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真情的诗意表达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angming9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诗人的世界总是温婉深情而充满诗意的。苍林兄也不例外。用充沛的感情写出生命的美好,用美丽的心灵写出生命的传承。将自己的情感酝酿在风里、水里,让思想在万里天空中粲然开放,让灵魂在大地上自由游走。诗歌的追求是多维的,总是充满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人读起回味无穷,如同余音绕梁般,又似振世感奋之音,让人深省。苍林兄的诗歌就有这样的魅力,用充满诗意的镜头向我们述说着一个个人间故事,续写着一个个生命的起承转合,让人感动,使人难忘。
  2
  《论语》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周苍林的《喊一声》这部作品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诗集中作品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繁华绚丽的辞藻铺陈。比之简朴自然多了几分温婉,比之纯洁干净多了几分悠扬。短小精悍的诗行有着自己特有的张力,告诉我们生命最本真、最原初的应然状态。
  开篇之作《喊一声》一诗,就这么短短的十六行短句,既没有华美的言词,也没有晦涩的意象,但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句含情,这样精美的诗歌让人赞不绝口、过目不忘。
  小时候——喊一声冷
  妈妈胸前就是一团火
  喊一声走不动了
  爸爸的脊背就是一辆奔跑的小车
  长大了——喊一声回家
  妈妈就是村口最先望见的一棵树
  喊一声走了
  爸爸就是送我最长的一条山路
  现在——喊一声故乡
  妈妈就是流在我眼里的泪水
  喊一声亲人
  爸爸就是装在我心中的怀念
  将来——喊一声妈妈
  一家人还会在另一个世界相见
  喊一声爸爸
  从此就再也不会分开……
  ——《喊一声》
  小时候,把妈妈比作胸前的一团火,用来温暖自己;把爸爸的脊背比作奔跑的小车,背着自己前行。长大了,把妈妈比作村口的一棵树,当远游在外的游子归来时,妈妈总是第一个在村口迎接我的人;离家时,爸爸便是那蜿蜒的山路,送我离开。现在,离开故乡的我对妈妈的思念只能化作眼中的泪水;对爸爸的惦念只能是装在心中的怀念。将来,一家人只能是在另一个世界相见,然而再也不会分开。有伤感,也有不舍。把自己的思念和情愫都转化为一个个贴切的比喻,把母亲和父亲的形象比喻的那么贴切那么形象。喊一声,喊出的是一声声企盼和依恋,道不尽的却是那绵绵的思念和不舍。用不经意的笔触书写人世间最纯真最质朴也是最美好的情感,没有什么比团圆对人更具有吸引力的了,也没有什么比亲情更可贵的了。诗人讴歌这份情,是对亲情的重视,也是对它的珍视。而我通篇读完这本作品集,这首《喊一声》也是我最喜欢的诗歌之一了。这首《喊一声》,用笔自然,用情深沉。喊一声,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寄托。喊一生,为了让自己在天地之间的存属找到归宿。喊一声,是对生命的呼喊,也是对人间真情的呼喊。
  这本以《喊一声》命名的诗集中的其他诗篇多以自然抒写为主,兼以对生活与生命的书写和思考,将美好的事物写之以歌,咏之以歌,这是诗人对于生命最好的礼赞和留存。诗人对于故人亲情的眷恋除了在开篇的《喊一声》外,在第一辑中还有《有一个灵魂在替我还乡》等,这首诗歌也同样是写亲情的,但是和开篇的《喊一声》却大有不同。
  在我跪下的位置
  有一棵树在替我挺拔
  在我跋涉的夜晚
  有一线光芒在替我挡住黑暗
  在我流泪的荒原
  有一株小草在替我托起悲伤
  在我飘泊的路上
  有一只小鸟在替我歌唱
  在我热爱的远方
  有一个出窍的灵魂在替我还乡——
  替我向另一个世界的父母
  报送平安
  ——《有一个灵魂在替我还乡》
