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05年10月29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北京市音乐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姚思源音乐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音乐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近500人参加了会议。首都师范大学校长许祥源、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陈卫东、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瑞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于润洋、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授李西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曹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等专家、领导在大会发言,或解析姚先生的教育思想,或赞赏姚先生中正平和的品格,或回顾与姚先生共事的经历。
首都师范大学师生还为大会奉献了一场精心准备的“姚思源作品音乐会”。60分钟的节目中,包括了姚先生1948年以来创作的十二首代表作品,有合唱、艺术歌曲、钢琴曲等。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姚思源音乐教育理论的成就进行了热烈讨论。杭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绪标高度评价姚先生“美育立法”的主张,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方志诺介绍姚先生关于师范音乐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理念,中央音乐学院黄旭东赞赏姚先生作为学者的踏实平易的风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懿颖总结了姚先生在比较音乐教育方面的成就,如了解外国音乐教育状况,参观访问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与音乐教育国际间交流,最早加入“国际音乐教育协会(ISME)”,出席“第19届世界音乐教育会议”,并在大会宣读论文;向其他国家介绍中国音乐教育状况;形成比较教育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等。
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北京101中学特级教师章连启、首都师范大学张大龙、冯兰芳、孟维平等代表纷纷登台,畅所欲言。整个研讨会在一派庄嚴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二
姚思源1945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49年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北京汇文中学、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北京师范学院等单位,从事作曲、音乐理论教学等工作,在教学、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姚先生音乐实践才能突出。1953年他担任汇文中学合唱团指挥,也曾担任过北京教师管弦乐队的指挥。自大学二年级开始创作音乐作品,笔耕不止,出版了《姚思源音乐作品选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他为歌曲编写合唱,为大量儿童歌曲创作钢琴伴奏,出版了《儿童歌曲钢琴伴奏曲109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这次姚思源作品音乐会充分显示出姚先生的创作才能。童声合唱《红旗下新一代》(1977年)、《春天在召唤》(1980年)、女声合唱《塞外布谷声声叫》(1975年)等歌曲旋律清新明丽,织体简练,富于童趣。女高音独唱《一个女勘探队员的话》(1980年)等声乐作品旋律起伏跌宕,节奏错落,不拘一格,具有诗人的气质和朗诵调的风格。《久别重逢》(1991年)等作品充满真挚的情感和内在的热情,经男中音歌唱家赵登营的演绎受到广泛的好评。这些作品大都在当时就已经发表并排练演出,如混声合唱曲《教师的歌》(1956年)等,有的曾获奖,如童声合唱曲《在我和你之间》(1987年),有的很受欢迎至今仍被大家传唱,如混声合唱《鼓浪屿之波》(1985年)等等。这些作品调式运用娴熟,调性变化自然,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真实地记录了那些年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反映了作曲家的情感变化。最难能可贵的是沿着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我们看到一位作曲家由稚嫩到娴熟、由平实到丰富的创作历程,创作技法和情感表现不断地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忆》(1991年),民族调式的运用,自如的转调,音乐呈示、展开的流畅自然,显示出姚先生创作技法和音乐表现水乳交融,创作状态更臻佳境。
作为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姚先生不仅具有突出的创作才能,同样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他的理论研究涉及作曲技术理论及音乐教育两大领域。他为教学编写歌曲创作、和声、复调、配器等多部教材,同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还出版了音乐教育理论专著《论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论音乐与音乐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他负责和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研究课题中《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课题的研究任务,担任《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辽海出版社)等专著的主编。姚先生对北京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和综合调研,由他主编的《北京志·文化艺术志·音乐志》(北京出版社2002年出版),首次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北京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姚先生所具备的全面的音乐才能和出色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平,体现了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综合、全面的素质。
三
