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问得更对路

来源 :新作文·教学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e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九月中旬,我校五年级的刘老师给我们送上一节优质课。刘老师亲切自然的教学语言,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给各位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大家很高的评价。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导入环节,她预先设计的教学问题没能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场面一度低落。这又让我想起一个老的问题:教师该如何设置教学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热情呢?下面先和大家回忆一下教学过程——
  刘老师这节计课教授的是琦君的《桂花雨》,导入环节中,在展示一组淮南风景图片后,她问学生:“你们觉得你们身边最具家乡味的的东西是什么呢?”学生纷纷思考,没人作答,看得出,他们似乎对老师的提问不是太明白。刘老师见状又问道:“也就是你们难忘的人、物或事,比如吃的、喝的。”于是学生有的说是麻辣烫,有的说是豆腐,还有的说是牛肉汤。好在刘老师很有教学机智,补充问道:“那这几个食物里,哪个是淮南特有的呢?”这一提示果然起到效果,有学生答道:“是不是牛肉汤?不过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淮南特有的。”刘老师点点头说到:“除了那浓香的牛肉汤,那爽口剔透的洁白的豆腐,那泛着金属般光泽的煤炭,甚至那八公山下的风声,都是我们的家乡——淮南留给大家的独有的味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桂花雨》中,共同去寻找、感受桂花中的家乡味。”
  应该说这番导入可以说是颇费一些周折,好在教师进行及时的调整很快又重新回到正常的教学轨迹中。从本地乡土文化入手,用“淮南的家乡味”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然后进入《桂花雨》中的家乡味,在学习文章之前,先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应该说教师的这一导入设计目标还是明确的、思路也是明晰的,而最终结果并不理想,我想症结还是教师导入时的用来启发学生的所预设的“问题”问得不对路,不合理。
  可以说,教学离不开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问题教学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处于“愤”、“悱”的情绪与思维状态下产生的“启”、“发”的求知需求。回到刘老师《桂花雨》的那个开场,导语环节的问题设计,我们要遵循是激趣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主题关联性原则。刘老师以学生喜欢的吃的、喝的来设计问题,目的是为激趣;展示一组淮南风景图,是为创设情境;以淮南的家乡味引入桂花中的家乡味,由此及彼,主题的关联性不言而喻。应该说这些大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是能够把握住的。造成课堂的卡、慢、拖及学生启而不发现象,主要还是教师问题设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切合学生的的思想状况和认知特点。学生们虽然成长在淮南,但未必理解“家乡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学生虽然熟知“牛肉汤”、“八公山豆腐”,但没有在外地生活的实践体验,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淮南独特的饮食。用“家乡味”、“淮南特有的”作为问题的核心词,缺少认知、没有体验的学生当然无法配合老师完成这一目标,作出让教师满意的回答,课堂出现短暂的沉闷便在所难免。如果教师调整一下问题:“不少同学可能都到过外地,像合肥、上海,你觉得那里有什么食物是我们淮南没有的吗?最能打动你的又是哪一种食物呢?”“如果你有亲戚朋友到我们淮南,你会向他推荐什么美味食物呢?當然是他那里吃不上的。”这样的问题,虽然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有话可说,但一定会激起那些有外出实践体验的同学积极参与和思考。最关键的是避免了“家乡味”、“淮南特有的”这些让学生茫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词。
  由此可见,课前预设的问题仅仅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不够的,这虽然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情绪在或亢奋或沉静中积极思考,但如果没有考虑其是否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切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切合学生的情感实践体验,那么这样的问题设计效果还是有限的。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好坏。它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好的问题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好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很多时候我也缺少对“问题”的深思熟虑。为问而问,问不得“路”,设计的问题缺少质量,提问的方式没有智慧。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要想在问题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有效率,我们在备课时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吗?我的问题是不是光考虑学生的兴趣,而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力呢?我问的问题能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切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吗?我能设计出与主题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最能揭示文本教育教学价值的问题吗?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学无止境,教同样也无止境呀!
  教育的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它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心的人,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积极捕捉每一个有用的教育信息,点燃智慧的火花,就能把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方能从容自若,运筹帷幄!
  淮南市八公山区第一小学,安徽 淮南,232072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情感性和知识性的基础学科,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徜徉,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模块,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着重阐述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应用层递式教学。  關键词:层递式教学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问题 策略  一
期刊
摘要:语文是学生储备知识阶段的第一学科,同时,语文试卷考察面较广。尤其是在高三学生在语文备考阶段,与之前所做的基础性学习与考试,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学生在高三语文备考阶段,学生会忽略这一特点,导致在备考时“手忙脚乱”,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对此,本文针对高三语文备考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针对性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课程;语文教学;教学实践  引言  语文是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教师教学的重
期刊
摘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也是如此。在针对中职学生德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说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如何落实德育教育,并让德育教育真实有效,也是每一个中职班主任所要思考德育一件事。对此,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经验,围绕如何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职;德育;班主任  引言:在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提高班主任的德育能力,实际是要求班主任采用适当的道德教育方法应用在学生工作
期刊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发展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灿烂瑰宝,具有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古诗词,帮助和鼓励学生多吸收古代文化精华,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能直观地展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不能利用丰富的古诗词资源来创新小学作文教学呢?文章就此问题展开详细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更有效地实现
期刊
【摘 要】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真实、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的平台,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为了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笔者提出了预设教学设计、加强师生互动、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等策略,以此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
期刊
【摘 要】赏识教育在当今时代备受推崇,但批评教育的功能也不容忽视。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应该合理、科学、巧妙地运用批评教育,讲究批评的艺术。然而,教师如何做到艺术性地批评?这就需要教师学习和掌握批评教育的关键技巧。具体来说,教师在运用批评教育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做好调查研究,掌握事实;控制好情绪,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批评情境,注意场合;加强针对性,有的放矢;把握适度原则,留有余地;与表扬相结合,因势利
期刊
后进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当现实与自己的想法发生冲突时,就会出现心理失衡。因此,教师要关注后进生的动向,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心理情绪。偏见是对人和事片面且不合实际的认识,也是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一种心理障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十分反对教师对学生怀有偏见的做法。他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笔者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为转化后进生伤透了脑筋,如果教育不得法,
期刊
魏书生老师说:“如果我能为这个世界多教出好人,或者能使人多一点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就算不枉此生。如果让国家少一个坏人,或者让某人的思想少一点假恶丑的成分,同样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贡献。”可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而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就要把好入学的第一道“关卡”。  别林斯基说过:“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笔者时刻牢记这句名言,诚实
期刊
【教学内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与跳读  【教材分析】  《西游记》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推荐阅读的必读名著,安排在第六单元后,其训练点是“精读与跳读”。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巅峰,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该书围绕唐僧师徒几人前往西天取经的这一主线,写了他们一路上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
期刊
【摘 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笔者着力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实验直观演示,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技能;开展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拓展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把科学渗入日常生活,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潜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学生;科学素养;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特别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