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眼泪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刻我翻阅着铁梅的诗卷,想着已隐居九华山不再叫“铁梅”、现在法号为“正文”的女子,读着她出家前写下的诗篇:
  只有书籍在一页页展开
  这才是她的水
  她的藏身之所
  哪一条鱼可以在水中
  舔到自己的眼泪?(《两个铁梅》)
  此刻我读着的,是哪一个铁梅呢?哪里是她的藏身之所?是这些诗篇,这部一页页展开的诗书,还是云雾缭绕的九华山?或许,九华山是她藏身的山石,这些诗篇才是铁梅的藏身之水,以便可以藏起她的眼泪?
  2004年夏天认识铁梅的时候,她还在新疆话剧团,之后每次去新疆都能够见到她,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她是那么快乐、开朗。似乎铁梅从不会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所有的事物都散发出福乐智慧,所有的快乐都有事物的比喻,至少不会让不愉快停留在心中。如果有,她也会用一个比喻轻轻绕过它,而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因为她知道自己“致命的”缺陷:“如果我看到的令我不快/我的身体马上会感到疼痛”,“他人性中难以察觉的瑕疵/在我看来都大得像宇宙”,她知道,“在意”会带来对自身的伤害——尽管他人的行为“明明是一种伤害”——她意识到除非放弃“窥视的欲望”和“无条件的占有”欲,放弃“我”本身,“我的自私、贪婪和狭隘”。
  我们看到的和我们读到的真的是“两个铁梅”,她有时想给我们一个童话,“有一个天使死了/它的羽毛飘满天空/结果大地却白了”,她希望自己就是这个童话里的天使,可她又这样告诉我们:“何况我还住在一颗有过失的悔恨的心里/我有沉重的躯体/浑浊的眼泪/连梦境也覆盖着灰尘”(《地上有雪》)。多么真实的铁梅。可谁没有这些内心的纠结呢,但我们都能够继续在雪与灰尘之间生活。我以为铁梅也会这样。但她不是。
  读着铁梅的诗,我不再使用批评的眼光,因为铁梅在乎句子如何写得更凝练吗?铁梅的诗中有着如此丰盈的人性的泪水。
  2009年秋天,就听说铁梅于九华山出家修行了。从在意到放弃得如此彻底,谁能说得清这个选择没有包含着乌鲁木齐夏天的痛苦记忆呢?就在她出家之前的一些日子里,她还写下了《乌鲁木齐断章》组诗。铁梅对这个事件的感受有着特殊的悲痛之处:“我杀死了我/我欢呼我的死亡”(《哭泣》),她的眼里没有必须死的敌人,她是这么忧心:“一根手指哭了/另一根在窃喜”,在铁梅的感知中,人都是天地间的孩子,众生一体,每个人都是“我”,这是一场自我伤害,“那个买刀的人是我/在刀尖下倒下的人是我/那个手持木棍打了十五棍的女人是我/被打傻并致死的人/也是我/升入天堂的人是我/坠入地狱的人是我/丧失理智的人是我/从此陷入悲观的人是我/失去头颅的人是我/向神灵祈祷的人是我”(《我》),此刻谁会比铁梅更痛苦呢?杀戮不正是缘起于与铁梅相反的“我”的区分?她只能告诉人们:
  当血液凝固
  当火焰熄灭
  黑暗说:你们将变成与我
  相同的颜色(《黑暗》)
  我看见了那个黑色的日子里,铁梅在流泪。她说“眼泪是我的负担”(《流星》)。优秀而年轻的诗人陈家坪曾经这样评价铁梅:“她的诗歌写作非常卓越,但我们对她的了解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我和她在1998年结识,但我们谁也不能想象她的诗歌作品会发展出如今这样一个令人惊奇的面貌。她具有生龙活虎的男孩性格,直接用拳头表达愤怒,这愤怒有她豪爽的笑声,因而她通常是为仗义而愤怒。这样的一个女汉子形象,在她的诗里我却读到了不同的‘眼泪’。我想,对于朋友的事,她可以用拳头,对自己的事只能用‘眼泪’。这是一个不易被人觉察到的反差,终归于命运。显然,在我们的时代里,她也曾是一个时尚的女孩,也就是说,她并不拼命地要成为先锋。现在看来,她早已远离了这一套社会价值,所以我一直强调她作为一个女孩,因为她的诗歌写作,用一个女孩的心去发展了自己的童话世界,丰富了人世间的慈悲。它们完全是一个通透的世界,众生平等,真理的光,启明智慧。”
