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素质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ter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以及传统的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课程教学的创新教育思路,并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实施过程及实施成效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一步思考,为通过课程教学大量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教育 课程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人才 探索与实践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其关键在于创新,创造性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有效提高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显著提高国民创造力。因此,提高国民创造力的关键问题是高水平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问题,而高水平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础是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
  如何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许多高校单位和中小学校为此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建立了一系列创新试验班,取得了一系列可观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创新试验班成为少数天才的专利。无论是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还是教育家的科学论证,都向我们揭示,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并不是少数杰出人才所独有,它是人所共有的潜能,在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就可能在每个身心健康的肌体上得到发展和实现。教育的责任就在于把潜在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开发出来,赋予每个身心健康者以创造性。因此,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天才拥有的专利,是每一个人所具备的潜能,如何通过大众化教育,使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有效激发,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培养大量的高水平的创造性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管理部门和每个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为此,近几年来,我们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调研和总结的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创新教学经验,为通过课程教学大量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的,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义,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创新”它既有革新、创新之意,也指新观念、新方法、新手段、新发明等。
  从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上分析,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新”,它是一种通过改造现实、满足时代需求的创造,具有时代的特征。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较多的指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创造的产品既可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也可能不合适宜,但高水平、高效率的创造来源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创造经验的点滴积累。没有高水平的创新,也就没有高水平的创造。同样,没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就没有大量的、高水平、高效率的创造,也就没有具有竞争力的国民创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免处于被动地位。
  据有关人才学的统计,历史上80%以上的重大发明产生于38岁前的中青年科学家,而其中70%的重大发明的初始思想又产生于23-28岁之间。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还是自主学习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来看,与国外大学生都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经受的大多是传统教育,是以考试成绩为考核标准的应试教育,很少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时期根本没有经受过,或很少经受创新培养和创新训练,对创新概念不甚了解,创新意识淡漠,不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较差。
  少年强则中国强。多年来,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考核标准的应试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大行其道,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有效唤醒,创新潜能得不到有效激发,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还是自主学习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来看,与国外大学生都存在较大差距。对于处于创新峰值年龄的大学生,如果再不有效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少年强肯定不能成为现实,中国强有可能只能成为一个梦想。
  因此,对于每一个高等教育教育工作者,除了大力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在中小学对中小学生大力进行创新教育外,必须下大力气,加大力度,对处于创新峰值年龄的大学生高效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一大批极具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目前国内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定位及国内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态度。创新教育的定位可以是多维度的,其中认识定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创新教育的认识上,澄清以上这些模糊认识,对学校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创新教育的认识上,教育实践界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如下:
  1.创新只是少数天才学生的事,非一般学生所能拥有,忽略了创新教育应具有全体性,应面向每一个学生。
  2.创新只是自然科学的事明,只有科学教育才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否认创新教育应具有全域性,面向每一门学科。
  3.创新只是课外活动的事,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发展知识是课外活动的事,否认创新教育还具有全面性,是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改造。
  4.创新只是智力活动的事,是一个人的智力表现,高智力必然会有高创新。否认创新教育还具有综合性,是个体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5.创新只有正面的效果,几乎所有的入都认为,创新是“正面的”、“好的”事情,人们可以尽情地去追求。否认创新教育具有双重性,现代教育必须致力于相互整合,兴利去弊。   创新人才是能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人,是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能够与人合作,有团队精神的人。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水平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通过以建立创新实验班、教育实验性学院等多种方式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效。为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比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于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定位存在偏差,目前正在进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传统的高考招生体制仍然制约着许多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目前仍然只有少数高校具有自主招生和特殊人才培养选拔资格,许多具有创新人才潜力的人才不得不倒在传统的考试面前;有的虽然通过了考试,但不得不选择自己并不心仪的专业,从而失去了成为创新人才的机会。
  2.目前创新人才的选拔大都是通过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的,而许多具有创新人才潜力的人才不得不倒在传统的考试面前,而失去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机会;一些高校通过二次考试给予具有创新人才潜力的人才更多的机会,但还是要有许多具有创新人才潜力的人才不得不再次倒在传统的考试面前。
  3.目前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是对部分高校少数精英人才进行的特殊教育,而不是对全体高校大多数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的人才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的要求。中外许多教育案例证明,把“天才培养计划”过早锁定在少数人身上,往往失望大于希望,有时甚至扼制和埋没了真正的人才。因此,培养创新人才,不能把定位集中在实验班、实验室的建立或者少数天才、怪才的选拔、培育上,而应指向每一个学生。