姚思源音乐教育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学校音乐教育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姚先生自80年代初就敏锐地注意到音乐的审美功能,陆续发表了《音乐的社会功能》(1982年)、《美育教育与音乐问题》(《音乐研究》1983年第1期)、《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1985年漳州全国第三届音乐美学座谈会上提交的论文)、《迎接美育的春天》(《中小学音乐教育》1988年第2期)、《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审美教育》(《中国音乐年鉴》1990年)、《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追求审美境界》(《论音乐与音乐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文章,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音乐审美的内涵、实施途径,阐明了音乐的审美功能与其他社会功能的关系,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强调音乐审美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他指出,“音乐教育对德、智、体诸方面有巨大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它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则只能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的能力,我们可以称它为‘音乐审美教育’,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艺术教育(音乐、美术及其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美育,还有其他。……其他目的、任务只能通过音乐审美的途径,而不能越过审美途径,另搞一套。”在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中,姚先生认为要注意“精心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并符合审美要求的教材”、“积极发展音乐听觉,充分感知音乐语言”、“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美的情绪体验和理性认识”①等等。
姚先生对音乐审美的论述,符合音乐教育的规律,显示出理论家的敏锐性、前瞻性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音乐审美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已成为21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四
长期以来,音乐教师培养存在全面发展与专业特长兼顾的问题。以师资培养为目标的师范院校音乐系的学生,文化不及综合大学,专业不如音乐学院,正如 张肖虎先生所提到的音乐系学生“在艺术水平和文化水平两方面都不理想。”②
面对音乐师资培养的师范性与专业性这一对矛盾,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强调综合素质,弱化专业要求;有的不提师范性,强调专业要求;有的一如既往地坚守传统的师范培养模式。这些见解都有其合理性,都希望在实践中改变专而不全、全而不专的“师范教育”的现状。
音乐师资教育是弃全求专?是弃专求全?还是全专兼修?姚先生有过清晰的阐述。“教师教育要求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包括音乐学科和教育学科的专业化。”③“作为高等师范的音乐教育系(专业),理所当然应把研究音乐教育的课题(包括高师音乐教育自身、国民音乐教育的诸方面、国内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和新趋向等)放在优先地位。另外也要关注音乐学科的各方面。……作为音乐专业的教师,还必须积极参与艺术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如表演、作曲等)。……高等师范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是合格的教师,同时又应当具备学者和音乐家的素质。否则,不会有真正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质量,也不会有高水平的师范音乐教育。”④
姚先生是这样说的,同时也身体力行地这样实践着。他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又在首都师范大学工作数十年,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地追求教师专业化的理想,力求实现“专”与“全”的统一,经过半个世纪的磨砺,他全面的音乐才能和出色的教育理论水平生动诠释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准,实践着师范院校音乐师资培养的理想目标。正如王安国所说“老一辈音乐教育家所显示出的高度的专业素养,而为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树立一个榜样,也为后人昭示一种努力的方向,激励新一代的音乐教师勤奋、敬业,在创造美和发现美事业中充满活力,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水平的整體提升。”⑤今天,音乐教师专业化目标是现实的要求也是我们的理想,是在读音乐学生也是在职音乐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不懈追求。不啻于音乐师资教育,“专”与“全”的目标对于综合大学的音乐专业教育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姚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工作几十年,目睹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无到有,从音乐科发展到音乐系,再由音乐系发展到音乐学院。今天,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发展不只定位在音乐师资的培养,而且注重培养音乐创作、音乐理论、指挥、表演、音乐科技等专业人才,不仅为教师教育的专业技能提供保证,而且为学院发展拓宽了长远的前景。以杨青为院长的领导班子策划举办“姚思源音乐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其目的在于学习前辈,激励后人,迎接挑战。这场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预示着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发展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姚先生的所言、所行、所为其实是那样的普通和平凡,没有振聋发聩的鸿篇巨著,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格言,甚至找不到一般人想象的那种大场面、大轰动。‘宫商正品,徵羽调和’准确描述了他清正、平和的人生。”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姚思源音乐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表达对一位普通音乐工作者学术成果的尊重,既张扬学术品格,为后人树立典范,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一项举措。
① 姚思源《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追求审美境界》1991年10月,见《论音乐与音乐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② 张肖虎《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19页。
③ 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2004年6月,见《论音乐与音乐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④ 姚思源《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应重视科研工作》1998年7月,见《论音乐与音乐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⑤ 王安国《〈姚思源音乐作品选集〉序言》,《人民音乐》2005年第5期。
⑥杨青《音乐家、学者、教师姚思源》前言,见《音乐家、学者、教师姚思源》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5年10月印行。