  铁梅在《我看见你的沧桑》里描述了一起长大的七个女孩,她们曾经彼此欣赏,放大“每一个个体的美、思想和力量”,但二十年后,有一个被称为“奢侈、放荡”,另一个已经死亡,“她是我们之间的一个梦,自始至终/活在梦想中,她就没有打算过承认现实吗/现实那么硬,那么冷/她往上面一磕/轻轻的 轻轻的/就碎了/连一点声音也没有”,即使她们如同一人,美、思想与力量在现实面前仍然如此脆弱,但铁梅不是一直在以最柔弱的心磕碰着这块顽石?面对生活,“她们终于可以游刃有余/不是胜利,而是拥有了耐心”,但是她说,“我的姐妹,我看到了你的沧桑” 。
  在铁梅的心中,在铁梅的诗中,流溢着一种悲悯,它正是岁月所缺乏的东西,是岁月所毁坏而不是去完成的东西。是不是铁梅再次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我”的那種伤痛?因此,对朋友的事,她也只能用“眼泪”了。生命无法被完成,而且也无法向未来移交这份遗产——
  一个人,是他所有的亲人留下的遗产
  思念和疼痛
  是今天无法移交给未来的遗产(《遗产》)
  无需出家修行,铁梅就是一副菩萨心肠,有没有谁像铁梅这样把众生视为一人,有没有谁像铁梅这样心怀仁慈地看待一切呢?当她去探视病人回来时,她说,“我们要把他的一半疾病带走/自己的心也只肯带回一半”(《探望》)。
  铁梅的诗体现出一种柔弱的力量,一种眼泪的力量,一种自我的消解所携带着的隐秘的善意。一个善意的主体,他人的伤痛在她心里;一个爱的主体,她的心有一半留在了别处;一个善意的主体在无处不在的苦痛面前是如此脆弱,像善本身;一个爱的主体因为将心放在了别处而自我分离、自我消解了。因此当她这样写到“香气”时,除了是称颂一种无形的布施之外,是不是也包含着一种自喻:“与她擦肩而过的人/像一个菩萨/在此布施”,对铁梅来说,布施不是别的,只是自我消解的一种方式,就像她书写“乞丐”的诗篇中所表达的,施予中包含着自我的消逝,她感到,“……香气/把我变成一个影子/即将被风吹散/失去重量”(《香无形》)。不是一个坚不可摧的自我,不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主体,“无形”、消解或消逝的主题在铁梅的诗中有许多表达方式。   什么东西转瞬即逝
  我就去捕捉什么
  让它停留
  如果它不
  那就让它将我也带走(《鼓手》)
  青春的气息、香味、生命、爱,一切转瞬即逝。一切都只有片刻的停頓。甚至连爱与生命中的沧桑感。仿佛铁梅还痛苦得不够,如此悖谬的,她渴望抓住这些短暂的、本性就是弥散状态的事物。是不是转瞬即逝的爱、转瞬即逝的悔悟、转瞬即逝的生命一直诱导着铁梅,走向了九华山?为了摆脱善的脆弱、摆脱眼泪的负担?铁梅说——
  假如没有肉体
  世界会像天堂一样
  谁说过自由是最好的东西
  谁就会同意抛开肉体
  和肉体开出的帐单……(《假如没有肉体》)
  是的,假如没有肉体,“……灵魂可以在其间自由的飞/它的轻盈之美/使一朵花 和一条小虫/也能忘记自己的肉体”。灵魂与肉体之间的救赎关系,一直是铁梅所沉思的问题,尤其在她出家前夕的诗作中,成为她反复考量的一个具有宗教意味的主题。
  看来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日益感到自身脆弱的善如同一种负担的铁梅,我们能听见她在诗歌中一再发出的一声长叹:“眼泪是我的负担”。毕竟眼泪出现在灵魂与肉体交错的地方。当2012年1月9日铁梅在受戒的九华山写下《火真美》的时候,就是与泪水的告别,就像是与善的脆弱性的一种告别。这是诗集的最后一首,铁梅,此后她将被人们称为“正文”,我不知道受戒伴随着一场什么样的火的仪式,但对她来说,这是告别,是完成,是转身,又是诞生,火之美,在她看来胜过了纯洁的眼泪,又恰似“孕育我的眼泪”。
