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经济适用房的可继承性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il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期,经济适用房是否退市问题备受人们热议,起初一些媒体报道称我国住房体系要逐渐将经济适用房逐渐退出市场,一时之间,引起社会许多民众的反响,而在今年11月14日我国住建部发表声明称:之前的媒体解读属于信息误读,经济适用房制度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取消的,只是说将经适房、公租房与廉租房逐渐并轨,毕竟该项制度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性意义,而且对于该房屋申请后的后续问题,如该类房屋的继承问题、买卖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并明确化,因此,本文试图对该房的继承问题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期对该内容的完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公平原则;政策性目的;遗产范围
  一、经适房纳入遗产范围的理论基础
  (一)经适房属于公民的合法财产
  2012年我国对《继承法》的修改成为法学界各学者热议的话题,其中包括了遗产的范围界定,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家庭关系、财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障房种类的新增、虚拟财产的出现等一系列新情况的发生,都对我国1985年制定的《继承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经适房对于购房者或者居住者来说,是否具有财产性质,成为此类房屋能否纳入遗产范围的决定性因素。所谓财产,应当是财产的合法占有人对该项财产所享有的经济性或其他性质的利益,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由申请人依据国家相关规定,交付了一定数额的金钱所获得的房屋,具有获得途径的合法性;(2)购房者通过支付对价的形式取得的财产,能够为购房者或居住者提供未来经济利益增加的升值空间或者较稳定和舒适的住房环境。这表明该房屋能够为购房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精神享受,因此,经适房符合作为一项财产所应具有的特征,而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可以作为遗产加以继承,因此,经适房可以作为继承遗产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经济适用住房具有财产性与人身性双重属性,因此又不同于一般的财产,广义上,继承是指继承人对死者生前权利义务的承受。史尚宽先生曾指出“继承为财产法上地位或财产上法律关系的继承”。[1]现代法意义上的继承,并不包括王位、爵位及其他人身特权的身份法律关系继承,而仅仅是基于血缘关系等生理身份,而对财产加以继承。
  因此经济适用住房身份不能像财产权一样由继承人当然继承。现代大陆法系国家大多采用当然继承主义,即被继承人一旦死亡,除其人身专属权外,一切财产上的权利义务均由其继承人概括继承。经济适用住房从财产角度继承的范围,有赖于被继承人对经济适用住房享有权利义务的大小。继承的财产权利,只有属于被继承人生前财产权利义务,才能纳入继承的范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合法财产,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树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七) 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由上可知,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作为房屋的一类,也应属于遗产的范围,但是由于经济适用房的特殊政策性,又不能将其与普通的商品房等同。
  (二)对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加以继承时可适用“地随房走”原则
  所谓“地随房走”原则,是指房屋在转让的同时,其所依附的土地使用权也一并随之转让。商品房是建设在以出让方式获得的土地上的,购房者取得房屋完全产权的前提是支付了房屋价款和土地出让金两部分,这是“地随房走”原则的一种体现,而我国的经适房购买者在取得房屋时仅支付了房屋价款,未支付土地出让金,那么此时通过划拨方式获得的土地使用权是否可以随着经适房的继承而加以继承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时,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抵押。”此处的土地使用权应包括了通过出让与划拨两种方式获得的土地使用权。因此,对于划拨方式获得的土地使用权也可适用地随房走原则。
  (2)虽然对经适房的继承不同于房屋转让或者抵押等内容,但是在对其加以继承时仍可遵循房地一体原则,只是符合继承资格的继承主体无需缴纳土地出让金。因为如果要求继承者缴纳土地出让金,一方面违反了经适房设立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混淆了继承和转让房屋两者之间的区别,继承者继承经适房时不缴纳土地出让金主要由于优惠政策的目的,而对经适房进行转让时要求缴纳土地出让金,则是基于经济市场规则的考量。
  (三)对经适房的继承主要为房屋使用权的继承
  对于经济适用房的继承,此处应做狭义的理解,即继承客体为房屋的居住区或者说使用权,如果欲将其出卖时,则需要再按照经济适用房转让的相关规定进行办理。
