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案与小组合作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适应新教改的春风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课时导学案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教学目标。这一政治教学模式充分体现生本位,学本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合理设置政治“导学案”,发挥“导学”在政治教学中的魅力
政治导学案与我们政治教师的教案是有本质的不同。因为政治教案是从教师怎么教的角度去设计问题与思路,是政治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题或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文案。而政治导学案是从学生学什么,会提出什么问题、该如何应对和引导的角度去设计问题,是指政治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案,促使“导学”与“导做”有机结合。导学案也是驾驭课前先学、课中共学与课后延学的教学纽带。比如在《文化生活》的文化多样性教学中,我们将知识目标设计成有学生课前自主完成,通过学生先学来提高他们对政治教材中基础知识认知度;然后设计《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过端午节?》引出他们怎样对待“洋节”热门辩题,通过小组辩论,不仅课堂生动有趣,而且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实现了学生由知识向能力与情感升华。最后使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这一观点总结陈词,体会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样发挥学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引领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知识同时还增强了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充分展示“导学”在政治课堂中的魅力。
二、将政治课堂的时间与空间让给学生,在“说”与“辩”中实现课堂的升华
编制政治导学案是为了实现学生导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相结合的课堂纽带。小组合作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主要依据学案中的探究案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与研讨,汇聚成点,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它不是个人观点的陈述,而是集体智慧的盛放。这一政治课堂模式要求教师要勇于将舞台让给学生,要在学生展示、点评过程中学会沉默、学会等待,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中获得真知,要让“听”的课堂变成“说”的课堂,让“静”的课堂变成“动”的课堂,让“教”的课堂变成“学”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超市、思维碰撞的殿堂。教师言简意赅,精准到位的点拨更会赢得满堂喝彩。比在《文化生活》中“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有一辨题辩论题目:正方: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的价值,反方:流行文化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价值。通过学生各方代表陈词与辩解,虽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味道,但是此时老师简洁点评说到“正如经典是不可以复制。唯有回味。流行是有经典的潜力,他代表了新生力 !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并不一定是经典。” 这就化解了双方激辩。
三、通过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使政治课堂“收”与“放”自如
对于导学案下的小组合作课堂,应该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评价激励机制,只有竞争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课堂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个学生发挥特长,挖掘潜能创造了条件,其学习结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晶。因此,必须既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要重視对小组团体的评价。政治课堂表现进行小组量化评价,涉及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每课一评价,每周一评比。每周评出的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分别奖励一定的奖励,并和学期评优相挂钩,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教师在政治课堂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讲到恰当处,当学生疑而未决,“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拔云见日,让学生豁然开朗。当学生思路郁结,讨论浅表时,教师引导启发,拓展深度。当学生思维发散,分析琐碎时,教师条分缕析梳理,提纲挈领,总结升华。这样才能使政治课堂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通过老师点拨来提升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政治课堂是否高效,是必须让学生身动、心动和神动,利用导学案通过小组合作来提升政治课堂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的表达力、思维力、生成力的提高。我觉得“导学案+小组合作政治课堂”是实现政治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这种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激活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通过教学动态资源的优化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也有利于深化政治课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一、合理设置政治“导学案”,发挥“导学”在政治教学中的魅力
政治导学案与我们政治教师的教案是有本质的不同。因为政治教案是从教师怎么教的角度去设计问题与思路,是政治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题或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文案。而政治导学案是从学生学什么,会提出什么问题、该如何应对和引导的角度去设计问题,是指政治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案,促使“导学”与“导做”有机结合。导学案也是驾驭课前先学、课中共学与课后延学的教学纽带。比如在《文化生活》的文化多样性教学中,我们将知识目标设计成有学生课前自主完成,通过学生先学来提高他们对政治教材中基础知识认知度;然后设计《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过端午节?》引出他们怎样对待“洋节”热门辩题,通过小组辩论,不仅课堂生动有趣,而且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实现了学生由知识向能力与情感升华。最后使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这一观点总结陈词,体会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样发挥学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引领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知识同时还增强了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充分展示“导学”在政治课堂中的魅力。
二、将政治课堂的时间与空间让给学生,在“说”与“辩”中实现课堂的升华
编制政治导学案是为了实现学生导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相结合的课堂纽带。小组合作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主要依据学案中的探究案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与研讨,汇聚成点,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它不是个人观点的陈述,而是集体智慧的盛放。这一政治课堂模式要求教师要勇于将舞台让给学生,要在学生展示、点评过程中学会沉默、学会等待,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中获得真知,要让“听”的课堂变成“说”的课堂,让“静”的课堂变成“动”的课堂,让“教”的课堂变成“学”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超市、思维碰撞的殿堂。教师言简意赅,精准到位的点拨更会赢得满堂喝彩。比在《文化生活》中“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有一辨题辩论题目:正方: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的价值,反方:流行文化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价值。通过学生各方代表陈词与辩解,虽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味道,但是此时老师简洁点评说到“正如经典是不可以复制。唯有回味。流行是有经典的潜力,他代表了新生力 !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并不一定是经典。” 这就化解了双方激辩。
三、通过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使政治课堂“收”与“放”自如
对于导学案下的小组合作课堂,应该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评价激励机制,只有竞争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课堂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个学生发挥特长,挖掘潜能创造了条件,其学习结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晶。因此,必须既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要重視对小组团体的评价。政治课堂表现进行小组量化评价,涉及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每课一评价,每周一评比。每周评出的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分别奖励一定的奖励,并和学期评优相挂钩,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教师在政治课堂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讲到恰当处,当学生疑而未决,“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拔云见日,让学生豁然开朗。当学生思路郁结,讨论浅表时,教师引导启发,拓展深度。当学生思维发散,分析琐碎时,教师条分缕析梳理,提纲挈领,总结升华。这样才能使政治课堂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通过老师点拨来提升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政治课堂是否高效,是必须让学生身动、心动和神动,利用导学案通过小组合作来提升政治课堂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的表达力、思维力、生成力的提高。我觉得“导学案+小组合作政治课堂”是实现政治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这种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激活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通过教学动态资源的优化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也有利于深化政治课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