  铁梅,我这里念叨着的铁梅是谁呢?尽管她说,“明日的那人/你将不能与之相认”,但是,你不是还说过:“只有书籍在一页页展开”,才是你的藏身之水?翻阅着这些诗篇,直至此刻,仍然难以将她与九华山想象在一起。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我们坐在天山上,天池边,有人朗诵铁梅书写天山“铁瓦寺”的诗篇,月亮又圆又亮,在天山之上,朋友们怀想起远在另一座山中的她。而今,我感觉铁梅依然在西域,自由自在地,书写着诗篇。受戒修行也是为了抵达一种自由。至少是“两个铁梅”中的一个,她把心留在了新疆,她一定偶尔会想起自己书写的“离家出走的马”——
  干草闪耀金色的光芒
  面孔长得像自由一样(《离家出走的马》)
  附:铁梅的诗(二首)
  鼓 手
  什么东西转瞬即逝
  我就去捕捉什么
  让它停留
  如果它不
  那就让它将我也带走
  一个声音
  从虚空中来
  又回到虚空
  在它出现的时候
  我抓住了它
  在我的手上
  这声音的种子
  顺着我的耳根
  把我击中
  把我收回
  从此我成为它的血液
  从此,我在它的心中久居
  贴着鼓面行走的
  时间啊
  搭乘一阵阵漠风的驳船
  把我的生命一次次地抛向半空
  你听
  咚咚
  它呼应宇宙深处的心跳
  但是记住,一定要看住
  你这囚徒
  一旦产生释放它的念头
  它就会从你的心中跳出
  寒
  大地被寒气拘禁
  寒冷不时从山那边压过来
  隔一段时间就有寒流侵入
  寒流像个惯犯
  蹲伏在天山北边的西伯利亚
  被人们防备着
  寒流作案几次后
  一个冬天就会在恐惧中结束
  但寒冷不仅来自山那边
  它来自我的脚底、腰和后背
  来自过去很多个寒冷的日子
  很多无眠的夜晚
  还来自我童年
  亲手结束的那些昆虫的梦醒时分
  寒冷来自一个人的谎言
  来自时间反面他的背叛
  也来自我的怀疑 惊惧
  我心中那被黑暗偷窃时间过长的记忆
  寒冷 由我精心地用漫长的时光
  和很多因缘汇聚而成
  寒冷使我被孤立
  在一个温暖的房间
  我成为一个陌生的物体
  我所体会的温度
  不能被周围的一切存在所感知
其他文献
著名诗人马培松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有了极为出色的成就,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文学积淀和创作经验。其诗歌作品涵盖广泛,包罗万象,其作品多次在《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人民文学》、《诗选刊》、《诗林》、《芳草》、《诗生活》、《汉诗》、《中国艺术报》以及美国中文诗刊《新大陆》等重要刊物发表,并收录于《中国2012诗歌精选》、《中国星星诗刊五十年诗
期刊
诗歌是艺术,医学是科学,两个领域似乎并不存在交集。但是诗歌和医学又似乎自古就相互关联,交织在一起。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既是音乐与诗歌之神,又是治愈之神,在诸如“伊利亚特”这样的故事中,他被描绘为缓解瘟疫的使者。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战国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其高超的诗赋艺术更是与中医药相互交融,比如《离骚》中的诗句“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其中留夷与揭车,杜衡与芳芷皆是中药香草名。再比
期刊
韩东是“第三代诗”中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温柔的部分》、《明月降临》等成为当代先锋诗的经典;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开启了“第三代诗”语言探索和试验的先河,余风所及一直影响到当下新诗;尽管韩东主持民间刊物《他们》的时间不长,但一直坚持“民间写作”立场,积极争取话语权。韩东是“第三代诗”以来有影响和有争议的诗人。韩东的新诗书写,坚持日常生活体验和开掘,自觉与时代宏大