  对经适房的继承,继承主体也要符合经适房申请的主体资格,即也应属于低收入者,对于中高收入水平的继承者来说,对于经适房不具有继承资格,这在一定意义上就体现了经适房的继承主体具有一定的人身特性,并不是继承法上规定的所有继承主体都有继承权。因为经适房的套数是有限的,如果所有的继承人都可以对其加以继承的话,那么最后可以流转的房屋套数也就所剩无几了,有的高收入的人群住进经适房,这必然是违背公平原则和经适房的政策目的的。
  同时,由于经适房依赖的土地是国家划拨方式获得的,购房者在购房者并未缴纳土地出让金,因此,土地部分的收益仍然应当属于国家所有,实际上是购房者与国家共同享有一个产权,任何一方都无权对经适房进行转让或其他处分行为。因此,对于购房者或其继承者来说,他们对于经适房的权利,主要包括房屋占有权,使用权,而所有权的其他两个权能——收益权和处分权,购房者并不享有。   综上所述,允许对经适房的继承,不意味着经适房的后续用途发生改变,不意味着经适房的设立目的得不到实现,相反,选择合适的继承主体加以继承,一方面可以避免经适房二次分配所带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低收入继承者的住房问题,保障了经适房的良性循环,维持了社会的稳定秩序。
  二、对经适房加以继承的实现路径
  影响经济适用房与市场价的商品房的本质区别体现在购买经济适用房后的5年内,因为购买经济适用房5年后,如果购房者补缴土地出让金等费用的话,就可以将该房屋以市场价格出售,并且购买者购得该房屋之后可以取得的是商品房的完全产权,即此时的经适房已经转变为了商品房的性质,当然可以适用我国继承法加以继承。
  因此,对于经适房可否继承的问题,我们主要在购房后5年内这一时间背景下加以讨论,在该期限内该房是不可出售的,购房者与政府对房屋形成的是一种按份共有关系,购房者对该房屋有一定份额的所有权的,购房者对房屋具有财产性权利,在这个时限内,购房者对该房屋也是具有当然继承权的,但是这种继承客体表现为一种财产份额。
  此时对于该房屋的继承,应根据继承主体的人数不同而分情况讨论:
  (1)如果继承者为一人,例如独生子女对房屋进行继承,那么在5年之内可以取得对房屋的继承权,只是该继承人只能对该房屋享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不能对房屋进行买卖或者出租等处分行为。因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继承人继承房屋等不动产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变更登记后才能对该房屋进行处分”。
  但是由于被继承人购买房屋不到5年,根据《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购房人因特殊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上市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具体交纳比例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政府可优先回购;购房人也可以按照政府所定的标准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后,取得完全产权。
  也就是说5年之后,购房者才能通过缴纳一定价款的方式,取得完全的产权,那么之前的5年内,购房者是对房屋不具有完全的产权的,购房者在5年内死亡的话,其继承者也不能取得房屋的产权,而只能等到5年后才可以按照经济适用房转商品房的程序进行房屋处分。
  (2)如果继承者为多人,此时对房屋就需要变价处理了,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好处理,几个继承者之间可以对该房屋进行变价处理,由一个继承人取得房屋所有权,其他人取得各自份额的价金。
  注释:
  [1]史尚宽:《民法总论》,2002年10月,法律出版社。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物权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2]史尚宽:《继承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3]许庆坤:《美国冲突法理论嬗变的法理》[M],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版。
  [4]尹田:《法国物权法》[M],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版。
其他文献
马克思·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一书中写道:“近代官吏团体已发展成为一支专业劳动力,经过长期的预备性训练后有专长。并且近代官僚集团出于廉洁正派考虑,发展出一种高度的身份荣誉意识,若是没有这种意识,可怕的腐败和丑陋的市侩习气,将给这个团体造成致命的威胁。”[1]检察官作为接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人,应该具有特殊的“身份荣誉意识”,这种特殊的身份荣誉意识,就是检察官的职业道德意识。  一、检察职业道德的历史演
期刊
摘 要:从20世纪的清末修律到21世纪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司法制度改革,过去的一百多年是法制路径不断变革,不断变迁的百年。本文主要以清末修律的历史视角展开,探讨过去的同时,亦是为了考量当下的司法制度改革。进而思考他们的可行性以及清末的律法改革对如 今的影响。  关键词:法制;变革;可行性  从20世纪的清末修律到21世纪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司法制度改革,过去的一百多年是法制路径不断变革,不断变迁的百年
期刊
摘 要:在死刑判决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可以归纳为案内、案外两类因素,也即法律和社会因素,两个因素同时作用于一个案件的死刑判决。以当下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案、李昌奎案为视角,分析了两案存在的如案件是否符合死刑适用标准、激情杀人是否成立等法律问题,及我国目前的“少杀、慎杀”死刑政策、社会舆论等案外社会因素。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则关键在于法官对案内、案外因素对死刑判决影响大小的考量、对影响死刑判决
