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形成及对策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6273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整体素质。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缺乏竞争意识,得过且过,一但引导不当,便成为班级后进生。这些学生给一线工作的教师增加了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后进生”是相对“优秀生”而言,他的智力和生理并无大碍,但是道德品质、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相比较“优秀生”而言要欠缺一些。他们是每个班级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但使班级成绩受到影响,甚至对教育工作者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转化后进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结合自身工作,谈谈后进生的形成及转化渠道。
  1.后进生的成因
  家庭方面:有的父母文化素质低,对孩子管教简单粗暴,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吃喝玩乐,不求上进;少数单亲家庭,孩子因为缺少某方面的爱而性格孤僻,脾气古怪;也有少部分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过低,导致孩子叛逆、一反常态。
  学校方面:由于道德品行不良、成绩靠后的学生常常得不到同学的喜欢,他们要么心理压抑,表现得自卑、孤僻,要么就狂妄自大,无拘无束。如果老师不注意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关注关爱,会让这类学生缺乏自尊、自信、破罐子破摔。日久天长,就变得思想落后,纪律涣散,行为随意了。
  社会原因: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钱就是大哥”的思想在很多人心中滋长,很多家长因此认为读书无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支配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就自然不思进取,成天享受娱乐。
  个人原因:少数个别学生在不能明辨是非的情况下从小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打游戏成瘾等。这些习惯一天天吞噬着他们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能自拔,所以不得不后进。
  综上所述,造成学生后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每一个后进生来说,都有主要的成因,只要我们老师善于调查分析,找准主要原因,对症下药,方能达到转化的目的。
  2.转化渠道
  2.1 利用爱心转化其后进。爱心是师德的核心。拥有一颗永恒的爱心,教师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热爱学生和关心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间就缺乏共同交流的语言。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对爱的要求更为强烈、敏感,往往会认为老师不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甚至认为老师看不起他们,从而自暴自弃。所以我们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她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心灵,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经常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关爱,树立起学习、生活的信心。
  2.2 尊重其自尊,培养其自信。尊重后进生的自尊心,培养其自信,是促进后进生思想转化的动力。大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告诫教师:“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只要自尊心不泯、上进之心犹存。”后进生的转化就大有希望。
  2.3 善于捕捉闪光点。《学记》中言:“教育也,长差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的作用是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孩子身上的缺点,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使周围的人对其充满希望。”
  后进生并不是各方面都差。马卡连柯说过:“发扬每个人的长处,揣测他们的能力,了解他们的程度,考验他们的天资,巩固和鼓励其优点的一切趋向,并帮助他们发展,同时使他们能见义勇为或有班级荣誉感。有的学习差,但他们会唱歌、会画画儿。这些闪光点尽管微不足道,老师也要积极抓住他、扶植他,发现苗头,及时表扬,以便山温加热、积少成多。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班上的弃儿,而是班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4 多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后进不是一天形成的。因此,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予他们转变的时间和空间,并允许他们出现反复性行为,教师耐心地做好反复教育、长期引导的准备。切忌对他们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朽木不可雕也”之类的打击性、刺伤性话语。
  后进生的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总是螺旋式发展,波浪式上升,进两步,退一步是正常现象。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对待学生转变过程中的反复性。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怎样帮助他们?”舍得在他们身上花时间和精力,从细微处抓起、抓早、抓紧、抓彻底。出现反复犯错误时,教师不气馁不放弃,找出反复的原因,寻找积极因素,进行教育引导。对他们少点愤怒与斥责,多些亲切与关爱,从心灵上感化他们。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逐步点燃他们心灵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当学生的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时,就进入巩固期了,持久的巩固就进入了稳定期。
  老师们:在教育人的天平上,转变一个后进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是同等的重要,切不可有任何倾斜。只有从爱出发,了解后进生、多帮助、多鼓励、多引导他们,才能做好转化工作。
  收稿日期:2012-10-22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批评,代之而起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参与式学习”。 在近几年课改实验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均有了较大的改变。在整体改革试验中,我们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根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教学的完整性规律,把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在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把“探索性学习”这一新的 教育 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效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实践中需要不断摸索 总结 和把握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创造性思维;探索性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创新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
期刊
所谓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所以“探究式”教学同时也完全符合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当代教学原则。此教学内容的选材依托于课本中的内容:“由祖暅原理和圆柱、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可得球体积公式 ”。尽管教材中未给出该公式的严格推导过程
期刊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译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孙幼军。课文讲的是鸟儿历尽千难万险寻找朋友树的故事。读后让人痛惜之余是深深的感动,感动于鸟儿的执着,感动于友情的可贵!  文章语言清新浅显,故事简单易懂,但文字中流淌的情感却深切而动人。如何使学生受到感染、体味情感,朗读成为本课中达成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为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出感悟,我在教学本课中做了如下尝试: 
期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知识面广,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体现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以此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努力学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1.全面关心学生,体现“主观能动,结合实施”的原则  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教师应当时时处处为学生着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是针对一、二年级的儿童开设的,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少幼稚,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蒙胧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要让一、二年级学生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我认为上好一、二年
期刊
【摘 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民族惟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好奇;宽松;大胆;质疑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人皆有之。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体现。新课程以创新精神和实
期刊
我国“为了使中国的基础教育与世界教育接轨,适应当代科技、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在进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素质教育改革方案。在当前新课改环境小,作为一个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素质教育呢?这将是一场挑战,又是一次机遇。总结我几年来历史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点去做:  1.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下,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我们说,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
期刊
【摘 要】一个有心理阴影的女孩儿,同学歧视,老师不信任,备受冷落。拯救女孩儿,摆脱信任危机,重新走进友情的阳光中。这个案例启示教育工作者: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善人际关系,回归正常的人生轨道。  【关键词】教育;学生;心理需求  教育案例:  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耳畔回荡着孙楠那充满激情的乐曲:“我拿什么拯救……”顿时,一丝惆怅涌上我的心头,是啊,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