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九月中旬,我校五年级的刘老师给我们送上一节优质课。刘老师亲切自然的教学语言,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给各位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大家很高的评价。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导入环节,她预先设计的教学问题没能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场面一度低落。这又让我想起一个老的问题:教师该如何设置教学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热情呢?下面先和大家回忆一下教学过程——
刘老师这节计课教授的是琦君的《桂花雨》,导入环节中,在展示一组淮南风景图片后,她问学生:“你们觉得你们身边最具家乡味的的东西是什么呢?”学生纷纷思考,没人作答,看得出,他们似乎对老师的提问不是太明白。刘老师见状又问道:“也就是你们难忘的人、物或事,比如吃的、喝的。”于是学生有的说是麻辣烫,有的说是豆腐,还有的说是牛肉汤。好在刘老师很有教学机智,补充问道:“那这几个食物里,哪个是淮南特有的呢?”这一提示果然起到效果,有学生答道:“是不是牛肉汤?不过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淮南特有的。”刘老师点点头说到:“除了那浓香的牛肉汤,那爽口剔透的洁白的豆腐,那泛着金属般光泽的煤炭,甚至那八公山下的风声,都是我们的家乡——淮南留给大家的独有的味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桂花雨》中,共同去寻找、感受桂花中的家乡味。”
应该说这番导入可以说是颇费一些周折,好在教师进行及时的调整很快又重新回到正常的教学轨迹中。从本地乡土文化入手,用“淮南的家乡味”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然后进入《桂花雨》中的家乡味,在学习文章之前,先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应该说教师的这一导入设计目标还是明确的、思路也是明晰的,而最终结果并不理想,我想症结还是教师导入时的用来启发学生的所预设的“问题”问得不对路,不合理。
可以说,教学离不开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问题教学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处于“愤”、“悱”的情绪与思维状态下产生的“启”、“发”的求知需求。回到刘老师《桂花雨》的那个开场,导语环节的问题设计,我们要遵循是激趣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主题关联性原则。刘老师以学生喜欢的吃的、喝的来设计问题,目的是为激趣;展示一组淮南风景图,是为创设情境;以淮南的家乡味引入桂花中的家乡味,由此及彼,主题的关联性不言而喻。应该说这些大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是能够把握住的。造成课堂的卡、慢、拖及学生启而不发现象,主要还是教师问题设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切合学生的的思想状况和认知特点。学生们虽然成长在淮南,但未必理解“家乡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学生虽然熟知“牛肉汤”、“八公山豆腐”,但没有在外地生活的实践体验,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淮南独特的饮食。用“家乡味”、“淮南特有的”作为问题的核心词,缺少认知、没有体验的学生当然无法配合老师完成这一目标,作出让教师满意的回答,课堂出现短暂的沉闷便在所难免。如果教师调整一下问题:“不少同学可能都到过外地,像合肥、上海,你觉得那里有什么食物是我们淮南没有的吗?最能打动你的又是哪一种食物呢?”“如果你有亲戚朋友到我们淮南,你会向他推荐什么美味食物呢?當然是他那里吃不上的。”这样的问题,虽然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有话可说,但一定会激起那些有外出实践体验的同学积极参与和思考。最关键的是避免了“家乡味”、“淮南特有的”这些让学生茫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词。
由此可见,课前预设的问题仅仅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不够的,这虽然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情绪在或亢奋或沉静中积极思考,但如果没有考虑其是否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切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切合学生的情感实践体验,那么这样的问题设计效果还是有限的。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好坏。它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好的问题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好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很多时候我也缺少对“问题”的深思熟虑。为问而问,问不得“路”,设计的问题缺少质量,提问的方式没有智慧。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要想在问题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有效率,我们在备课时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吗?我的问题是不是光考虑学生的兴趣,而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力呢?我问的问题能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切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吗?我能设计出与主题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最能揭示文本教育教学价值的问题吗?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学无止境,教同样也无止境呀!