期刊
摘 要:现实中,行贿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常常以各种形式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贿赂。某些国家工作人员为了规避法律的制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民间借贷的形式,以借为名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即以借贷为名掩盖受贿的事实。因此,如何认定上述借贷形式的贿赂犯罪,对于分清罪与非罪,以及认定犯罪数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职务犯罪侦查实务中的重大疑难问题之一。本文从司法实践出发,对如何认定借贷形
期刊
证人出庭作证是指案件开庭审理过程中,知晓案件情况的证人出席法庭,以空头言词的形式就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向法庭做如实的陈述。并接受各方当事人质证,或者法官以询问方式进行审查的诉讼活动。证人出庭作证,是一项基本证据制度,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九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证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证人出庭作证是刑事审判实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关键
期刊
摘 要:“酒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人们往往通过共同饮酒的行为来表示庆祝,增进情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伴而来的劝酒、醉酒现象非常普遍。因过量饮酒、醉酒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行为定为危险驾驶罪,足见立法者对于饮酒行为的关注。而在民事审判领域,因过量饮酒导致饮酒人酒精中毒身亡,饮酒人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等案件早已大量存在,受害人的
期刊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谋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为第一实质要务。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破坏。《环境法》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环境,还要兼顾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一定会对我国环境法立法的目的产生影响。  关键词:可持续发;环境法;立法目的  所谓的目的是指“人在行动之前根据需要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的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简而言之就是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从法哲学的角度出发
期刊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2年11月22日颁布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新刑诉法的实施做了细化规范,其中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四十六条对人大代表采取拘留、逮捕强制措施分别作了详细的规定。根据《规则》,一般情况下,对人大代表(除现行犯)(县级)采取拘留、逮捕强制措施,需要报请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的许可。  但是,在司法实务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某案件中,对某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笔者所承办的案例为对象,对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相关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问题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明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唯一性  一、基本案情  张某某、赵某某注册成立了一家电器设备销售公司,2011年与李某某签订了价值400万元的电缆买卖合同,并预付了40万元定金,李某某分五次交付完毕货物,后张某某、赵某某又支付了20万元货款。张某某、赵某某收到货后,让何某某帮忙
期刊
摘 要:律师权利的壮大,是我国强化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律师权利的壮大进一步增强了侦查对抗,对反渎办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本文立足于律师权利壮大这一背景,分析律师权利的壮大及对反渎案件侦查工作的影响,进而探索新形势下既能充分保障律师依法执业又能有效提升反渎办案工作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律师;执业权利;反渎;侦查  律师执业权利的壮大,表现为律师在侦查阶段作为辩护人身份得以确立、会见权得以完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