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分析;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5(A)—0010—02
为了贯彻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依据甘肃省政府的《关于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励试行办法》,从 1996 年开始,甘肃省每两年进行一次全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旨在促进全省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化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通过对过去7届评奖工作中申报的成果材料、研究领域、获奖情况、获奖成果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点结论,试图反映全省基础教育科研的基本现状。
一、过去7届评奖情况分析
1. 从申报的成果材料来看:第七届申报的成果材料与第一届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既规范又比较完整,而且专著类成果明显增加,公开发表的论文增多,教育研究项目、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比例加大,成果的整体质量有很大的提升。但各市(州)却有一定的差距,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所申报的教育科研成果材料丰厚。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民族地区,申报的成果材料单薄、不完整,有的仅仅是一份工作总结或领导讲话,不属于教育科研成果评奖范围。
2. 从研究领域来看:研究成果覆盖面广,基础理论研究总体上是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学科研究每届都有新作面世,信息技术教育等新兴学科更加茁壮成长。在应用研究方面,更是广泛涉及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终身教育,从宏观教育决策、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到微观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
3. 从获奖人员情况来看:从参评成果和获奖成果主持人员构成看,教育科研已不再局限于专业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人员和基层中小学校长、教师已经成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以2008年为例,基层教师占获奖人员的91%。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科研越来越被各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广大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明显增强。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他们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教学中反思,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使“课改”步入良性轨道,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4. 从各市(州)获奖情况来看:全省所有市(州)都有成果参评,获奖成果覆盖全省14个市(州)。但是各市(州)获奖比例不均衡。一二等奖获得者大多都来自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民族地区,获奖成果较少。
5. 从获奖类别看:获奖成果中基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的教育教学研究、实验研究、教育科研课题类成果由第一届的23.5%增加到第六届的61.2%。教师自觉地把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在承担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学研究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之路,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市(州)之间、县(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科研发展不均衡,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交通设施、信息交流、教育基础等方面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教师教育科研工作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造成这种不均衡的原因与当地经济、教育发展有关,也与各级教育部门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及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当然,造成这种不均衡的原因与各市(州)是否积极组织参与成果评奖活动也有关系,这从另一层面也说明各市(州)对基础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即教师是否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是否有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及学校、教师是否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是否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等有直接关系。
2. 部分地区和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认识。一些地区和学校对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缺乏足够认识,不了解教育科学研究对改变教师行为和教育质量的效能和作用,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的观念尚未形成;一部分教师不能自觉探索、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不善于接受新思想,不注意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理论;部分领导追求短期效应,对教育科研领导不力,重视不够,对组织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有些学校和教师的课题落实不到位,只注重课题的立项,不重视踏踏实实搞研究,存在重申报、轻研究的现象。在申请到教育科研课题后,不是认真按要求组织实施和研究,而是束之高阁,仅仅成为一些学校的装饰品,或是到了上级要考核、验收时才敷衍了事。
3. 课题研究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层次还有待提高,一些研究者仅止于“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精品成果还不多;课题研究大多层次低,缺乏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课题研究经不起理论推敲,实验设计、数据统计漏洞较大;一些研究者积累和利用课题研究材料的意识和能力薄弱,使课题研究档案的实用价值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一部分教师不能正确选择适合实际的课题。有的教师选择的课题过大、过高;有的选题则过低、范围过小,使课题不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少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知识,不能规范、科学地进行教育课题研究。
4.一些地方还未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不少学校领导忙于行政工作,无暇顾及教育科研工作;二是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负担较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科研工作,这是制约教育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 学校缺乏必要的研究资料。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校没有各种必需的教育科研资料,使许多教师无法了解到国内外教育科研的最新发展动态,在选择课题和撰写论文时出现撞车现象,造成重复选题,研究的课题以及撰写的论文没有大的突破。
三、思考与建议
1. 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科研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成效的一个基本保障条件。教育科研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越来越具有“第一生产力”的功能。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首先要解决教育科研在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中的定位问题,真正把“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观念落实到各项教育工作中去,切实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大事抓紧、抓好。
2.基层教育科研工作必须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教育科研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把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立足点,把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教育科研的着眼点,把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作为教育科研的切入点,把提倡教师改革创新作为教育科研的生长点,大力提倡“校本研究”。
3.健全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机构和网络。要落实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机构和人员。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机构要合理分工,加强协作,形成一个完善的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与服务网络,所有学校都应逐步设立科研室,专门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4.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科研规范化管理,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课题的规范化管理,在课题的申报立项、实施过程、鉴定评价、推广应用等环节进行全面严格、实时有效的监控和管理,重点加强对过程的跟踪检查和督导评估,加大优秀成果的扶持奖励、推广应用力度。要鼓励校长和教师通过积极从事科研工作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教育教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5. 加强教育科研骨干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队伍。要建立起教育科研人员进修和培训制度,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参观考察、汇报交流、专题研讨、承担课题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同时,各级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要把对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培训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水平,特别是要让教师学会开展“校本研究”,自觉地把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在承担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 G4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5(A)—0010—02
