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康复护理常见的误区。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88例脑血管疾病康复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密切观察患者的康复进度,随时评价预期效果,查找康复护理的常见误区,并针对误区与不足给予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此组患者经过护理研究调查分析相关的护理误区,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护理干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住院时间。结论对于脑血管疾病康复护理措施中应加强重点护理,减少出现的护理误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脑血管;康复护理;误区
1引言
脑血管疾病根据病理生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包括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1]①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占脑卒中的15%至30%。致死率和致残率高。②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约占脑卒中的10%;另一类是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min内完全自行恢复,但可反复发作。如近期频繁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应注意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②脑梗死:是指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组织软化,占脑卒中的70%,它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患有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后遗症使患者在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部分或全部的丧失。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出现功能障碍目前在药物治疗方面无重大突破,今年来运用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对康复治疗有一定的发展,能够使患者在最大限度地从功能障碍中得到恢复,回归社会,提高生活及生存质量。现今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的护理干预较多在脑血管疾病康复护理中常出现一些误区,影响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笔者现将脑血管疾病康复护理的常见误区汇报如下。
2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8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在65-88岁,平均年龄在(65.47±4.93)岁。其中脑出血的患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22例,脑梗死的患者30例,TIA的患者8例。
2.2方法针对此组患者进行调查康复护理患者中常出现误区,①在急性期的康复护理中训练不及时,时间过短,体位护理部恰当;②在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不完善,患者不能够自觉锻炼,护理人员及家属没有针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③整个康复护理缺少连续性,没有循序渐进,或者急于求成,没有按规律进行康复训练。针对出现的康复护理误区及时采取补救护理干预措施。
4.1急性期的康复护理
4.1.1急性期康复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进行训练,CVA患者在发病当天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待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平稳后,对患者的患侧肢体进行按摩,避免关节脱位,肌肉萎缩以及关节挛缩畸形病变的发生,注意按摩的顺序从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渐进行,给予针灸等物理疗法的刺激,使患者肢体障碍的功能得到恢复,通过在患者周围摆放生活日常用品,书刊、报纸、看电视等刺激患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的感知,提高患者的智力能力,可以给予儿童杂物进行看读,出现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可以录音,护理人员或者家属教患者从简单发音、单个词、简单的短语开始学习,反复训练语言,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4.1.2体位护理进行有效的良姿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训练和护理的项目。保持患者良姿位即抗痉挛的体位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后预防肌紧张异常的最佳体位是良姿位。患者脑卒中后常会出受损的肢体呈痉挛姿势,一般下肢伸肌紧张伴有上肢屈肌紧张,良姿训练则是通过正确的摆放肢体位置和有效的运动动作来抑制患者出现的异常姿态,通过进行姿势正常模式的反射,来促进大脑神经元受损的功能恢复。协助患者进行左右翻身轮流两侧进行侧卧,适当以患者身下垫枕以保持正确舒适的姿态。患者偏瘫时进行患侧卧位时,要注意患侧的上肢不能压陷在肩部、髋部身体的下面,保持上肢向前伸屈曲,患髋要进行伸直,预防髋屈曲性挛缩发生,为患者在站立和步行训练中创造有利的条件,护理的良姿位是要患者在臥床的24h内均保持正常的姿位,注意患侧不能弯曲躺,患者在进行初期良姿位需要有专人进行护理,讲解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姿位的方法,让患者自己努力去维持良姿位。协助或者为患者摆良姿位时,注意轻柔,禁止进行强力拖拉,以免导致关节发生脱位。