任也韵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2005年10月29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北京市音乐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姚思源音乐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音乐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近500人参加了会议。首都师范大学校长许祥源、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陈卫东、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瑞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于润洋、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授李西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曹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等专家、领导在大会发言,或解析姚先生的教育思想,或赞赏姚先生中正平和的品格,或回顾与姚先生共事的经历。
首都师范大学师生还为大会奉献了一场精心准备的“姚思源作品音乐会”。60分钟的节目中,包括了姚先生1948年以来创作的十二首代表作品,有合唱、艺术歌曲、钢琴曲等。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姚思源音乐教育理论的成就进行了热烈讨论。杭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绪标高度评价姚先生“美育立法”的主张,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方志诺介绍姚先生关于师范音乐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理念,中央音乐学院黄旭东赞赏姚先生作为学者的踏实平易的风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懿颖总结了姚先生在比较音乐教育方面的成就,如了解外国音乐教育状况,参观访问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与音乐教育国际间交流,最早加入“国际音乐教育协会(ISME)”,出席“第19届世界音乐教育会议”,并在大会宣读论文;向其他国家介绍中国音乐教育状况;形成比较教育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等。
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北京101中学特级教师章连启、首都师范大学张大龙、冯兰芳、孟维平等代表纷纷登台,畅所欲言。整个研讨会在一派庄嚴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二
姚思源1945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49年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北京汇文中学、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北京师范学院等单位,从事作曲、音乐理论教学等工作,在教学、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姚先生音乐实践才能突出。1953年他担任汇文中学合唱团指挥,也曾担任过北京教师管弦乐队的指挥。自大学二年级开始创作音乐作品,笔耕不止,出版了《姚思源音乐作品选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他为歌曲编写合唱,为大量儿童歌曲创作钢琴伴奏,出版了《儿童歌曲钢琴伴奏曲109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这次姚思源作品音乐会充分显示出姚先生的创作才能。童声合唱《红旗下新一代》(1977年)、《春天在召唤》(1980年)、女声合唱《塞外布谷声声叫》(1975年)等歌曲旋律清新明丽,织体简练,富于童趣。女高音独唱《一个女勘探队员的话》(1980年)等声乐作品旋律起伏跌宕,节奏错落,不拘一格,具有诗人的气质和朗诵调的风格。《久别重逢》(1991年)等作品充满真挚的情感和内在的热情,经男中音歌唱家赵登营的演绎受到广泛的好评。这些作品大都在当时就已经发表并排练演出,如混声合唱曲《教师的歌》(1956年)等,有的曾获奖,如童声合唱曲《在我和你之间》(1987年),有的很受欢迎至今仍被大家传唱,如混声合唱《鼓浪屿之波》(1985年)等等。这些作品调式运用娴熟,调性变化自然,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真实地记录了那些年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反映了作曲家的情感变化。最难能可贵的是沿着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我们看到一位作曲家由稚嫩到娴熟、由平实到丰富的创作历程,创作技法和情感表现不断地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忆》(1991年),民族调式的运用,自如的转调,音乐呈示、展开的流畅自然,显示出姚先生创作技法和音乐表现水乳交融,创作状态更臻佳境。
作为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姚先生不仅具有突出的创作才能,同样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他的理论研究涉及作曲技术理论及音乐教育两大领域。他为教学编写歌曲创作、和声、复调、配器等多部教材,同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还出版了音乐教育理论专著《论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论音乐与音乐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他负责和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研究课题中《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课题的研究任务,担任《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辽海出版社)等专著的主编。姚先生对北京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和综合调研,由他主编的《北京志·文化艺术志·音乐志》(北京出版社2002年出版),首次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北京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姚先生所具备的全面的音乐才能和出色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平,体现了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综合、全面的素质。
三