  为什么不论漂泊无依的我在外经历多么曲折,多么不容易,我都没有放弃心里那未曾离开过的地方,那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我安顿灵魂的地方。诗中从诗人选取的意象中可以看到,一棵树、一粒草、一条路、一只鸟等都是生活中的平常所见之物,但诗人却赋予它们最美的寄托,用快乐的心灵唱出欢快的歌声。如果不是拥有一颗颗强大的内心,又怎能用自然的语言写出如此丰盈的故事。但不论漂泊到哪里都忘不掉也忘不了心中那个有着父母的家乡——这是诗人也是所有游子内心强大的源泉所在。类似这样的诗歌在第三辑里也有大量的抒写。比如《请妈妈再给儿子一个埋怨的理由》《父亲,我把你最爱的碗丢了》《心里话》《我的父亲是铁匠》等也是写亲情的,但是所表达的感情和所用的笔触也是不一样的。诗歌《心里话》读得我潸然泪下,思绪万千。有共鸣,也有同感——爱是陪伴,爱是日常生活的琐碎,爱是细微平凡之处的种种关怀与牵挂。诗人将亲情写的这般温情,写得如此动人,不經意的勾起我的深思和共鸣。朴实无华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平常与伟大,无渲染的笔触告诉我们亲情本该的样子。
  3
  诗人的内心是澄澈的、自然的,所以,才能借自然之物来抒发心中最美好也是最自然的感情。通过诗歌感知诗人的内心,通过这些物象来感知大自然的美好。不论风云还是飘叶,在诗人的世界里,都是美好的存在,都是生命的自然徜徉,都是大自然赠予我们最好的礼物。诗人写出这些美好,留存这些美好,让我们发现,让我们感悟,让我们珍惜,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幸福和诗歌的魅力吧。于是,对于那些毁灭生命的行为诗人发出了愤怒和抗议。比如《一个乡村的献出》《谁说树不能飞翔》等
  斧头砍向树的时候
  我听见鸟在尖叫、呻吟
  我看见鸟的鲜血从树的身上流出
  鸟的羽毛在树上飘落
  我发现树的翅膀
  在天空展开
  沉重的身躯
  在扑向大地的瞬间
  爆发了地动山摇的呼啸、轰鸣……
  一棵树,最后的俯冲
  是直面暴力的飞翔
  ——《谁说树不能飞翔》
  苍林的诗歌可以发光,是那种可以照耀着人们前行的光。当迷茫时,读读他的诗歌可以找到生活的方向。当难过时,读读他的诗歌,可以找到希望、找到生命力,还原生命本该有的向上的状态。他的诗歌有着自己的风骨,用漫不经心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生活本相,深层的人生内涵,将生命本该的样子用诗歌谱出,可以咏叹,亦可以高歌,快意人生。
其他文献
读张慧谋的诗,如看天地间翱翔的鸥鹭,鸣声在耳,翔影在前,上下蹁跹灵动,穿插,衔接,弧线,祥光,由灰白而渐白,而终于与白云融为一体……多么神奇、神秘。欣赏鸥鹭的目光被牵引着,由近而至远,飘逸,杳渺,悠然神往,内心却留下了鸥鹭飞过的划痕……那是一片白,永远定格在天地间,那是一种玄妙的感悟,打开生命境域的层级维度。  读张慧谋的诗歌的时候,眼前便会闪现他的身影:清癯,儒雅,温和,满身的书卷气息,却又平和
期刊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这也是一个自我迷失的时代。作为独立的个体生活在群体的丛林里,以此确立和建构着自己的身份信息,并被这些身份符号赋予生存的意义,是突围抑或缴械,终究难逃身份塑造的“外壳”。每一种身份宛如一张张名片,携带着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折射出个体在时代滚滚向前的潮流中的生存处境。读完本期“新现实·星现实”栏目的诗作,我们可以窥见这些作品呈现出的个体身份焦虑与生存困境。  个体身份的建构
期刊
诗歌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姿态介入现实,诗人如何在个人与社会的维度上建立诗歌伦理关怀,把对自己的关怀扩大至对社会的关怀,勇敢地承担起诗人的使命,这是我们现在乃至未来都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当下很多诗人正在逐步复归写作伦理,将关注目光深沉地投向那些被很多人遗忘和漠视的社会角落,重新翻检出被遮蔽的生活真实与生存真相,用同情、理解和关爱去修复曾经一度紧张的诗与现实的关系。  “她的灰尘飘过她
期刊