为了贯彻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依据甘肃省政府的《关于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励试行办法》,从 1996 年开始,甘肃省每两年进行一次全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旨在促进全省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化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通过对过去7届评奖工作中申报的成果材料、研究领域、获奖情况、获奖成果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点结论,试图反映全省基础教育科研的基本现状。
一、过去7届评奖情况分析
1. 从申报的成果材料来看:第七届申报的成果材料与第一届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既规范又比较完整,而且专著类成果明显增加,公开发表的论文增多,教育研究项目、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比例加大,成果的整体质量有很大的提升。但各市(州)却有一定的差距,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所申报的教育科研成果材料丰厚。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民族地区,申报的成果材料单薄、不完整,有的仅仅是一份工作总结或领导讲话,不属于教育科研成果评奖范围。
2. 从研究领域来看:研究成果覆盖面广,基础理论研究总体上是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学科研究每届都有新作面世,信息技术教育等新兴学科更加茁壮成长。在应用研究方面,更是广泛涉及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终身教育,从宏观教育决策、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到微观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
3. 从获奖人员情况来看:从参评成果和获奖成果主持人员构成看,教育科研已不再局限于专业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人员和基层中小学校长、教师已经成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以2008年为例,基层教师占获奖人员的91%。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科研越来越被各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广大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明显增强。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他们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教学中反思,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使“课改”步入良性轨道,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4. 从各市(州)获奖情况来看:全省所有市(州)都有成果参评,获奖成果覆盖全省14个市(州)。但是各市(州)获奖比例不均衡。一二等奖获得者大多都来自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民族地区,获奖成果较少。
5. 从获奖类别看:获奖成果中基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的教育教学研究、实验研究、教育科研课题类成果由第一届的23.5%增加到第六届的61.2%。教师自觉地把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在承担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学研究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之路,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市(州)之间、县(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科研发展不均衡,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交通设施、信息交流、教育基础等方面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教师教育科研工作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造成这种不均衡的原因与当地经济、教育发展有关,也与各级教育部门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及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当然,造成这种不均衡的原因与各市(州)是否积极组织参与成果评奖活动也有关系,这从另一层面也说明各市(州)对基础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即教师是否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是否有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及学校、教师是否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是否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等有直接关系。
2. 部分地区和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认识。一些地区和学校对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缺乏足够认识,不了解教育科学研究对改变教师行为和教育质量的效能和作用,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的观念尚未形成;一部分教师不能自觉探索、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不善于接受新思想,不注意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理论;部分领导追求短期效应,对教育科研领导不力,重视不够,对组织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有些学校和教师的课题落实不到位,只注重课题的立项,不重视踏踏实实搞研究,存在重申报、轻研究的现象。在申请到教育科研课题后,不是认真按要求组织实施和研究,而是束之高阁,仅仅成为一些学校的装饰品,或是到了上级要考核、验收时才敷衍了事。
3. 课题研究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层次还有待提高,一些研究者仅止于“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精品成果还不多;课题研究大多层次低,缺乏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课题研究经不起理论推敲,实验设计、数据统计漏洞较大;一些研究者积累和利用课题研究材料的意识和能力薄弱,使课题研究档案的实用价值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一部分教师不能正确选择适合实际的课题。有的教师选择的课题过大、过高;有的选题则过低、范围过小,使课题不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少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知识,不能规范、科学地进行教育课题研究。
4.一些地方还未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不少学校领导忙于行政工作,无暇顾及教育科研工作;二是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负担较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科研工作,这是制约教育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 学校缺乏必要的研究资料。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校没有各种必需的教育科研资料,使许多教师无法了解到国内外教育科研的最新发展动态,在选择课题和撰写论文时出现撞车现象,造成重复选题,研究的课题以及撰写的论文没有大的突破。
三、思考与建议
1. 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科研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成效的一个基本保障条件。教育科研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越来越具有“第一生产力”的功能。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首先要解决教育科研在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中的定位问题,真正把“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观念落实到各项教育工作中去,切实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大事抓紧、抓好。
2.基层教育科研工作必须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教育科研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把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立足点,把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教育科研的着眼点,把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作为教育科研的切入点,把提倡教师改革创新作为教育科研的生长点,大力提倡“校本研究”。
3.健全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机构和网络。要落实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机构和人员。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机构要合理分工,加强协作,形成一个完善的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与服务网络,所有学校都应逐步设立科研室,专门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4.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科研规范化管理,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课题的规范化管理,在课题的申报立项、实施过程、鉴定评价、推广应用等环节进行全面严格、实时有效的监控和管理,重点加强对过程的跟踪检查和督导评估,加大优秀成果的扶持奖励、推广应用力度。要鼓励校长和教师通过积极从事科研工作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教育教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5. 加强教育科研骨干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队伍。要建立起教育科研人员进修和培训制度,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参观考察、汇报交流、专题研讨、承担课题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同时,各级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要把对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培训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水平,特别是要让教师学会开展“校本研究”,自觉地把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在承担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