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作为中国远程教育实践发展的窗口,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实践中关注的热点与发展动态。本文选取该杂志2003-2006四年期刊共1062篇文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远程教育实践领域中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指出了一些理论领域亟需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还立足于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针对如何使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结合成一种互补、对话的研究共同体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远程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共同体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逐步推广与普及,各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如广播电视大学、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以及面向中小学的网络学校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因此,对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研究现状与发展进行分析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一、研究目的、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分析我国远程教育实践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参考与建议对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资讯版文章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
  (三)研究内容
  通过对《中国远程教育》杂志2003—2006四年的相关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分析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研究的现状与热点趋势。
  
  二、研究过程
  
  (一)内容抽样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从2003年开始改为半月刊,分为综合版和资讯版。在已有的研究中,有两篇文章涉及到对《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内容分析,如殷丙山、张拓、陈丽的《中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现状——基于专业学术期刊的分析》和张秀梅的《我国远程教育学科研究发展概观》,但这两篇文章的取样都是《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本文选择资讯版进行内容分析,主要是想从远程教育的实践领域来反映远程教育的整体发展,希望从一线实践者的经验及困惑中把握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动向、目前的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涉及的范围广,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抽取了与本研究最为相近的八个模块,即事件、媒体聚焦、新闻观察、与总裁对话、专家访问、行业培训、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本研究选取了2003—2006四年共48期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二)类目分析表格的设计与应用
  设计类目分析的表格,是研究内容的关键。
  1. 分类原则
  (1)每一类下的文章既可以包括实证研究,又可以包括纯理论探讨。(2)同时含有两个或多个主题的,以其主要的研究点为准,这种情况一般需要浏览全文。
  2. 类目的划分
  (1)电大发展:主要是指网络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电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对未来的规划、发展对策及思考。(2)高校远教:主要是指全国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宏观管理与未来发展的对策及思考;其他普通高校对网络教育的思考。(3)网校发展:指除普通高校和电大以外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或组织的发展现状或趋势。(4)农村远教: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5)技术应用:主要是指新技术、新媒体的引入与推广应用。(6)企业E-learning与培训:主要包括企业E-learning、行业培训、职业培训。(7)产业运作:主要是指把远程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服务的思想,包括校企合作、企业联合、企业大学向普通高等学校靠拢等。(8)学习支持:指通过新的技术或新的教育理念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9)资源开发:指包括网络课程、专题网站、流媒体课件、学习平台等的设计与开发。(10)资源共享:主要包括有关资源共享的政策、共享案例或实施方案等。(11)质量关注:包括规范管理,质量评估,考风考纪等。(12)学习化社会:主要包括社区教育、继续教育以及为建设学习化社会所做的基础建设规划等。
  3. 信度验证: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该内容分析结束后,笔者又请两位同学随机选取了50篇文章进行归类,得到的结果是3人的评判信度R≈0.91。
  4. 统计结果:12个类目的文章在三年中数量以及百分比数据统计详见表1,图1。
  
  表1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3-2006年文章类目统计
  


  注:类目按文章数量进行了排序
  


  图1 2003-2006《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各类目文章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三、主要的研究结论
  
