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ha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索他汀类药物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下简称TI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医院住院或门诊TIA患者156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采用辛伐他汀每天20毫克、联合阿司匹林每天100毫克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每天100毫克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血塞通、胞二磷胆碱治疗,根据情况给予降血压药物,治疗后180天统计两组症状控制情况,观察两组间疗效差别。结论:在TIA治疗中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关键词】TIA、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疗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下简称TIA)是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可逆的、反复发作的急性脑缺血症候群,其病因多为血管微栓塞、脑血管痉挛、血液学异常或血流动力学改变。TIA是缺血性脑卒中特级预警,约三分之一患者会在近期发生有症状脑梗死,通常是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其有效性已经被循证医学所证明,本文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辛伐他汀较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疗效差异。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医院2007-2009年门诊、住院确诊TIA患者156例,男性87例,女性69例,年龄38-82岁平均59.4岁,合并高血压者102例,糖尿病48例,高脂血症89例,头颅CT显示有腔隙性脑梗死的42例。
  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及TIA诊断标准:(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2)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正在和体征;(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数分钟至一小时左右二十四小时内完全缓解。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近一年有脑出血史;有心脏瓣膜病变、心房颤动等需要抗凝治疗者;近期曾做过大手术者;近期有咯血、上消化道出血严重外伤者;血小板低于8万、出血凝血时间大于正常两倍以上;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或患者及家属不同意的。1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发作频率、平均持续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大于0.05)
  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辛伐他汀每日20mg、阿司匹林每日100mg口服。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每日100mg口服。两组患者给予血塞通、胞二磷胆碱治疗,血压高者给予口服或静脉应用降压药物。
  疗效判定显效:症状完全缓解无后遗症,无再发作;有效:症状发作减少50%以上、未发生脑梗死;无效;症状发作减少小于50%或者发生脑梗死者。
  数据处理:两组间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间疗效比较见下表
  表1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2.2两组比较间总有效率有显著的差异(P小于0.01)
  3讨论
  TIA多发于中老年,多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危险因素,对于其发病机制,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微栓塞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溃疡时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随血流进入脑中导致微血栓,而导致脑局灶性缺血症状 ①。TIA 是脑梗死的特级预警,未经治疗的TIA一般估计在五年内约有25%-40%患者发生脑梗死,在第一年内发生最多约占半数②。循证医学已经证实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阿司匹林也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从而预防TIA的发作,但对降低血脂及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无肯定作用③。本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在TIA的治疗中作用显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在TIA中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下列机制有关:(1)LDL-C,有利于斑块内脂质的清除,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和LDL-C对内皮细胞的毒性;(2)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内皮细胞在维持正常血管张力和预防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高胆固醇血症损坏内皮功能,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之一,而他汀类药物可改善内皮功能;(3)抑制血小板功能: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功能,机制可能与减少TXA2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膜的胆固醇含量有关。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这可降低红细胞的致栓性。他汀类药物可抑制损伤的血管的血小板的沉积,减少血栓形成。(4)增加斑块稳定性:他汀类药物增加斑块稳定性是通过降低脂质水平、减少巨嗜细胞聚集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生成而综合实现的。(5)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在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直至最终血栓形成的各个阶段,炎症活动起着根本作用。动脉硬化患者不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增高,而且存在C反应蛋白增高,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④。近年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是人体非特异性炎症的敏感标志物之一。他汀类药物可降低C反应蛋白的水平,同时可抑制巨嗜细胞和淋巴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
