太太忍无可忍,愤愤不平地离开了他们父子,离开了家庭。于是克莱默先生一边忙于工作,一边照顾比利,陷入极度的困境之中。可怜的克莱默先生在照顾比利时大受挫折,最终以失败告终……唯一幸运的是,在女邻居的帮助下,克莱默先生渐渐适应了单身父亲的生活,和比利的关系也变得更好,相互依赖,而且越来越亲密。后来,克莱默夫人回来了,这时她已经是纽约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了。她回来是要拿回比利的抚养权……
  2 克莱默夫人的新女性形象
  电影开始时,克莱默夫人泪流满面,温柔地向睡着的儿子告别,此时她的母爱是多么脆弱,尽管如此她毅然决然地开始收拾行李离家出走,结束这个家庭生活给她带来的痛苦折磨。
  作为一部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克莱默夫人在电影中是勇敢的,她不能忍受毫无意义的人生追求,虽然残酷,但勇敢地走出了那扇门,去追求自己生存的意义。这实质上是她新女性意识的觉醒,即作为一个女性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恢复和反映。她不愿意成为丈夫“强权”下的一颗棋子,她像一个世纪前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一样离开了。
  每次遇到这种自由女性,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19世纪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玩偶之家》。女主人公毫不犹豫地为丈夫和家人忍受羞辱,但当她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却发现丈夫只是一个虚伪和可鄙的庸俗者。她终于意识到,她只是婚前父亲的玩偶,婚后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所以,她果断抛弃了家庭。娜拉离开后发生了什么?为此鲁迅先生也曾经作过一个演讲,他认为“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在那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告诉所有的“娜拉们”必须先获得经济上的主动权,在社会上获得男女平等的权利。
  20世纪70年代,另外一个时空的“娜拉”——克莱默夫人离开后,很快就会有工作,收入3.1万美元,远远高于她丈夫的年度收入,她甚至可以有很多男朋友。很明显,鲁迅演讲中所担心的问题消失了,新女性不再受经济的束缚。
  2.1 克莱默夫人的母亲形象
  当克莱默夫人终于找到工作,拥有了金钱和地位时,她真的实现了独立、自由和幸福的梦想吗?电影中克莱默夫人回来了。她不能忘记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她回来要找回她遗弃的儿子,夺回比利的抚养权。
  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就像在最后对簿公堂时,律师问克莱默夫人:“我根本就不明白你到底有什么理由非要离开丈夫和孩子?问题不在于婚姻,原因在于你自身!”在律师看来克莱默夫人放弃了母亲的身份追求自我价值,追求到了又回来找回母亲的角色是过分的,但实际上克莱默夫人从未放弃过,她放弃的是那个依附于家庭的“母親”,争夺的是一个比利喜欢的同时又自我满意的独立“母亲”,只是她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大人在作出任何决定的时候,孩子都是被动的,他们没办法选择决定任何事情,只能被迫接受。
  所以,影片的最后克莱默夫人放弃了自己的抚养权,认为维持现状是对比利最好的选择,她没有输给克莱默先生,而是输给了孩子。
  2.2 角色平衡的取舍,就是普世价值的体现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多重角色,不只是一个母亲或者其他,但像克莱默夫人这样的非此即彼的人生,就是现代大多数独立女性每天权衡的利弊,“是在家陪孩子还是出差”“是陪孩子上兴趣班还是去赴好久未见老友的约”……在这样的决定背后,没有“克莱默先生们”这个选项,他们如同不存在。正如现在流行的“丧偶式教育”和“诈尸式教育”一般,角色的缺失导致现代女性不得不做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每一天的抉择累积成的就是“克莱默夫人们”的人生。如果“克莱默夫人”喜欢并沉浸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那是皆大欢喜的,如果不是,那么导致悲剧的一定是“克莱默夫人”吗?
  电影是一种文化产物,不仅仅是在传递作者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影像文化形态。每个时代的历史以及历史中的社会关系都可以通过这种影像呈现和传递,并且现在电影已经拥有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传播地位。一部堪称经典的电影,必须以时代文化核心为主导传递普世价值。这部电影的价值也正是因为它传递了一个我们所期望的价值,展现了一个我们所希望的社会道德取向。
  参考文献:
  [1] 艾弗里·科尔曼.克莱默夫妇[M].译林出版社,2008.
