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在不同场域、不同语境中,反映了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选择。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之外,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人与物,即与自然、时间、空间的对话,在整体的宇宙观中,对话物我,以致和合。如今在司空见惯的艺术展览中,如何使展览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参与度、关注度的认知和传播平台,为作者、作品以及不同的观众群体,提供多维度的对话,以及有效拓展艺术展览价值外延最大化,同样要求展览策划在方式上有所突破,进而赋予展览一种实验性的意义。对此,我们亦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由厦门市美术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市美术家协会、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承传的力量——马心伯师生作品展”于2016年9月12日一18日在厦门美术馆隆重举行。展览内容包括文献和实物展品两大类型,文献部分主要呈现了著名雕塑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家郑可先生的重要艺术年表:实物展品采取“1 16”的构成方式,即马心伯教授和他的16位学生(陈文令、陈明华、陈硕、陈旭明、蔡万涯、蔡江南、段一鸣、方有明、冯庆美、郭小鹏、龚栋、李小坤、林慧、苏佑辉、王国建、朱英庆)等,涵盖了包括雕塑、陶艺、装置、绘画、书法在内的近百件作品。展览以“承传”为主题,以师生展为空间载体,通过组织不同参与者,开展多维度的“对话”,力求从学术层面关注教育的本体问题,在当代语境下,揭示艺术教育传承的意义。
郑可先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留法学习,回国后进行大力倡导包豪斯设计理念,成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实践者和推动者。马心伯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初,赴中央工艺美院深造,师从于郑可先生,深受郑先生艺术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原厦门工艺美校)数十年的从教生涯中,马心伯教授传播、践行着郑可先生在艺术创作、教学等方面的观念主张,并不断将自己的教学和治学经验融汇其中,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风格并且卓有成效的教学体系,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策展人赵萌教授表示:“承传有序的三代人,互为观照不同历史语境,汇聚同一空间,浓缩展现出中国现代美术与设计的递进与嬗变。鲜明的时代感和闽南地缘文化的特色,与艺术家们非凡的实践及艺术理想交互辉映,留下了他们独特的艺术贡献和不凡的艺术传奇。”
本次展览,“对话”作为潜在的关键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突破传统展览的形式限制,扩展“对话”的范畴,并为此策划了“青蓝师生对话”“艺术、金融、市场——主题沙龙”“艺术
由厦门市美术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市美术家协会、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承传的力量——马心伯师生作品展”于2016年9月12日一18日在厦门美术馆隆重举行。展览内容包括文献和实物展品两大类型,文献部分主要呈现了著名雕塑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家郑可先生的重要艺术年表:实物展品采取“1 16”的构成方式,即马心伯教授和他的16位学生(陈文令、陈明华、陈硕、陈旭明、蔡万涯、蔡江南、段一鸣、方有明、冯庆美、郭小鹏、龚栋、李小坤、林慧、苏佑辉、王国建、朱英庆)等,涵盖了包括雕塑、陶艺、装置、绘画、书法在内的近百件作品。展览以“承传”为主题,以师生展为空间载体,通过组织不同参与者,开展多维度的“对话”,力求从学术层面关注教育的本体问题,在当代语境下,揭示艺术教育传承的意义。
郑可先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留法学习,回国后进行大力倡导包豪斯设计理念,成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实践者和推动者。马心伯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初,赴中央工艺美院深造,师从于郑可先生,深受郑先生艺术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原厦门工艺美校)数十年的从教生涯中,马心伯教授传播、践行着郑可先生在艺术创作、教学等方面的观念主张,并不断将自己的教学和治学经验融汇其中,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风格并且卓有成效的教学体系,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策展人赵萌教授表示:“承传有序的三代人,互为观照不同历史语境,汇聚同一空间,浓缩展现出中国现代美术与设计的递进与嬗变。鲜明的时代感和闽南地缘文化的特色,与艺术家们非凡的实践及艺术理想交互辉映,留下了他们独特的艺术贡献和不凡的艺术传奇。”
本次展览,“对话”作为潜在的关键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突破传统展览的形式限制,扩展“对话”的范畴,并为此策划了“青蓝师生对话”“艺术、金融、市场——主题沙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