  4.目前以建立创新实验班、教育实验性学院等方式进行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占用了高等院校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势必影响其他大多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有可能造成新的高等教育不公平。
  由以上问题可以看出,由于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定位存在不足,目前正在进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效,但也导致了占用高等院校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只是对部分高校少数精英人才进行的特殊教育,而不是对全体高校大多数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的人才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的要求。同时,大部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因此,在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近几年来,我们在学习、调研和总结的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创新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主要内容如下:
  1.正视传统教育的弊端,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是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探究问题的两种必要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教学方式,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
  传统教育是学生获得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教学活动,具有系统性强、效率高、能综合完成多方面任务的特点,其核心是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获得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教学活动。但是,它往往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充分肯定传统教育的价值,但必须正视它的不足,设法加以改进。
  创新教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入科学研究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教育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探索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它是大学生由学习人类已探明的知识体系,向探索未知领域过渡的大学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的特征所决定,而必须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大学生体验、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他们最终能进行独立的创造性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创新教育往往教学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影响的因素较多,条件复杂多变,且较难于控制,对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师生投入较大的精力。同时,对于教师来说,既要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细心的思想教育。
  2.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成较好的创新教育平台
  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教育有效地融入教学模式中,力争把每门课程都打造成较好的创新教育平台。在各个教学环节着重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应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设计型教学、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及本科生参与科研等多种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设计兴趣,并且设计合理的课外设计作业体系和成绩考评体系,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营造鼓励、激励、创造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的氛围。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点燃同学们新思想的火花,培养较多的创新型人才。
  3.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利用创新思维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学习和创新设计,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的创新教育,围绕创新三层次核心内容展开,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三层次核心内容主要如下:
  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重新组合: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
  首创前所未有:从创新层面的“重新发现”,尤其是“重新组合”着手,逐步培养学生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
  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产生质变后才表现为“前所未有”,是“有中生有”。 因此,注重培养“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营造基础。
  4.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创新研究方法、完成创新设计作业等一系列过程,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通过掌握创新研究方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发现,新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根据创新理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门课程的实际需要,以创新设计为主线,应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设计一系列合理的创新设计作业,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创新设计过程中,较好地掌握创新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
  5.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引入萃智(TRIZ)理论,助力创新教育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这种潜在的创新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训被激发出来的。通过培训激发创新能力的途径让受教育者掌握创新理论与方法,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来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水平。统计表明,现有数百种发明、创造和创新的技法,常用的传统创新技法约50多种,如试错法、头脑风暴法、和田十二法等,它们曾帮助人们产生过无数的发明和创新。但以上绝大多数创新的技法是抽象的、随机的、方向不明确的。这些技法一般强调个人的“灵感”和“悟性”,是难以控制的、个人的思维活动,因此难以用这些技法去量化地、可重复地去培养和提升其他人的创新能力。大量实践证明,萃智理论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可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效率的方法。
  根据国内外大量的企业学习应用萃智的实践结果,一个掌握萃智理论的科技人员与不掌握萃智的科技人员比较其发明创新能力提高6至10倍。科技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学习萃智理论,可以由普通的专业人员突变成为一个新型的创新发明技术精英,大大提升人的价值,可为企业创造极大的效益。
  在创建萃智理论之初,萃智理论主要应用于产品设计等传统技术领域。近年来,学者们发现萃智理论有着更加广阔的适用前景,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社会政治、教育等许多非技术领域。我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引入萃智(TRIZ)理论,极大地助力了创新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6.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新信息,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现代社会,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
  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新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及进一步思考