  [2] 雅克·奥蒙,米歇尔·玛利.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 罗应中.人一生必看的100部电影[M].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岳津津(1985—),女,天津人,学士,汉语言文学专业,三级编剧。
其他文献
摘 要:罗兴华教授的作品题材丰富、审美视角独特、表达技巧多样,可谓是一个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结合体。罗教授做研究有敏锐的眼光,能从点出发,经线、面的延伸,建立立体系统的研究。因专研精神及显著的成果,罗教授荣获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铜鼓奖,该奖为振兴广西文化艺术创作最高奖。罗教授可谓名誉加身、硕果累累,其人和蔼可亲,谈吐间尽显平易近人的性格。本文主要从人物经历、研究专长、教学情况及其代表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结构主义大师屈米的“表示法”研究着手,将动作与空间联系起来,对创意工作室室内空间设计操作的过程性进行详细的论述,从空间组织、功能关系、形式语言几个方面具体展开,以便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肢体语言;书写;空间设计  0 引言  屈米表示法指的是用来表现操作过程中的形式图形,其可以被用作建立一套形式系统,包括可识别的符号元素,以及被转化成符号或者图像的运动、事件和演员,甚至是感知
期刊
摘 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和标志,而地标性建筑是人类解决共同生活问题的物质手段和记叙生活方式的符号。摩天轮作为空间表意的实体,通过无数次的社群复用,逐渐由物向符号滑动,将接受者的目光引向相应的国家地区之文化品质和民族精神,成为意义的“简写式”。而摩天轮符号意义之度量化是整个社会关系中各种长短期利益的缩影,也是接受者对其价值意义的思考和认同。  关键词:地标性建筑;片面化;符号建构;度量化;摩天轮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立足于南昌职业学院艺术系现状进行探究。通过对文化建设的环境、精神、制度、行为及网络文化进行分析,探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网络文化  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的文化氛围和整体精神风貌,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活动空间,以校
期刊
摘 要: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系统就不断变革、更新。从最开始的我们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到后来我们自己改造创新,再到如今的西方人学习我们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在不断提升的,这与近几年我们的不断更新教育模式有关。本文就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探讨了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环境设计专业  0 前言  环境设计专业是目前我们
期刊
摘 要:通过分析比较比亚兹莱黑白插画与中国水墨画,总结出两者的相似性和特别之处,从自身的作品出发,从新的高度看待中西方艺术的相通性。  关键词:黑白艺术;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相通性  奥伯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1872—1898)是西方新艺术运动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在19世纪被引入中国。欣赏他的作品时,笔者不禁思考:为什么这位英国艺术家的作品会得到东方文
期刊
摘 要:随着文创行业的兴起,文化产品的视觉形象设计得到了提升,而益阳明油纸伞的工艺产品形象仍以原来的旧形象出现在市面,缺少时代感,缺少文化创新的包装,从而慢慢失去了市场。品牌的视觉形象是产品在市场上的个性特征,在市场消费环境的辨识中,它能直接引导消费者加强对品牌的关注与产品的认知。品牌形象的建立与推广对益阳明油纸伞业尤为重要。  關键词:传统手工艺;品牌形象;益阳明油纸伞  品牌形象是企业的重要视
期刊
摘 要:可持续设计不断被讨论,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设计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要为人类提供舒适和方便,又要把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因此,如何发展设计成为我们今天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设计的本质出发,分析了新型废止制度的概念以及设计中审美元素的融入。首先论述设计与艺术的异同,然后探讨了如何发展设计,最后讨论了设计中的审美因素以及何为真正的好设计。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新型废止制;环境;审
期刊
摘 要:通过梳理西方表现主义油画、中国写意油画的艺术发展脉络及解析二者的绘画特色,探讨西方表现主义油画与中国写意油画的异同,强调中国写意油画遵从传统中国画表现方式,能够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西方油画媒介来表达个人思想,进而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不同于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表现艺术形式。  关键词:西方表现主义油画;中国写意油画;精神气质传达;民族传统文化  第一,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大数据“云”平台为切入点,以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培养需求为分析点,探讨一种以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及教学需求为出发点,包含“教、学、做、产、学、研”一体化的“云”数据交互式教学平台的构建。平台从框架搭建到模块划分以及相应环节的设置进行统筹思考,为当下的高校课堂提供有效的补充,弥补了“有限课堂”的不足。通过对平台反馈的教学数据进行分析,平台能够很好地反作用于教学,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方案,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