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的野兽派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an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爵士、摇滚、舞蹈、波普、文学和视觉艺术为一身,创于1968年的南岸艺术中心被《卫报》称之为“全国最有活力的艺术中心”,海沃德画廊(Hayward Gallery)作为伦敦南岸艺术聚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其他一些南岸区中心建筑、皇家国家剧院、英国电影协会比邻。随2007年初南岸中心被重塑定位为南岸区中心,之前的“海沃德”也在2011年初之后更名为海沃德画廊。
  伦敦南岸艺术区位于泰晤士河边,是利用废旧港口码头和古老仓库改造的文化旅游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节”。而今这里已坐落着皇家节目音乐厅、伊丽莎白音乐厅、普赛尔音乐厅,承载世界级艺术展览的海沃德画廊,以钢筋混凝土覆盖了从滑铁卢桥至亨格福德桥之间的天际线。这一建筑群有着典型的20世纪60年代野兽派建筑风格——形制巨大、外部装饰简陋的建筑潮流,曾遭查尔斯王子公开炮轰,如今这些建筑已代表现存寥寥的野兽派建筑。
  野兽派
  海沃德画廊更是世界上唯一一栋野兽派建筑风格的画廊,大量使用了裸露混凝土结构,有人形象称之为“混凝土”,建筑本身看起来与周围其他建筑格格不入,但又以倾斜平面等细节与铁卢桥和庆典广场相互呼应。当然伦敦人对它的态度也两极分化,非爱即恨。海沃德画廊的最初设计理念是由诺曼·安葛尔柏克(Norman Engleback)主导,最终由一群年轻的建筑师,丹尼斯·克朗普顿(Dennis Crompton)、沃伦·乔克(Warren Chalk)和拉尔夫·鲁戈夫(Ralph Rugoff)完成,并于1968年7月9日正式开放。
  画廊空间设计为5部分,2间室内展厅,3个户外雕塑庭院(混凝土建筑顶层的大片空间),室内室外空间由几对浇筑的混凝土楼梯连接起来。最初,将雕塑作品陈列在户外的想法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雕塑庭也很少投入使用,常常不对外开放,直到2007年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盲光作品展”(The Blind Light),才改变了这种现状。通过电梯到达建筑的顶部后,会发现一个光动能雕塑,这便是菲利普·沃恩(Philip Vaughan)和罗杰·丹顿(Roger Dainton)设计的著名的霓虹灯塔(The Neon Tower),自1971年展出后便一直保留在这里。
  霓虹灯塔约48英尺高,包括57个镀锌钢管装置、108根荧光管,那些黄、红、绿、蓝色的霓虹灯,在风向和风力大小的作用下不断变化着,已然成为伦敦的地标。旅行指南读物《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这样评价:“不论属哪个阵营,你都会同意,海沃德画廊为那些一鸣惊人的展览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户外空间。”
  无永久收藏
  海沃德画廊依据已故的伊萨克·海沃德爵士(曾经的伦敦郡议会主席)命名,由英国艺术收藏委员会(隶属英国艺术委员会)管理。虽然在理论上变成了一个新的国家博物馆,但与接受国家基金支持的其他英国画廊不同,海沃德画廊收取入场费。
  同南岸艺术中心一样,画廊半数以上的资金来自英国艺术委员会的补助,其余则靠门票、场租、书店及餐饮收入,这是目前最大的经营困境。在2003年的画廊改造中,丹·格雷厄姆在东区咖啡厅上方建造了一个新的椭圆形状的玻璃亭,访客可在底楼咖啡馆小憩,而它在夜间摇身变为酒吧。艺术总监卡若利吉汉表示,他们愿意让餐饮收入逐年增加,即使是来喝一杯咖啡他们都竭诚欢迎。
  但这并不妨碍画廊举办举世瞩目的好展览。1968年7月11日至9月8日,海沃德举办了第一个展览,“马蒂斯1869~1954:回顾展”(Matisse 1869~1954: A restrospective exhibition),有约114214人前来参观,轰动一时。2009年伦敦弗利兹博览会上,因为金融危机和全球股市的崩盘,买家出手谨慎小心,但得益于海沃德画廊为爱德·拉查斯举办的展览及泰特美术馆的努力,在萧条的境况下,那年的美国客户还比前一年有所增加。
  这些其实都与艺术收藏委员会离不开关系。从1968年至1986年,画廊由委员会运营,后来管理权移交南岸区中心。始于1946年的艺术藏品委员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关于现当代英国艺术品的借贷收藏委员会,藏品主要为21世纪的一些重要英国艺术家作品,包括超过3000幅油画、手稿和户外雕塑,及超过1700 幅的印刷艺术作品和2000张照片。
  画廊作为艺术收藏委员会的一部分,因此有了强大的后盾,也是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巡回展览计划的基础——海沃德画廊游览(Hayward Gallery Touring)每年有约22场展览,分布在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的120个场馆,每年的人流量约为100万。在海沃德画廊,人们能经常能看到各种雕塑、视频和流动装置作品展,画廊每年还举办3~4次大型艺术展览。已举办过的重量级展览包括达·芬奇、爱德华·蒙克作品展以及法国印象派展览等。
  近年来,画廊的策展方向更为关注当代艺术研究,如丹·弗莱文(Dan Flavin)、安东尼·格雷姆(Antony Gormley)、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等展览。翠西·艾敏(Tracey Emin)“爱是你所要的一切”及大卫·史瑞格里(David Shirgtey)的“头脑活动”这两场展览非常受欢迎,以至于画廊不得不出售分时段的参观票。画廊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永久藏品。