  创新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许多学生普遍感受到自己受到任课教师的重视,通过与任课教师的积极互动,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为提高,积极参与到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创新思维源于实践,始于问题,创新能力在于实践中的不断训练。通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同学们把创新理论与课程所学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创新思维思考所学知识,并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积月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这种把创新教育与课程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许多学生受益,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创新应用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信心显著增强,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许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以前从来不知道创新是可以学习的,创新是可以与所学课程、所学知识、日常生活等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我们现在也可以创新了,所有想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创新是如此的美妙,它可以带给我们无穷的智慧,促使我们发掘自己的潜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大力进行创新训练,争取将来成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创新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几乎可以适用高等教育的所有课程。对于处于创新峰值年龄的大学生,如果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每一门课程都能够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到大学毕业为止,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肯定会达到较高的水平,肯定会为他们将来成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这种探索与实践,对提高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能够大力实施,将会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起到明显的成效,对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培养一大批极具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程科技人才研究专项”成果(10JDGC011)、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8期。
  [2] 田建国:《树立以同学们为本核心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9期。
  [3]浩 歌:《给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7期。
  [4]裴娣娜:《提升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科学性的把握》,《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12日,第8版。
  [5]周绍森,陈东有:《试论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3期。
  [6]汪劲松,彭方雁,汪蕙,袁德宁:《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6期。
  [7]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8]赵 敏,黄毓瑜:《萃智理论助力创新教育》,《科技日报》,2008年4月12日。
  作者简介:
  孟力军,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工程师;张东阳,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教师,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目前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四化”的建议。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艺术创作能力,从而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Flash 动画制作 教学改革 “四化”建设  《Flash动画制作》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Flash可以把动画、声音等元素,用交互的方式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不少偏差,只有在正确解读“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的前提下,从学习任务的设计,小组结构的建构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一教学方式。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小组结构;教师角色。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学习中的合作,提出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合作学习的教育思想。再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效课堂模式下英语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教学改革试验。通过对高效教学内涵的阐述,对英语高效教学的互动形式在高等学校的实施进行了探讨,对高效合作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  关键词:高效教学 互动形式 学习共同体 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是当前在学校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
期刊
小学教学要抛开原有习惯算法另找新法,即冲破思维定势的局限,训练思维的创造性;找出更简捷的方法,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在这种训练之中,便发展了创造思维。这种教学既要求教师发扬主导作用,更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都在不断进行着创新。数学的创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数学的教学也不能停止不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任
期刊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抽样调查了某高职医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压力较大,学习自信心不足。高职教育应从激发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着力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改善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An anonymo
期刊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从一个问题中去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地认识分析问题,从中找出正确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正如契诃夫说:“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这种思维活动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任何的限制,充分发挥探索性和想象力的一种思维,它要求我们从标新立异出发,突破已知领域,无一
期刊
要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改变以往旧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探究要性学习模式 。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尝试、实践、猜想、讨论等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供自学空间---让学生“会”学  学生积极自学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研究表明:通
期刊
摘 要:《医学检验仪器》是医疗器械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传统的教材以理论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进行编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及岗位工作的要求。本文介绍项目一体化教材编写的体会。  关键词:项目一体化;能力目标;职业活动导向  1.前言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
期刊
摘 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多为应用型人才,而课程设置是大学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特色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在对湖北省独立学院本科课程设置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课程设置应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中心,以专业为特色,优化通识课、选修课、实践课课程的学分比例、内容和课时数。课程设置必须反映出独立学院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 
期刊
【摘要】高中物理“三块、四环”教学模式,是将“预、议、评、思”四个学习环节要素,按认知规律(自悟→醒悟→觉悟)组合为“预习、议评、评思”三大模块来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它的主旨是把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预习)与主动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以体验学习把知识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学法实践改革来推动新课程的教法改革。  【关键词】“三块、四环”;教学模式;研究  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