1  在这“人生的中途”,我常常感到無话可说,有时则是厌倦于说。有多少东西是没有被说过的?面对没被说过的,是否应该沉默?如果不是,又该如何说?翻译于我,常常等于用别人的语言,说点自己的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说点别人说过的话。但是,这依然不乏困难。  以赛亚·伯林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一书里,引用18世纪初一位名为迪博的神父的话说:“凡能被一种语言优雅地表达的感受和思考亦能被其他任何一种语言优雅地表
期刊
著名诗人马培松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有了极为出色的成就,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文学积淀和创作经验。其诗歌作品涵盖广泛,包罗万象,其作品多次在《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人民文学》、《诗选刊》、《诗林》、《芳草》、《诗生活》、《汉诗》、《中国艺术报》以及美国中文诗刊《新大陆》等重要刊物发表,并收录于《中国2012诗歌精选》、《中国星星诗刊五十年诗
期刊
诗歌是艺术,医学是科学,两个领域似乎并不存在交集。但是诗歌和医学又似乎自古就相互关联,交织在一起。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既是音乐与诗歌之神,又是治愈之神,在诸如“伊利亚特”这样的故事中,他被描绘为缓解瘟疫的使者。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战国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其高超的诗赋艺术更是与中医药相互交融,比如《离骚》中的诗句“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其中留夷与揭车,杜衡与芳芷皆是中药香草名。再比
期刊
韩东是“第三代诗”中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温柔的部分》、《明月降临》等成为当代先锋诗的经典;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开启了“第三代诗”语言探索和试验的先河,余风所及一直影响到当下新诗;尽管韩东主持民间刊物《他们》的时间不长,但一直坚持“民间写作”立场,积极争取话语权。韩东是“第三代诗”以来有影响和有争议的诗人。韩东的新诗书写,坚持日常生活体验和开掘,自觉与时代宏大
期刊
画家丰子恺说:人有三种生活,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对应这三种生活的,分别是物质、艺术与宗教。  文学无疑属于第二个范畴,而诗歌的魅力又是独到而无穷的。在这个世界上,诗歌迷住了很多人,毫无理由,毫无征兆。我和散皮都在其中。  最早看到散皮这个名字,出于直觉,还以为是一位80后的朋克青年,而他诗歌作品的风格也强化了这个判断——他的诗有着明显的后现代感和轻微的嬉皮士风格。不管怎么说,
期刊
尼采在19世纪后期曾呐喊“上帝已死”。当时被许多人认为那不过是精神病患者的绝句,可在今天看来确是如此——上帝确实已经死了。  随着华丽的文艺复兴复活的古典价值观,在工业革命的资本支配和帝国主义的进程中渐渐加快了走向坟墓的步伐。信者,包括艺术家中的有识之士们纯朴到幼稚,在这一节点上,尼采用他人看来无比奇特的眼光审视了当时的哲学思想,并喊出“上帝已死”。  上帝似乎确实已经死了,不,确实是死了。  那
期刊
事物的命名體现事物自身的建构方式,新诗从诞生之初就深陷于命名的纠纷,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中国新诗、现代汉诗等概念的提出,呈现出诗歌本体的自觉及研究者对诗学特定领域的关注。就一般意义上而言,新诗即采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歌。从上世纪初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白话诗集即胡适的《尝试集》,到三四十年代层出不穷的诗人创作,到八、九十年代当代诗歌发展的新转向,再到本世纪不断个人化的诗歌创作,诗歌的发展呈现出多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