  通过本组研究,我们发现联合使用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较好, 适宜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龙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与诊治进展。中国医刊,2002,37(11):2-4
  [2]张丽娟,李普雷,吴寒松,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血小板的变化及其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100-101
  [3]张瑶华,李瑞。中国常用药品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25
  [4]张文斌,宋筱筱,等。他汀类药物临床研究进展。新血管病学进展,2006,27(1):79-8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进展,护理正逐步走向整体化的模式,而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消除病人输液时的紧张恐惧的心理,保证患者静脉输液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及思想品质的培养和锻炼,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我们的依赖感和信任感,以取得最佳合作的情绪状态,以便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从而大大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关键词】静脉输液;病人恐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治疗药物的合理选择与应用。方法:对在我院儿科就诊的194例小儿腹泻患儿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口服补液与静脉补液在治疗效果上并无明显差异,微生态制剂可以重建胃肠道天然保护屏障,而止泻药物可以缩短腹泻病程。结论: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抗菌素滥用的现象。临床应合理选择药物治疗小儿腹泻,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小儿腹泻;合理用药;分析    小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自我控制镇痛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方法 以自愿为原则,选择2006年2月至12月入院行剖宫产术者120例产妇,使用镇痛泵者60例产妇为观察组。麻醉师在产妇硬膜外麻术后留一条细导管,连接一个用计数电子仪控制的注药泵,将药物按规定浓度和速度注入体内,由产妇自己管理。同时不使用镇痛泵者60例产妇为对照组,术后镇痛采用传统注射止痛剂的方法。观察两组产妇的肛门排气时间。 结果 观察
期刊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之一,其操作难度大,技术性高。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对小儿治疗措施的有效开展,对危重儿的救治争取时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将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简述如下:  1穿刺静脉的选择  选择静脉是保证输液成功的第一步,小儿头皮皮下脂肪少,易寻找,在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
期刊
【摘要】目的 为探索联合善宁应用在食管癌术后乳糜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3~2009年650例食管癌切除术后21例乳糜性胸水的临床资料应用善宁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乳糜胸可发生于颈、胸部外伤后,近年来随着食管癌发病率升高,而术后并发乳糜胸者随之增多,我院近年来自联合善宁应用以来,使必须手术率大大降低。结论 联合应用善宁针每次0.1mg,每日三次皮下注射,胸液从800—3200ml减少到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今,为了减少吃药打针所带来的副作用,人们采取各种方式,其中针灸应用于临床治疗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和神经不但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而且还有相互干淆、互相诱导的作用。本文结合作者经验,探讨了经络与神经之异同。  【关键词】经络;神经;针刺;人体;穴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
期刊
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检验质量,开展实验室质控,提高检验人员素质,保证检验报告单的质量,为了临床科提供可靠依据,避免错误结果延误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做细菌室室内质控和时间质控是必要的,为了加强细菌鉴定的质量管理,我们参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时间质控,并制定了质控具体操作程序结果鉴定正确率100%,联合药敏试验100%,取得了质控全优的好成绩,具体鉴定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  1.1诊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与讨论经颅多普勒技术检查在小儿偏头痛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小儿偏头痛组总人数为50人与20例正常组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并对ACA、MCA、PCA、VA、BA五项指标的血流速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头痛组的患儿ACA、MCA、PCA、VA、BA五项指标的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正常组患儿结论治愈小儿偏头痛的症状就要改善颅内各组织的供血情况,提高颅内血管的舒缩功能,经颅超声多普勒方法对小儿偏头痛临床
期刊
【摘要】目的:对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对照组使用丙泊酚麻醉进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使用芬太尼进行麻醉,然后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如患者的苏醒时间、丙泊酚的用量以及镇痛效果等。结果:实验组所用的丙泊酚的用量要比对照组要少,从镇痛效果来看,它也比对照组要好。结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效果十分明
期刊
【摘要】孕产妇猝死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孕产妇猝死约占孕产妇诊断死亡的5%。引起孕产妇猝死的原因很多。目前大量研究认为,孕妇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妊娠合并心脏疾病,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休克,水、电解质紊乱等。孕产妇一旦发生猝死,要求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孕产妇猝死的原因及相应处理方法的探讨,已逐渐被重视,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孕产妇;猝死;妊娠高血压;合并心脏疾病;羊水栓塞;电解质紊乱;预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