  改变的艺术
  尽管画廊的展览空间对艺术家和策展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然而艺术狂热分子却从未因此望而却步。2012年的展览“无形:1957~2012年看不见的艺术”(Invisible: Art about the Unseen 1957~2012),正赶上伦敦奥运会档期,开幕之前已经被标榜为“你从未遇见过的最棒的展览”。展览中所有参展作品都是无形的,观众花8美元进去看展,但可能费尽心思却觉得什么也没看到。而主办方的官方通稿会告诉你,这是在英国首次集结探讨无形、隐藏和未知理念的艺术群展,包括过去半个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伊夫·克莱因、罗伯特·巴里、克里斯·波顿、小野洋子等,作品共50件。
其他文献
关于裸体艺术的现实意义,我和副主编争论了很久,我也不是什么保守刻板的人,好歹还是学了点艺术史,我只是想不太通,什么年月了,讨论裸体还有什么意思,不时髦,当代艺术们都那样了。12月里,多少个需要欢乐的节日,裸遇,还是男裸,这么个选题,直觉上都有点不喜气。  副主编又浅笑低头,点滴不好意思,说,因为,美吧。  爸爸的好朋友中有两个叔叔,我印象深刻。陈叔叔,精瘦,嘬腮,小眼睛,微微佝偻,看着像极其狡猾的
期刊
近期开幕的展览“老东西——何迟和梁硕”在一个艺术表达看似已经词穷的时代里,给出了另外一种方向,虽然展览中的怀旧情愫(包括对过往生活经验的表达和对一些现成品的运用)在70后、80后的艺术家创作中一直弥漫着,但和某些直白的略显低级的处理手法相比,“老东西”的调调,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策展人戴卓群看来,“老”作为一种态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标榜的“新”截然对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新”的前提下革
期刊
早些年,我在不止一位艺术家的案头上,看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粉绿色的封面上印着一个冗长的名字,叫《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这本成书于十几年前,由美术史家朱青生的一系列讲座结集而成的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了现代主义以来艺术创作在观念、方法与形态上的根本性转折。当很多经历了八九十年代前卫实验的中国艺术家还在从审美突破和样式借鉴的道路上寻找灵感时,这本小书成为他们逃离繁冗的各式理论文本,同
期刊
那是元旦的前一天,大家偷偷把画都搬来了,画都不大,我们那个楼是当时北京最高的居民楼,有很多入口,这些入口方便了我们这些人混进去,外边特别冷,当时就觉得这个小的空间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  ——张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会在家里做展览,张伟老师家是一个据点,能不能介绍一下那个年代的情况?  张伟:其实最早在家里做展览是“文革”的时候,1974年无名画会第一次地下展是在我家里。后来在我家持续做展是
期刊
策展人玄妙理念的提出,自然不是面向普罗大众,但或许在艺术世界的分工下,策展人更应当做的,是展览统筹的具体工作,而将野心适度缩小,将解读作品与展览的任务,更多地交给学术。  2月28日,第二届CAFAM双年展继“超有机”之后,以“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为主题拉开序幕。展览邀请了6位来自世界范围内重要艺术院校的年轻策展人,每人一个板块、一个理念,以6个相互独立的展览,构成了这个既国际化,又具有当下性
期刊
很难令人相信,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那场成果卓著的“我头颅中永存的美”(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拍卖会已然是5年前的事情了。彼时,艺术家跨过了他的代理画廊(久负盛名的高古轩和白立方),直接将作品在拍卖会上出售,这一做法令世人震惊。《艺术新闻》国际版在当年的报道中这样写道:“保护当代艺术画廊市场不被拍卖行强势侵占的
期刊
2013年10月19日,“西岸双年展”在上海徐汇滨江正式拉开帷幕。此次为期两个月的大展一反其他双年展的普遍做法,以更亲民的姿态呈现。不论是免费取票入场,还是两个月的超长展期,西岸双年展都以热情开放的姿态欢迎前往参观的民众。但这背后是否蕴含着更深层的目的,以及这个展览对上海徐汇滨江的开发是否会产生有利影响,值得关注。  从地铁11号线云锦路站走出,就能看到一块紫色字体写成的“西岸2013双年展”指示
期刊
列支敦士登的王室收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品私人收藏之一,2013年11月5日至2014年2月1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大家带来了“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展览从该王室多年的珍藏中精选了100件油画、版画与挂毯,完整地展现了16、17世纪尼德兰南部地区绘画发展的历程。  提及佛兰德斯画派,人们首先自然会想到鲁本斯笔下涌动的肉体和凡·戴克画中华丽的衣着。的确,17世纪以
期刊
“伊莎贝拉:时尚盛宴Isabella Blow Fashion Galore”于11月20日在伦敦市中心的萨默塞特宫展出,展品是伊莎贝拉·布罗(Isabella Blow)个人收藏中最具特色的100样单品,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设计的时装以及出自菲利普·崔西(Philip Treacy)之手的帽子。展览让我们更加认识了伊莎贝拉·布罗的世界,但让人
期刊
图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