  本研究共取样1062篇,通过对资讯版八大模块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数据显示企业E-learning与行业培训是我国远程教育实践领域中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文章约占总数的20.34%。这也就形成了资讯版本身的一大特色。目前远程培训主要集中在大型公司和企业,其中包括银行业、保险业、移动通信公司、电信公司、大型IT企业等,广大的中小企业的远程培训还未启动。可见我国远程教育在培训领域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实践中,企业E-learning与行业培训受到高度关注,但在理论研究方面略显冷清。在分析中笔者发现,已有的关于企业E-learning与行业培训的文章多是泛泛介绍各行业对员工培训的重视,但对如何形成企业培训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如何有效地组织职工培训,如何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还很缺乏,有关实施培训的可操作性的案例介绍等更实用更微观的研究寥寥无几。可见行业培训是当前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2. 不管是试点高校,还是从事教育支持服务的公司都竞相为教学或市场需求提出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方案、新技术、新媒体争奇斗艳,有关技术应用的文章约占总数的16.67%。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但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两方面的内容比例却很低,只占总数的2.45%,这一点也是与张秀梅的研究相一致。整体看出关注新技术引入的很多,但这些新技术如何运用到远程教育中,如何有效地改善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到底能取得怎样的效果等相关的应用研究和比较研究还很缺乏。
  3. 现代远程教育产业运作这个特色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伊始已经突显出来,有关产业运作的文章占总数的8.00%。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院校开始与公司合作,有的还实现了公司化运作,这种合作或企业化将会是远程教育的发展大趋势。奥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更彰显产业运作的魅力。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具备市场化潜能的教育形式,将按照自身的运作机制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但实际中是否选择与企业合作开展远程教育,许多领导者、决策者还是慎重三思,举棋不定。如何协调好企业的利益与远程教育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良性衔接,如何在校企合作中发挥远程教育自身优势以避免企业固有的运作机制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和亟待研究的课题。
  4. 近年来关注学习者特征、学生认知风格的文章越来越多,理论研究者们为更好地指导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献计献策,但有关的实际应用文章却很少,学习支持的文章仅占总数的1.79%,同时非常意外的是在仅有的19篇学习支持服务的文章中没有一篇涉及到情感支持,这也折射出实践中对学生的情感支持研究还是非常薄弱。无独有偶,张秀梅在《我国远程教育学科研究发展概观》的研究中也指出有关学习支持服务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比例很低。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重视人文关怀、提供人文氛围,能尽可能地弥补远程学习者缺乏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校园人文环境熏陶等方面的不足。所以加强学习支持服务特别是情感支持服务的研究,必须引起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足够重视。
  实践的丰富多彩已经使我国远程教育在短短几年内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但如何总结和提升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健康发展更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四、建议:构建研究共同体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身是相辅相成的。但在现实中实践者由于局限于自身工作环境,总是凭借经验来处理问题,这样的行为难免流于感性与直观。而研究者们又常被批判为躲在书斋里做学问,不关注实践。通过对全国68所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高校网站进行分析,有35所院校公布了网络学院的组织结构,其中有11所网络学院设立了远程教育研究部或研究中心。有的研究中心还与相关学院合作培养远程教育专业研究生。可见我国远程教育实践基地中已具备很好的理论研究条件。我国远程教育专家丁新教授多次强调,中国的远程教育实践最丰富,理论也应该最强。所以理论研究应做得更微观、更实际一些,并能够重视以实际工作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案例研究。
  如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成一个研究共同体,以一种互补的姿态进行对话与交往,实践经验借助于理论支撑的手段来传播,将更具有说服力与实践意义。为了使实践者与研究者结合成一种研究共同体,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采用岗位轮换制度。岗位轮换是一种在岗培训方法,是指企业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不同员工彼此交换工作岗位或使某一个员工在多个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以开发员工多种能力的培训方法。在企业中岗位轮换制度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制度化的管理措施,这里的岗位轮换主要是指派研究中心人员到各个部门去实习然后选择一个部门工作一段时间,也可以称之为基于角色的实习。这同时也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自己研究课题最相关的部门,一方面可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寻找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可以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带动越来越多的实践者关注、参与到远程教育学术研究中。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培养远程教育各个领域的博专人才的有效途径。研究人员可以针对自己的研究兴趣直接到相关部门深入实际工作一段时间,但在工作之前要求撰写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想解决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困难、需要怎样的帮助、工作时间等方面都要有详细的规划与记录。
  2.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方式。当从业人员以一种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实际工作当中时,工作将不再是日复一日简单复制的枯燥劳动,而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但受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开展行动研究并非易事。所以笔者建议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应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对于这两点建议,笔者将做进一步研究。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北京邮电大学网络学院在开展本专科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同时,还按研究生院的统一要求招收硕士研究生。学院提供了足够多的助教和助研岗位,为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及实践条件。这种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其他试点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视角,研究共同体的形成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为我国远程教育实现不断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新.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 [J].中国远程教育,2003, (4):18-24.
  [2]张秀梅.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概观 [J].中国电化教育,2005,(5):44-48
  [3]殷丙山,张柘,陈丽. 中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现状-基于专业学术期刊的分析 [J].中国远程教育,2005,(2):18-22
  [4]郑金洲. 教育碎想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8-202.
  [5]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227-229
  
  [作者简介]
  王海荣,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张秀梅,教育技术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讲师。
  
