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8
摘要:手口足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传染性疾病,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发病患儿多以五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该种疾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或流行。病情严重的患儿容易因病情快速发展而死亡,因此,对手口足病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手口足病;预防;控制;措施
一、 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
1.1流行病学特点
引发手口足病的肠道病毒多达二十多种类型,主要为肠道病毒属的埃可病毒(ECHoviruses)、肠道病毒71型(EV71)以及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为EC71及CoxA16,多数又由CoxA16疾病。
首先,人体作为本病的传染源,在发病后1周传染性极强,无论是患者、隐形感染者还是无症状带病毒者都具有传播的能力。其次,从传播的途径而言,肠道病毒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进行传播:消化道;呼吸道。同时,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因此,病人的排泄物、飞沫及其污染的手、玩具等都能够成为本病传播的媒介。再次,易感人群在各年龄组均可以感染并引发疾病,并以小于三岁的(包括三岁)年龄组感染发病的几率最高。最后,流行发病的时间四季均可,主要集中在五月至七月,冬季发病率较低。
1.2临床特征
医务人员在日常诊断过程中,对患有疑似手口足病的患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符合下列症征的患者可通过实验室检查检测到相关病毒或相关标志物的为确诊病例,其中又有一般病例和重症病例之分。
在一般病例中,常见为急性起病,手掌或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能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伴有发热的现象。有些患儿还有咳嗽、流涕、呕吐、头疼等现象。在重症病例中,有手口足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还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等。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手口足病有极强的传染性,与其他传染性疾病相比,发生频率更高,小规模的暴发和流行时常发生,因此,采取及时、有效、合理的疫情控制措施,能够避免更多的婴幼儿患病,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将手口足病的发病率控制在可掌控的范围内。
2.1加强对家长、看护人的预防教育
在手口足病流行的期间或季节,家长或看护人应该尽量让孩子远离人群密集等空气流通不良的公共场所,减少与患上手口足病患儿接触的机会,避免孩子之间的相互交叉感染。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类似手口足病的临床症状,应立即将孩子带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使病情加重。对于轻症患儿而言,在家中应对室内进行通风,减少孩子的外出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并与其他孩童进行一定的隔离。勤换衣物,进行晾晒和消毒,粪便也要进行及时地处理。
2.2加强对托幼机构的预防教育
在流行病季节,托幼机构应该让教室保持良好的通风情况,并时常进行喷洒消毒;幼儿玩具、餐具等幼儿常接触的物品也应加以消毒;工作人员要保持清洁,注意卫生,在工作室戴上消毒手套,并避免幼儿接触。托幼机构也应加强对幼儿的观察,一旦发现疑似病患的幼儿,要及时通知家长并送诊,以免延误病情并暴发大规模的疫情。在发现病例之后,在园内要将患儿所有物进行全面的消毒,将疫情暴发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若园内出现病例较多,可以采取放假等措施,避免幼儿间更多的相互感染。
2.3加强护理控制措施
一方面,要进行对发热的护理,当患儿出现精神不振、怕冷、发凉、呼吸加快、面色发红等,必须立即测量体温,同时,也要给患儿定时进行测量。手口足病患儿体温在37.5℃~40℃之间,在发热期间,可以采用温水(以38℃为宜)拭擦患儿全身,减少衣物等物理降温方法。同时,在发热期间,要随时掌握体温的动态,若体温高于38.5℃时,要使用退烧药。降温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多让幼儿喝水。
退热后还要注重口腔护理,绝大数的患儿都有口腔黏膜的损害,会因此而据食、流涎、哭闹等。此时,首先需要保持口腔的清洁,用生理盐水漱口或用棉棒沾取清洁,同时,可用维生素B2粉末与双八面体蒙脱石粉混合均匀后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起到吸附细菌,缓解病情的作用。此外还可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等,以超声雾化进行辅助,阻止细菌继续感染。
临床上患儿皮肤会出现炎性丘疹、疱疹以及出汗刺激。由于患儿的抓挠会使皮疹继发感染,若疱疹抓破还会引起病毒的传播,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而使病情严重。应坚持每晚给患儿洗澡,勤换柔软的棉质内衣,并且不使用洗护用品,例如肥皂、沐浴露等;对破溃处及时涂上甲紫药水,减少患儿活动量,以减轻皮肤破损,避免引起疼痛和激发感染。
2.4加强心理干预和呵护
患手口足病的幼儿,心理上的愉悦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接受治疗,并对缓解病情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通常,在疱疹的疼痛和陌生环境的刺激下,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因而出现哭闹不安的表现。此时,需要家长及护理人员亲切、和蔼的态度,缓和患儿的情绪,并取得其信任。可通过音乐、视频等网络技术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营造放松和愉悦的氛围。此外,家长也需要放松心情,避免焦躁不安的情绪,有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给予患儿的充分地鼓励和陪伴。
三、 结语
手口足病作为一种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快、传播途径复杂、暴发速度快点的特点。在人群密切接触中,由于幼儿的免疫系统尚发育不完全,抵抗力较差等,相较青少年和常人更容易患上手口足病。因此,手口足病是在小儿中多发的传染病,并仍有少数病例因病情严重而死亡,因此预防是首位。就目前而言,手口足病尚无更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可以通过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地降低手口足病的发生。预防手口足的重点应放在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保护易感人群,做好预防教育、消毒隔离等措施。通过采用新的检测技术和手段,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病人采取更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并给予更多的关怀。不仅要加强对家长、看护人以及托幼机构的教育,而且也要强化医护人员培训教育,提高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樊松林.浅谈手足口病的控制与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
[2]王文华.探索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治疗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
[3]凌碧红.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宣教和护理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
