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投掷敏感期”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haoyi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宝宝6个月了,最近怎么老扔东西啊,是在发脾气吗?我该怎么办呢?”
  “宝宝1岁了,很喜欢扔东西,吃饭的时候扔食物,玩的时候扔玩具,快给我支支招吧!”
  “主要是捡宝宝扔的东西捡得腰要断掉了!”
  扔东西,这件让宝妈们烦恼的事情,到底该怎么办呢?
  扔东西是件好事
  宝宝的这个行为是一个发育良好的信号。我家年糕从3个月起,就会将手张开又握起,我在他手心放一个小物体,他就会立刻握住,这说明他对手部动作的控制力开始发展了。渐渐地,我发现年糕可以控制自己的小手指,能将抓到的东西再松开。
  这说明,在没有学会其他技巧(比如拆、装)的时候,宝宝可能会一遍遍地重复“捡—放”的练习,随着力量的增强,就会演变成扔、抛、砸。


  4~5个月时,宝宝就会更好地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因果关系。他会发现移动、摇动、敲打或者把东西扔到地上,都有可能让东西发出声响,同时引发观众的一连串反应,比如惊讶的表情、滑稽的笑声,被打中之后的“啊”。不久,宝宝可能会开始故意扔东西,就为了看你把它们捡起来。
  年糕8个月的时候,就能自如地松开手指了,我发现,他开始变本加厉,兴致勃勃地扔起了东西。甚至在我们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年糕把能看到的、能够到的所有东西都扔到地上,然后尖叫着要我帮他捡回来——这样他能继续扔。
  1岁3个月,年糕学会了走路,他扔东西的范围又扩大了。他开心地走到橱柜旁,翻箱倒柜地把所有能找到的物品都拿出来,胡乱扔在地上。那段时间,我这个当妈的简直崩溃到了极点,一遍又一遍地收拾,这就是个体力活啊……
  这个阶段,宝妈们不用担心,这是宝宝在探索物体消失与出现的一个过程,对宝宝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探索游戏,一定不要打扰他们,虽然我们很劳累。
  扔东西是发泄情绪的一种途径
  有一次,年糕玩得正高兴,奶奶非让年糕喝水再玩。突然,年糕伸手把水杯打翻在地,把所有玩具扔了个乱七八糟。奶奶十分生气,在年糕的小手背上轻轻打了一下,以示警告。
  我说:这是年糕在发脾气呢。
  奶奶不解地说:这么小的孩子,有啥脾气?
  其实,无论宝宝多大,偶尔也会有一种冲动,想狠狠地扔东西,摔、砸、甩,借以发泄自己的挫败或怒气,其实,咱自个儿也会这样对不对?宝宝并不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当他发现这样的行为能让自己感觉好受一些,就会在遇到坏情绪时再次重复。
  这时候,体罚或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不可以”,反而会让宝宝很迷茫,甚至会更愤怒。更好的处理方式是为宝宝提供安全的、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宣泄方式,比如拍打枕头,或者到室外去跑一跑、跳一跳。
  让他扔
  干嘛要治?扔吧扔吧扔吧!重要的话说三遍。这是孩子发育的必经阶段——投掷敏感期。
  尽可能地提供给宝宝各种各样可以扔的东西,鼓励他“扔”,这很重要。但注意,给他的东西一定是不易打碎、很轻而且不能太小的,以免被宝宝误吞。在游戏时间,所有符合以上规则的玩具都可以用来给宝宝扔。
  记得年糕1岁之前,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喜欢在餐椅上玩“你丢我捡”的游戏,我捡得腰酸背痛,但只要是摔不烂的东西,塑料勺啊、杯子啊、盘子啊,还是会尽力支持。这样也可以给宝宝设置一个安全的游戏区域,移开所有“不应扔”的物品,消除一切宝宝可能磕碰受伤的尖角和其他安全隐患。然后,就可以让宝宝在这里随心所欲地玩耍啦!扔东西,请随意哦!
  逆向思维,玩“捡东西”的游戏
  只是一味地在宝宝屁股后面跟着捡,恐怕妈妈真会失去耐心而变得暴躁起来,我们也要教会宝宝“扔完了捡起来”。可对于宝宝来说,捡东西肯定没有扔出去那么好玩,所以我们要把“捡东西”化为一种有趣的游戏。
  看到年糕扔了一地的玩具,我会借机鼓励他一起捡一起放回玩具箱。我常常和他玩“比比我们谁捡得快”和“送玩具回家”的游戏,想不到小家伙居然学会了收拾!有时在儿童游乐场的海洋球池旁,年糕还会乐此不疲地去捡回别人玩耍时飞出去的海洋球呢!
  “扔东西”这件事,之所以会成为众多妈妈的烦心事,可能是因为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看孩子吧,总觉得“扔”是一种不礼貌的、粗鲁的行为,更何况还有可能会吵到别人、砸坏物品、伤到自己和旁人呢?但当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宝宝的角度看时,事情好像就没那么糟糕了,我们希望宝宝好好发展,越玩越聪明,那么就容忍他“什么都要玩”“搞得乱七八糟”“扔得到处都是”吧!