  Analysis and Advice of the Practice Status of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Content Study of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of the Information Edition
  Wang Hairong&Zhang Xiume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510631)
  【Abstract】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of the information edition as the window of Chinese distance education practice reflects objectively the hot issues and trends in the practice field. Through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ze, this paper selects 1062 articles from 2003 to 2006 of the magazine of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of the information edition as its researching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concerned issues in the practice field of Chinese distance education and points out some tasks which should arouse th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further for the theory field. The paper also gives some advice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how to combine the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of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to an research community.
  【Keywords】 Distance education; Theory; Practice; Research community
  本文责编:孙爱萍
其他文献
[摘要] WebVEP是我们设计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基于Web的可视化网络教学平台,它不但方便教师合成多媒体教学内容,而且可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学生可以定位学习和自由组合多媒体教学信息,满足了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的需要。文章分析了目前网络教学平台中,多媒体教学内容在制作、发布、存储、利用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介绍了WebVEP的设计思想,给出了WebVEP实现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期刊
[摘要] 面授和网上教学有机结合的整合式教学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模式。本文旨在介绍和分析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简称EDC)如何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的功能,与面授教学结合起来,发挥面授教学和网上教学的各自优势,使教师培训更加有效。EDC的实践表明,在大学教师培训课程中,发挥网上教学的优势,能帮助学员弥补由于有限的面授教学产生的师生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互动的不足。在网上学习中,通过互相的学习
期刊
[摘要]利用Analysis Services 、Office Web Components 组件和XML等技术成功实现了对学生作业考试数据进行OLAP分析。该数据挖掘方案在教学诊断与评价中收集、存储学习者的大量特征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为学生诊断学习效果、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提供支持。  [关键词] 筛选数据;数据挖掘;远程教育    一、前言  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学习,对于
期刊
[摘要] 本文在系统回顾教师知识与教师学习本质的基础上,讨论了数字技术与教师学习活动之间的关系,主张将数字技术的效用描述为教师学习中有目的的一组活动,即:知识建构、分布式认知、社群与沟通以及约定,通过对五个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的典型案例,分析了数字技术对教师学习的支持作用。最后指出了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之方向。  [关键词] 数字技术;教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学习与数字技术
期刊
[摘要]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辅导教学越来越凸显其优越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关键是教师,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的设想,详细阐述了AHP在评价模型构建中的具体应用,为目前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能力; A
期刊
[摘要] 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建构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中小学生形成各自特异的“迷思概念”得不到有效转变。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异质构组”、“关键词提取”、“教师共同体”等策略,进而借助网络环境构筑平台进行实践,并提出采用“互动分析”的方法进行策略有效性的分析。  [关键词] 迷思概念;概念建构;互动分析;学习共同体    一、引言    笔者通过
期刊
[摘要]芬兰约恩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Jarkko Suhonen和Erkki Sutinen提出了FODEM(FOrmative DEvelopment Method)法,并指出FODEM是在极为分散学习社区中开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一种有效开发方法。本文阐述了FODEM法,介绍其在ViSCos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实践,最后指出FODEM对我国西部分散学习社区中开发数字化学习环境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本文介绍了PLE(Personal Learning Enviornment)及其特征,并介绍了构建个人学习环境常用的社会性软件,通过分析知识学习和教学主要观点的变化归纳出构建PLE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 PLE;个人学习环境;社会化软件;Web2.0    随着社会性网络和虚拟学习环境的兴起,计算机网络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正在上演一场为学习者的合作探索、协作学习提供交互工具和交
期刊
[摘要] 本文论述了觉知的相关概念以及协作学习中的觉知问题,认为实现有效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可以通过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促进学习者对自身以及同伴的感知来实现;同时,本文以具体的CSCL活动策略和协作平台组件设计为案例,从内容对比分析的角度验证促进协作学习活动觉知过程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觉知;校际协作学习;协作报告    一、觉知概念及其在协作学习中的作用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期刊
[摘要] 网络给人们带来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也给人们有效获取所需资源带来了一定困扰。如何有效的对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如何使学习者快速检索到所需的学习资源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P2P网络,为学习者设计了一个提供有效的学习内容查询、存储和知识共享的资源管理系统,并从社会学视角详述了学习者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从而达到有效获取学习信息的目的。  [关键词] 学习资源;P2P网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