姚思源音乐教育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学校音乐教育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姚先生自80年代初就敏锐地注意到音乐的审美功能,陆续发表了《音乐的社会功能》(1982年)、《美育教育与音乐问题》(《音乐研究》1983年第1期)、《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1985年漳州全国第三届音乐美学座谈会上提交的论文)、《迎接美育的春天》(《中小学音乐教育》1988年第2期)、《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审美教育》(《中国音乐年鉴》1990年)、《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追求审美境界》(《论音乐与音乐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文章,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音乐审美的内涵、实施途径,阐明了音乐的审美功能与其他社会功能的关系,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强调音乐审美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他指出,“音乐教育对德、智、体诸方面有巨大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它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则只能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的能力,我们可以称它为‘音乐审美教育’,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艺术教育(音乐、美术及其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美育,还有其他。……其他目的、任务只能通过音乐审美的途径,而不能越过审美途径,另搞一套。”在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中,姚先生认为要注意“精心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并符合审美要求的教材”、“积极发展音乐听觉,充分感知音乐语言”、“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美的情绪体验和理性认识”①等等。
姚先生对音乐审美的论述,符合音乐教育的规律,显示出理论家的敏锐性、前瞻性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音乐审美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已成为21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四
长期以来,音乐教师培养存在全面发展与专业特长兼顾的问题。以师资培养为目标的师范院校音乐系的学生,文化不及综合大学,专业不如音乐学院,正如 张肖虎先生所提到的音乐系学生“在艺术水平和文化水平两方面都不理想。”②
面对音乐师资培养的师范性与专业性这一对矛盾,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强调综合素质,弱化专业要求;有的不提师范性,强调专业要求;有的一如既往地坚守传统的师范培养模式。这些见解都有其合理性,都希望在实践中改变专而不全、全而不专的“师范教育”的现状。
音乐师资教育是弃全求专?是弃专求全?还是全专兼修?姚先生有过清晰的阐述。“教师教育要求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包括音乐学科和教育学科的专业化。”③“作为高等师范的音乐教育系(专业),理所当然应把研究音乐教育的课题(包括高师音乐教育自身、国民音乐教育的诸方面、国内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和新趋向等)放在优先地位。另外也要关注音乐学科的各方面。……作为音乐专业的教师,还必须积极参与艺术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如表演、作曲等)。……高等师范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是合格的教师,同时又应当具备学者和音乐家的素质。否则,不会有真正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质量,也不会有高水平的师范音乐教育。”④
姚先生是这样说的,同时也身体力行地这样实践着。他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又在首都师范大学工作数十年,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地追求教师专业化的理想,力求实现“专”与“全”的统一,经过半个世纪的磨砺,他全面的音乐才能和出色的教育理论水平生动诠释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准,实践着师范院校音乐师资培养的理想目标。正如王安国所说“老一辈音乐教育家所显示出的高度的专业素养,而为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树立一个榜样,也为后人昭示一种努力的方向,激励新一代的音乐教师勤奋、敬业,在创造美和发现美事业中充满活力,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水平的整體提升。”⑤今天,音乐教师专业化目标是现实的要求也是我们的理想,是在读音乐学生也是在职音乐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不懈追求。不啻于音乐师资教育,“专”与“全”的目标对于综合大学的音乐专业教育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姚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工作几十年,目睹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无到有,从音乐科发展到音乐系,再由音乐系发展到音乐学院。今天,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发展不只定位在音乐师资的培养,而且注重培养音乐创作、音乐理论、指挥、表演、音乐科技等专业人才,不仅为教师教育的专业技能提供保证,而且为学院发展拓宽了长远的前景。以杨青为院长的领导班子策划举办“姚思源音乐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其目的在于学习前辈,激励后人,迎接挑战。这场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预示着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发展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姚先生的所言、所行、所为其实是那样的普通和平凡,没有振聋发聩的鸿篇巨著,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格言,甚至找不到一般人想象的那种大场面、大轰动。‘宫商正品,徵羽调和’准确描述了他清正、平和的人生。”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姚思源音乐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表达对一位普通音乐工作者学术成果的尊重,既张扬学术品格,为后人树立典范,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一项举措。
① 姚思源《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追求审美境界》1991年10月,见《论音乐与音乐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② 张肖虎《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19页。
③ 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2004年6月,见《论音乐与音乐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④ 姚思源《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应重视科研工作》1998年7月,见《论音乐与音乐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⑤ 王安国《〈姚思源音乐作品选集〉序言》,《人民音乐》2005年第5期。
⑥杨青《音乐家、学者、教师姚思源》前言,见《音乐家、学者、教师姚思源》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5年10月印行。
任也韵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