4.2恢复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关文献报道[4]CVA患者在1-2周后可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加大肢体的活动范围。此期为恢复期,增加患肢的活动,加快肢体的功能恢复是主要目标。恢复期患者病情可以允许逐渐将训练体位由卧位改为坐位,鼓励并协助患者利于健侧完成日常自己的简单活动,进行各种活动时注意患者的姿势,维持身体各关节运动的范围,对于床上进行大小便训练等。
4.2.1坐位、站位训练当患者具有坐位平衡的能力时,就能够独立完成更多的日常生活动作。因此坐位平衡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有力基础,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提高。主要方法先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观察患者无头晕以及心慌等症状时在为患者取坐位(床头抬高45-90°),动作要慢以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坐位静态平衡训练主要指导患者在无支撑下进行床边或者椅上静态坐位,保持髋、膝等关节均能够屈曲90°,将患者的双足放置支持台或者踏地,将两足分开约为一脚宽,将双手置于双膝上,调整头和躯干至中间位,维持此姿势一定时间后(以不劳累为主)慢慢协助倒向床上再调整身体保持原来体位。如患者能主动的完成动态坐位平衡:将双手手指交叉,使双臂伸向左、右、前、后、上、下方并且能够伴有躯干有相应的移动以及被动完成被动态平衡。
4.2.2行走训练在患者能够进行保持体位平衡和独立站立后,才能逐渐的进行跨步动作的练习,使患者逐渐达到独立行走。患者能在不劳累的基础上进行站立15-20min时开始步态康复训练。由于患肢抬举的不利或者不灵敏,可以用绳索套于患者脚中部进行牵拉抬起,身边要有护理人员协助或者家属陪伴,防止发生摔倒。在进行行走训练时避免双足形成“内屈脚”,护理人员正确的指导并校正患侧踝关节内屈现象,以免影响下一步功能康复的训练效果。
4.2.3作业疗法(OT训练)根据患者选择一项治疗性作业活动项目,根据患者的认知和知觉能力及心理状况选择合适的作业活动的特征,能够达到最有效的恢复运动功能。
4.2.4能力训练(ADL)ADL主要是运动再学习的疗法,主要是指患者的主观参与认知能力。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能够使患者加快恢复其运动功能,有学者对脑卒中患者OT以及ADL训练有效性进行评价指出,患者个人卫生和吃饭、穿上衣、自行移动身体的能力均会提高[5]。
5小结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存质量。患者的康复需要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不断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减少康复护理的误区,建立有效的康复护理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敏.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11,14(11):112-120
[2]徐静.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12(8):671.
[3]王明霞.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l2(29):293-294.
[4]王翠竹.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学,2010,5(28):251-252.
[5]汪萍,刘燧.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志,2007,12(5):200-202.
【关键词】脑血管;康复护理;误区
1引言
脑血管疾病根据病理生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包括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1]①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占脑卒中的15%至30%。致死率和致残率高。②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约占脑卒中的10%;另一类是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min内完全自行恢复,但可反复发作。如近期频繁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应注意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②脑梗死:是指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组织软化,占脑卒中的70%,它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患有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后遗症使患者在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部分或全部的丧失。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出现功能障碍目前在药物治疗方面无重大突破,今年来运用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对康复治疗有一定的发展,能够使患者在最大限度地从功能障碍中得到恢复,回归社会,提高生活及生存质量。现今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的护理干预较多在脑血管疾病康复护理中常出现一些误区,影响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笔者现将脑血管疾病康复护理的常见误区汇报如下。
2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8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在65-88岁,平均年龄在(65.47±4.93)岁。其中脑出血的患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22例,脑梗死的患者30例,TIA的患者8例。