摘要:手口足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传染性疾病,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发病患儿多以五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该种疾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或流行。病情严重的患儿容易因病情快速发展而死亡,因此,对手口足病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手口足病;预防;控制;措施
一、 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
1.1流行病学特点
引发手口足病的肠道病毒多达二十多种类型,主要为肠道病毒属的埃可病毒(ECHoviruses)、肠道病毒71型(EV71)以及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为EC71及CoxA16,多数又由CoxA16疾病。
首先,人体作为本病的传染源,在发病后1周传染性极强,无论是患者、隐形感染者还是无症状带病毒者都具有传播的能力。其次,从传播的途径而言,肠道病毒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进行传播:消化道;呼吸道。同时,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因此,病人的排泄物、飞沫及其污染的手、玩具等都能够成为本病传播的媒介。再次,易感人群在各年龄组均可以感染并引发疾病,并以小于三岁的(包括三岁)年龄组感染发病的几率最高。最后,流行发病的时间四季均可,主要集中在五月至七月,冬季发病率较低。
1.2临床特征
医务人员在日常诊断过程中,对患有疑似手口足病的患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符合下列症征的患者可通过实验室检查检测到相关病毒或相关标志物的为确诊病例,其中又有一般病例和重症病例之分。
在一般病例中,常见为急性起病,手掌或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能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伴有发热的现象。有些患儿还有咳嗽、流涕、呕吐、头疼等现象。在重症病例中,有手口足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还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等。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手口足病有极强的传染性,与其他传染性疾病相比,发生频率更高,小规模的暴发和流行时常发生,因此,采取及时、有效、合理的疫情控制措施,能够避免更多的婴幼儿患病,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将手口足病的发病率控制在可掌控的范围内。
2.1加强对家长、看护人的预防教育
在手口足病流行的期间或季节,家长或看护人应该尽量让孩子远离人群密集等空气流通不良的公共场所,减少与患上手口足病患儿接触的机会,避免孩子之间的相互交叉感染。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类似手口足病的临床症状,应立即将孩子带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使病情加重。对于轻症患儿而言,在家中应对室内进行通风,减少孩子的外出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并与其他孩童进行一定的隔离。勤换衣物,进行晾晒和消毒,粪便也要进行及时地处理。
2.2加强对托幼机构的预防教育
在流行病季节,托幼机构应该让教室保持良好的通风情况,并时常进行喷洒消毒;幼儿玩具、餐具等幼儿常接触的物品也应加以消毒;工作人员要保持清洁,注意卫生,在工作室戴上消毒手套,并避免幼儿接触。托幼机构也应加强对幼儿的观察,一旦发现疑似病患的幼儿,要及时通知家长并送诊,以免延误病情并暴发大规模的疫情。在发现病例之后,在园内要将患儿所有物进行全面的消毒,将疫情暴发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若园内出现病例较多,可以采取放假等措施,避免幼儿间更多的相互感染。
2.3加强护理控制措施
一方面,要进行对发热的护理,当患儿出现精神不振、怕冷、发凉、呼吸加快、面色发红等,必须立即测量体温,同时,也要给患儿定时进行测量。手口足病患儿体温在37.5℃~40℃之间,在发热期间,可以采用温水(以38℃为宜)拭擦患儿全身,减少衣物等物理降温方法。同时,在发热期间,要随时掌握体温的动态,若体温高于38.5℃时,要使用退烧药。降温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多让幼儿喝水。
退热后还要注重口腔护理,绝大数的患儿都有口腔黏膜的损害,会因此而据食、流涎、哭闹等。此时,首先需要保持口腔的清洁,用生理盐水漱口或用棉棒沾取清洁,同时,可用维生素B2粉末与双八面体蒙脱石粉混合均匀后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起到吸附细菌,缓解病情的作用。此外还可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等,以超声雾化进行辅助,阻止细菌继续感染。
临床上患儿皮肤会出现炎性丘疹、疱疹以及出汗刺激。由于患儿的抓挠会使皮疹继发感染,若疱疹抓破还会引起病毒的传播,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而使病情严重。应坚持每晚给患儿洗澡,勤换柔软的棉质内衣,并且不使用洗护用品,例如肥皂、沐浴露等;对破溃处及时涂上甲紫药水,减少患儿活动量,以减轻皮肤破损,避免引起疼痛和激发感染。
2.4加强心理干预和呵护
患手口足病的幼儿,心理上的愉悦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接受治疗,并对缓解病情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通常,在疱疹的疼痛和陌生环境的刺激下,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因而出现哭闹不安的表现。此时,需要家长及护理人员亲切、和蔼的态度,缓和患儿的情绪,并取得其信任。可通过音乐、视频等网络技术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营造放松和愉悦的氛围。此外,家长也需要放松心情,避免焦躁不安的情绪,有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给予患儿的充分地鼓励和陪伴。
三、 结语
手口足病作为一种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快、传播途径复杂、暴发速度快点的特点。在人群密切接触中,由于幼儿的免疫系统尚发育不完全,抵抗力较差等,相较青少年和常人更容易患上手口足病。因此,手口足病是在小儿中多发的传染病,并仍有少数病例因病情严重而死亡,因此预防是首位。就目前而言,手口足病尚无更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可以通过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地降低手口足病的发生。预防手口足的重点应放在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保护易感人群,做好预防教育、消毒隔离等措施。通过采用新的检测技术和手段,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病人采取更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并给予更多的关怀。不仅要加强对家长、看护人以及托幼机构的教育,而且也要强化医护人员培训教育,提高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樊松林.浅谈手足口病的控制与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
[2]王文华.探索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治疗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
[3]凌碧红.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宣教和护理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