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养成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ing81868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是指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加强养成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说的就是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和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可塑性强,容易养成好习惯。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大力加强养成教育。当前,加强养成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行为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这就是说,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鉴于此,我们必须尽力为学生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行为。如为了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可以举行钉扣子、穿鞋、争做最佳值日生等各式各样的劳动大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可开展“今天我当家”、“记住父母的生日”、“每天做一件家务”等活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红领巾广播站、课外活动小组,开展重大节日歌颂祖国、舞蹈比赛、春游等多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为学生开辟实践天地,创造熏陶氛围。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的“所知”逐渐化为自然地、稳定的习惯,化为“自身血肉”。
  
  二、班主任率先垂范,让学生在言行中获得感召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是学生最易崇拜、模仿和学习的偶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意义。我们不难发现,班主任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学生的言行。可见,班主任如果言行不当,将会直接影响到养成教育的效果。
  因此,学校必须要抓好班主任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作为班主任不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通过“身教”的示范引领学生。例如在升旗仪式中,班主任应与学生一起高唱国歌;在劳动课中,班主任应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劳动任务。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就是无声的语言,最有说服力,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
  
  三、注重细微之处,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收获习惯
  
  不良习惯养成之后,是很顽固的,矫正起来很难。必须在细微之处狠下功夫,才能扎扎实实地养成良好习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独立完成作业、做题马虎、做事磨蹭、随地吐痰、经常买零食、没有节制的看电视和上网、对同学的文具物品“顺手牵羊”等,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教师如果放任自流,一旦养成了坏习惯,便难以矫正,有的可能伴随人的一生。教育无小事,教育者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身边最常见、最生动的点滴,及时地进行教育。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如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量的积累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
  
  四、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在全方位教育网络中塑造人格
  
  《小学生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按照这一要求,学校在养成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三教合一”,即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教育网络。
  学校作为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政教处、教导处、少先队要充分发挥作用,不断加强横向联系,及时修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引导家长积极配合,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共同努力。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学校要通过聘请有关领导、模范人物到学校做报告、聘请校外辅导员做知识讲座、开展帮教和共建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和敬老院参加公益劳动、参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教养机会。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广大教育者坚持不懈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相信,只要努力,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就会伴随着我们的孩子走向成功。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活动目标  1. 用蛋壳泼墨的方式进行玩色游戏。  2. 从不同角度进行借形想象,并添画成动物的形象。  3. 乐于想象和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借形想象的经验和丰富的动物知识。  材料准备:泼墨材料(KT板、长卷纸、灌了红黄蓝三原色水粉的魔法蛋)、添画材料(墨汁、棉签)、吸水树脂(装在调料瓶中)。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活动  师:最近动物森林里出现了一些神秘的朋友
新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以来,评价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多学者与教师关注对评价问题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为建构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本人对建构新课程评价体系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建构多维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多年来,我国教育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而且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偏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内涵。  2.初步学会捕捉“细节”来表达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片段):  一、自主品读细节,感受“爱如茉莉”  1.指导品读  师:是呀,爱茹茉莉,它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同学们,这篇文章需要我们静静地用心灵去阅读,去关注细节。一句感人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会
因为计算是一个较为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所以很少能在公开课中听到计算的课型。但笔者曾听过一节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小学数学有关《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课,颇有感触,整节课有扫雷大比拼、简算小能手、垃圾回收站、魔鬼训练营四个环节,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第一个环节,现将其中课堂实况展示如下。    一、课堂写真:“谁是扫雷专家”    同学们会玩许多的电脑游戏,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玩玩扫雷游戏,注意每道题都是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抓住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实实在在,显现出语文训练的扎实;应该精于预设、巧于生成,实实在在,显现出语文内涵的厚实;应该手段简便、过程简约,实实在在,显现出教学的朴实。    一、“实在”的教学方法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学生学习语文如同在黑暗的胡同里行走,需要教师给予直接的帮助。一味地让学生自主,缺乏具体阅读方法的切实指导,就像学生在黑暗中胡乱地摸索,徘徊不前,阅读
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信息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场教学革命已经在中国的教室里迅猛地展开了。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需求,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新亮点和突破口。  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了,层次明晰了,色彩绚丽了,课文也随之“活”了。语文课堂插上现代教育技术这双翅膀,既深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初步的猜测和推理,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使其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玩过)老师也特别喜欢
小学语文阅读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获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采用创新阅读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几种创新阅读法。    一、质疑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起源于大胆的“质疑”。其中包括:  1.发散质疑。一点多疑,以发散思维为特征,呈放射型。教师
当前,我们所倡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从形式入手,探究形式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语文教师都达成了共识,即语文教学需要恢复“原生态”,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揣摩语言方面狠下工夫。《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儿》一课条理清晰,如何成功选准文本中的教学点,运用简约平实的方法,体现语文的特质,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直奔主题有效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许多语文教师想尽办法追求一个巧妙的开头。其实语文课堂的开场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阅读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将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可以从创新激趣方式,注重方法指导,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做起。  一、创新引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