2.2方法针对此组患者进行调查康复护理患者中常出现误区,①在急性期的康复护理中训练不及时,时间过短,体位护理部恰当;②在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不完善,患者不能够自觉锻炼,护理人员及家属没有针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③整个康复护理缺少连续性,没有循序渐进,或者急于求成,没有按规律进行康复训练。针对出现的康复护理误区及时采取补救护理干预措施。
4.1急性期的康复护理
4.1.1急性期康复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进行训练,CVA患者在发病当天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待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平稳后,对患者的患侧肢体进行按摩,避免关节脱位,肌肉萎缩以及关节挛缩畸形病变的发生,注意按摩的顺序从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渐进行,给予针灸等物理疗法的刺激,使患者肢体障碍的功能得到恢复,通过在患者周围摆放生活日常用品,书刊、报纸、看电视等刺激患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的感知,提高患者的智力能力,可以给予儿童杂物进行看读,出现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可以录音,护理人员或者家属教患者从简单发音、单个词、简单的短语开始学习,反复训练语言,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4.1.2体位护理进行有效的良姿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训练和护理的项目。保持患者良姿位即抗痉挛的体位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后预防肌紧张异常的最佳体位是良姿位。患者脑卒中后常会出受损的肢体呈痉挛姿势,一般下肢伸肌紧张伴有上肢屈肌紧张,良姿训练则是通过正确的摆放肢体位置和有效的运动动作来抑制患者出现的异常姿态,通过进行姿势正常模式的反射,来促进大脑神经元受损的功能恢复。协助患者进行左右翻身轮流两侧进行侧卧,适当以患者身下垫枕以保持正确舒适的姿态。患者偏瘫时进行患侧卧位时,要注意患侧的上肢不能压陷在肩部、髋部身体的下面,保持上肢向前伸屈曲,患髋要进行伸直,预防髋屈曲性挛缩发生,为患者在站立和步行训练中创造有利的条件,护理的良姿位是要患者在臥床的24h内均保持正常的姿位,注意患侧不能弯曲躺,患者在进行初期良姿位需要有专人进行护理,讲解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姿位的方法,让患者自己努力去维持良姿位。协助或者为患者摆良姿位时,注意轻柔,禁止进行强力拖拉,以免导致关节发生脱位。
4.2恢复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关文献报道[4]CVA患者在1-2周后可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加大肢体的活动范围。此期为恢复期,增加患肢的活动,加快肢体的功能恢复是主要目标。恢复期患者病情可以允许逐渐将训练体位由卧位改为坐位,鼓励并协助患者利于健侧完成日常自己的简单活动,进行各种活动时注意患者的姿势,维持身体各关节运动的范围,对于床上进行大小便训练等。
4.2.1坐位、站位训练当患者具有坐位平衡的能力时,就能够独立完成更多的日常生活动作。因此坐位平衡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有力基础,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提高。主要方法先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观察患者无头晕以及心慌等症状时在为患者取坐位(床头抬高45-90°),动作要慢以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坐位静态平衡训练主要指导患者在无支撑下进行床边或者椅上静态坐位,保持髋、膝等关节均能够屈曲90°,将患者的双足放置支持台或者踏地,将两足分开约为一脚宽,将双手置于双膝上,调整头和躯干至中间位,维持此姿势一定时间后(以不劳累为主)慢慢协助倒向床上再调整身体保持原来体位。如患者能主动的完成动态坐位平衡:将双手手指交叉,使双臂伸向左、右、前、后、上、下方并且能够伴有躯干有相应的移动以及被动完成被动态平衡。
4.2.2行走训练在患者能够进行保持体位平衡和独立站立后,才能逐渐的进行跨步动作的练习,使患者逐渐达到独立行走。患者能在不劳累的基础上进行站立15-20min时开始步态康复训练。由于患肢抬举的不利或者不灵敏,可以用绳索套于患者脚中部进行牵拉抬起,身边要有护理人员协助或者家属陪伴,防止发生摔倒。在进行行走训练时避免双足形成“内屈脚”,护理人员正确的指导并校正患侧踝关节内屈现象,以免影响下一步功能康复的训练效果。
4.2.3作业疗法(OT训练)根据患者选择一项治疗性作业活动项目,根据患者的认知和知觉能力及心理状况选择合适的作业活动的特征,能够达到最有效的恢复运动功能。
4.2.4能力训练(ADL)ADL主要是运动再学习的疗法,主要是指患者的主观参与认知能力。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能够使患者加快恢复其运动功能,有学者对脑卒中患者OT以及ADL训练有效性进行评价指出,患者个人卫生和吃饭、穿上衣、自行移动身体的能力均会提高[5]。
5小结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存质量。患者的康复需要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不断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减少康复护理的误区,建立有效的康复护理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敏.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11,14(11):112-120
[2]徐静.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12(8):671.
[3]王明霞.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l2(29):293-294.
[4]王翠竹.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学,2010,5(28):251-252.
[5]汪萍,刘燧.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志,2007,12(5):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