期刊
画家丰子恺说:人有三种生活,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对应这三种生活的,分别是物质、艺术与宗教。  文学无疑属于第二个范畴,而诗歌的魅力又是独到而无穷的。在这个世界上,诗歌迷住了很多人,毫无理由,毫无征兆。我和散皮都在其中。  最早看到散皮这个名字,出于直觉,还以为是一位80后的朋克青年,而他诗歌作品的风格也强化了这个判断——他的诗有着明显的后现代感和轻微的嬉皮士风格。不管怎么说,
期刊
尼采在19世纪后期曾呐喊“上帝已死”。当时被许多人认为那不过是精神病患者的绝句,可在今天看来确是如此——上帝确实已经死了。  随着华丽的文艺复兴复活的古典价值观,在工业革命的资本支配和帝国主义的进程中渐渐加快了走向坟墓的步伐。信者,包括艺术家中的有识之士们纯朴到幼稚,在这一节点上,尼采用他人看来无比奇特的眼光审视了当时的哲学思想,并喊出“上帝已死”。  上帝似乎确实已经死了,不,确实是死了。  那
期刊
事物的命名體现事物自身的建构方式,新诗从诞生之初就深陷于命名的纠纷,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中国新诗、现代汉诗等概念的提出,呈现出诗歌本体的自觉及研究者对诗学特定领域的关注。就一般意义上而言,新诗即采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歌。从上世纪初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白话诗集即胡适的《尝试集》,到三四十年代层出不穷的诗人创作,到八、九十年代当代诗歌发展的新转向,再到本世纪不断个人化的诗歌创作,诗歌的发展呈现出多种
期刊
1  诗人的世界总是温婉深情而充满诗意的。苍林兄也不例外。用充沛的感情写出生命的美好,用美丽的心灵写出生命的传承。将自己的情感酝酿在风里、水里,让思想在万里天空中粲然开放,让灵魂在大地上自由游走。诗歌的追求是多维的,总是充满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人读起回味无穷,如同余音绕梁般,又似振世感奋之音,让人深省。苍林兄的诗歌就有这样的魅力,用充满诗意的镜头向我们述说着一个个人间故事,续写着一个个生命的起
期刊
郭性汶的诗歌,有两个特点相当显著,一是对历史的个性抒写,另一则是对现实的独特“关怀”。简而言之,郭性汶为我们呈现了两种诗:历史诗、现实诗。基本上,结合其语言和意象的印记,我们比较容易能判断出“这是郭诗”的结论,形成这些自我的诗歌标志,肯定与诗人的经历有关,一经展开,历史的元素不可避免,而现实特别是进行着的现实既是历史的绪论,又是观念持续的反哺与适度反转。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他的诗歌上。  郭性汶
期刊
真有“通往彩虹的梯子”吗?梯子指涉现实,是实存之物,诗人用一首又一首诗来不断地抬高梯子的高度,彩虹象征着美好和一种救赎的约定。我们拥有梯子,也总有彩虹,词语就是诗人的梯子,彩虹就是理想国;词语就是唯一和值得信任的工具,诗人努力使词语摆脱寻常意义让它做脱缰的野马、断线的风筝和随自己的意思吹的风。小心翼翼不使词语成为细碎的玻璃而固定一种稳固的秩序、抵达理想的秩序和彩虹的秩序,彩虹的七种颜色每一种都通往
期刊
先秦时期开明王朝统一巴蜀地区,从此“蜀”就成了四川地区的称谓;在秦朝统一全国后,则开始了中原传统文化同巴蜀文化的融合。从自然因素上分析,四川周边群山环绕,这一独特的地理特点使得西蜀地区农业文明的发展异常缓慢与艰难。崇山峻岭的阻隔成为了西蜀文化同中原文化交流的屏障,促使了西蜀文化的发展偏离传统儒家思想发展的轨道,使得西蜀文化具备了不受约束,强调个性独立的精神。从人文因素上分析,西蜀大地自古文人雅士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