其他文献
Q:我都在幼儿园陪了两个星期了,孩子跟所有老师、所有小朋友都认识了,怎么还是不适应啊?每天早晨还是哭着不肯进去呀?  A:陪园能帮助孩子熟悉陌生环境,并不能解决亲子分离的问题。解决亲子分离的问题,必须首先分离。所以,真正分离的时刻,才是挑战的开始,孩子哭闹是非常正常的情绪表现。  Q:当孩子抱着我的大腿哭喊:“妈妈我求求你,我好好吃饭,就是别送我上幼儿园,好不好?”看着她绝望的小眼神,我的心都要碎
期刊
我妈说,生下我不久,有一天她独自去医院做检查,看到一个刚刚丧子的女人在悲痛地哭诉着:“孩子那么小就没了,还没享过什么福,尽跟着我受苦了……”  我妈回忆,我还在襁褓中时,就天天生病。一出院就脐带发炎;脐带发炎刚好了,又得了肾盂肾炎;肾盂肾炎好了就经常发烧……由于我出生在冬天,家里没有暖气,生着炉子,炉子上从早到晚坐着水壶,潮湿阴冷,我还得了严重的湿疹……一个小小的婴儿,基本就没有平平稳稳地健康过几
期刊
接园,重新蓄杯的时刻  和孩子分离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平静和镇定。你应该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建议了。不过,分离仅仅是第一步,之后的重逢也十分重要。很多时候父母只记得“要放手”,但忽略了重逢时对亲密关系的修补和对伤痛的疗愈。  你也许会说:什么重逢?不就是到时候去接园吗?不,接园的重要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我们又见面了”。我们强调高质量的亲密重逢,更多是在情感层面与孩子的再次联结。因分离而缺失的能量和造
期刊
再强调!家长不要对孩子的画“指指点点”  毕业于天津美院的卞佳,工作之余一直在某火爆儿童美术机构代课。采访时我问她:现在世界这么发达,孩子艺术水平怎么样?她笑:孩子的水平就是大师的水平。  什么?  美术,本质是对世界的感知和呈现,岂能用“像”衡量?艺术圈里有个著名的U型理论,简单讲就是:儿童和艺术家的艺术峰值是持平的,而普通成年人的艺术峰值是最低的。但为什么儿童画的价格赶不上大师的?不是艺术峰值
期刊
幼儿园毕业、刚当上小学生的那段时间,儿子荷包忽然有了一个固执的迷思,就是“我非常帅”。开始我们都以为他在开玩笑,后来才知道,人家对“帅”这件事是特别认真、特别郑重的。  小学第一天放学回家,我俩有如下对话:  我:课间你干嘛了?  荷包:我和顺顺(一个小区的朋友)一起拉着手去尿尿了。  我:哦。  荷包:我和顺顺在厕所遇到了博文(小区的朋友),我们三个就一起拉着手去尿尿了。  我:哦。  荷包:我
期刊
每个具体的家庭都可能压抑孩子的自尊,当然也可能成为孩子发展的独特资源,这全看个人的觉知,而非是某类家庭更好更有利。  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认同,或者说把自己当作谁,最初都是依附在家庭外在形象和内在氛围上面的。  A  我们先说家庭形象。每个家庭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形象或者说“地位”,孩子潜移默化地以之认同自己。我叔叔是油田的一个基层干部,有一次我和他一起送我弟(叔叔的儿子)去美国读博,站在北京国际机
期刊
小区里有个2岁半的小女孩,平时遛弯的时候发现她除了叫“奶奶”几乎不开口。一开始还以为她比较内秀,后来听她奶奶说,她们家人也担心,还特意去医院检查了一下,孩子的听力和神经系统都没有问题,声带也发育正常。医生建议家人要多和孩子交流。  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平时在微信里放一些我的孩子小小包说话聊天的小视频,好多妈妈都表示羡慕小小包的语言发展能力,对比一下自己家孩子却只会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连一句完
期刊
毛头突然发现,他最爱的变形金刚缺损了一个角,当他确认没办法修好的时候,伤心地哭了起来。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奶奶的声音就传过来:“你自己弄坏的,谁也不怪啊!有什么好哭的,一个男孩子,别总哭哭啼啼的!”  毛头本来哭得还比较克制,听到这些话之后突然号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大喊:“奶奶好狠心啊,我哭一下也不行嘛?”我把毛头搂在怀里安慰了好一阵,他才平静下来,但依然气呼呼的,半天没理奶奶。  这样的事已经
期刊
因为工作的缘故,小编认识了Jerry妈妈。但每次见面,都是先不谈工作,聊上半天孩子过把瘾。每次聊,她都是波澜不惊,似乎孩子的任何事都不曾惊扰她内心的宁静。这种状态,是像小编这种咋咋呼呼、动不动就惊慌焦虑、孩子一有点事天就要塌了的人所不敢奢望的。我说要跟她取取经,她连忙摆手:我没什么经验,孩子不优秀,成绩中不溜,没当过班干部……可她养孩子的那份淡定多么令人着迷啊!她说这简单,只做妈妈就好,不要把手伸
期刊
山东3岁半的小诺被幼儿园老师遗忘在车内,直到下午才发现,孩子不幸热死在车内。  陕西一名5岁儿童被祖父母忘在车内,不幸死亡。  可以预见,这样的悲剧随着汽车的普及将会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类似事件在全国已至少发生12起,至少有5名孩子死亡。  这样的悲剧当然不会只发生在中国。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普及率远远高于中国,所以美国的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根据官方统计,每年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