教育的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它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心的人,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积极捕捉每一个有用的教育信息,点燃智慧的火花,就能把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方能从容自若,运筹帷幄!
淮南市八公山区第一小学,安徽 淮南,232072
刘老师这节计课教授的是琦君的《桂花雨》,导入环节中,在展示一组淮南风景图片后,她问学生:“你们觉得你们身边最具家乡味的的东西是什么呢?”学生纷纷思考,没人作答,看得出,他们似乎对老师的提问不是太明白。刘老师见状又问道:“也就是你们难忘的人、物或事,比如吃的、喝的。”于是学生有的说是麻辣烫,有的说是豆腐,还有的说是牛肉汤。好在刘老师很有教学机智,补充问道:“那这几个食物里,哪个是淮南特有的呢?”这一提示果然起到效果,有学生答道:“是不是牛肉汤?不过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淮南特有的。”刘老师点点头说到:“除了那浓香的牛肉汤,那爽口剔透的洁白的豆腐,那泛着金属般光泽的煤炭,甚至那八公山下的风声,都是我们的家乡——淮南留给大家的独有的味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桂花雨》中,共同去寻找、感受桂花中的家乡味。”
应该说这番导入可以说是颇费一些周折,好在教师进行及时的调整很快又重新回到正常的教学轨迹中。从本地乡土文化入手,用“淮南的家乡味”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然后进入《桂花雨》中的家乡味,在学习文章之前,先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应该说教师的这一导入设计目标还是明确的、思路也是明晰的,而最终结果并不理想,我想症结还是教师导入时的用来启发学生的所预设的“问题”问得不对路,不合理。
可以说,教学离不开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问题教学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处于“愤”、“悱”的情绪与思维状态下产生的“启”、“发”的求知需求。回到刘老师《桂花雨》的那个开场,导语环节的问题设计,我们要遵循是激趣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主题关联性原则。刘老师以学生喜欢的吃的、喝的来设计问题,目的是为激趣;展示一组淮南风景图,是为创设情境;以淮南的家乡味引入桂花中的家乡味,由此及彼,主题的关联性不言而喻。应该说这些大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是能够把握住的。造成课堂的卡、慢、拖及学生启而不发现象,主要还是教师问题设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切合学生的的思想状况和认知特点。学生们虽然成长在淮南,但未必理解“家乡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学生虽然熟知“牛肉汤”、“八公山豆腐”,但没有在外地生活的实践体验,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淮南独特的饮食。用“家乡味”、“淮南特有的”作为问题的核心词,缺少认知、没有体验的学生当然无法配合老师完成这一目标,作出让教师满意的回答,课堂出现短暂的沉闷便在所难免。如果教师调整一下问题:“不少同学可能都到过外地,像合肥、上海,你觉得那里有什么食物是我们淮南没有的吗?最能打动你的又是哪一种食物呢?”“如果你有亲戚朋友到我们淮南,你会向他推荐什么美味食物呢?當然是他那里吃不上的。”这样的问题,虽然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有话可说,但一定会激起那些有外出实践体验的同学积极参与和思考。最关键的是避免了“家乡味”、“淮南特有的”这些让学生茫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词。
由此可见,课前预设的问题仅仅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不够的,这虽然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情绪在或亢奋或沉静中积极思考,但如果没有考虑其是否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切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切合学生的情感实践体验,那么这样的问题设计效果还是有限的。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好坏。它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好的问题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好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很多时候我也缺少对“问题”的深思熟虑。为问而问,问不得“路”,设计的问题缺少质量,提问的方式没有智慧。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要想在问题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有效率,我们在备课时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吗?我的问题是不是光考虑学生的兴趣,而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力呢?我问的问题能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切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吗?我能设计出与主题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最能揭示文本教育教学价值的问题吗?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学无止境,教同样也无止境呀!
教育的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它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心的人,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积极捕捉每一个有用的教育信息,点燃智慧的火花,就能把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方能从容自若,运筹帷幄!
淮南市八公山区第一小学,安徽 淮南,23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