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里面有汉语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n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任何一个学了英语的中国人所能证实的,只有极个别的词在中文和英文里是一样的,这是中国与欧洲的历史导致的直接结果。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曾是自给自足的社会,与欧洲的联系极少。这种分隔的结果,成为了汉語与欧洲各种语言之间没有相互借用词语的部分原因。相比之下,当今东南亚主要语言中大多有着很多来自英语的外来语。反过来,英语也吸收了来自印度语、马来语的数百个词,如loot(抢劫)、tank(坦克)等词,如今已完全融入了英语,以至于几乎没有哪个英国人或美国人对它们来源于亚洲有略微的了解了。
  然而,上几个世纪经历了西方与中国接触程度的提高。其结果是数量虽不多,但一直在增长的一批汉语词汇找到了进入英语的路径。在这些词中,包括豆腐(它是通过日本进到英语中的)、风水、功夫、白菜,大多是英语中比较新的词,大多数英语是母语的人仍然把这些词视为外来语。但有一小部分汉语词汇已经彻底英语化了,以至于说起它们来源于中国还让人有点吃惊。下面的3个就是这类词:
  
  Ketchup(调味番茄酱)
  
  上次你去麦当劳吃薯条时蘸的调味番茄酱一词,似乎是典型的美国词。然而,该词根本就不是美国词,人们认为它来自中国(福建)闽南话“茄汁”。它是指一种用醋和鱼做成的调味酱,当年由中国商人带到了东南亚,并且以ketchap的拼法进入到马来语当中。欧洲的航海者把这种酱带回了欧洲,英语国家的人称它ketchup或是catsup,前者第一次被记载在英文中是1711年,后者是1730年,两种拼法至今都在使用,但ketchup在美国用得更为普遍。
  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ketchup与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调味番茄酱大不一样,那时候这个词可以指任何一种以醋为主料的一系列调味酱,包括蘑菇酱和核桃酱,最终,番茄与醋做的酱发明出来,并且广为流行.(它还被正确地称之为番茄ketchup,但多数人将番茄一词从名称中略掉了)。随着美国快餐连锁店如麦当劳的扩展,以番茄为主料的ketchup已为世界所熟悉。
  
  Chow(狗,食物,吃)
  
  在英语中chow至少有两个讲法,这两个都来源于中文。第一个chow(通常是重叠形式chowchow)是一种源于中国的狗。这种狗以长长的红毛或是黑毛及蓝舌头为人所知。可以认为,chow一词来源于汉语普通话或广东话中的“狗”,但究竟是怎么来的并不清楚。
  第二个chow的意思是:当名词用时是食物,当动词用时是吃,这两种用法都是俚语,特别是名词形式在美国口语中用得特别普遍。作为动词,chow常常是短语动词“to chow down”或是“to chow on”的一部分,其意隐含着吃得多或吃得快;而名词形式的chow直到20世纪中期以前,一直是西方人和中国商人所使用的混杂英语中的词汇。
  做食物讲的chow的来源并不清楚,有些学者提出它来源于普通话中的“杂”或是饺子的“饺”,但也有一些其他推测,这些推测至少听上去是有一定道理的。chow的两个讲法都来源于汉语也支持了那种认为这个词的两种意思都来源于“狗”的说法。牛津英文字典(1989年版)解释chow的第二个意思“食物”时说, “可以认为这是因为穷人将狗作为食物”。
  
  (本栏目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双语视窗”,得到栏目编辑张爱学的授权。英文部分的稿费由本编辑部支付,请作者本人看到此启事后与编辑部联系,或发邮件至zhoujin_gongwu@sina.com)
  责编:周 瑾
其他文献
编者按: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2005年至今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7年8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一书,赵启正通过101个生动精彩的小故事,以“话说体”方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对外交往交流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让读者在小故事中,体会交往的智慧、敏锐和幽默。  此前,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
期刊
编者按:跨国公司、无国界交流先后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外国公司在中国很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本土化”。从2008年第1期起,本栏目连载新世界出版社的《世界500强企业CEO谈中国攻略》一书,每期讲述一位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总裁在中国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及未来的宏伟计划。关注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攻略会对中国的外宣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刚到中国,郝睿强就爱上了驱车在北京宽阔而繁忙的
期刊
100 Questions Become 1000 Questions    编者按:“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的路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
期刊
西班牙是个很独特的国家,它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上,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小摩哥相望,扼大西洋和地中海航路的咽喉,号称“永不沉没的航船”。占伊比利亚半岛绝大部分的西班牙,面积504748平方公里,人口3719万,是欧盟的成员国之一。  比利牛斯山脉的阻隔让西班牙有着迥异于欧洲大陆的风土人情,而共同的拉丁语传承,让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国家有着一层更为亲密的关系。在西班牙驻华大使卡洛斯·布拉斯科·比亚(
期刊
我们最近从凤凰卫视2008镜头上获悉,刘海若在2002年遭遇火车意外后奇迹性康复,并主持了《海若心出发》节目。镜头中的海若,健谈、开朗,这令人欣慰。《对外传播》在参加“凤凰卫视十周年展览”时,在中国博物馆大展示厅视频画面上,看到凤凰卫视刘长乐总裁和海若的同事们在医院多次而长久焦急等待的情景,那个镜头令人感动。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凤凰”在表达着我们这个社会应以人为本的呼声。  同作为媒体人,我们知道记
期刊
编者按:《总编手记》栏目开办三年来,约请一批在对外传播领域较有成就的总编(社长)或对外媒体的领军人物,就曾经的事和问题,谈经验、谈感受,使其提供的经验作了有理性的探讨。这些触角敏锐的文章,不仅反映总编、社长所在媒体的特点,也说明了其所在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注重故事性和个案分析,其中既有“我是如何当社长或总编的”,也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外宣领域工作的思考。不只是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堆积,也是对所在
期刊
编者按:法兰克福书展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国际书展,被誉为国际图书出版界的“奥林匹克”,历来是各国文化和出版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本文作者亲临书展现场,感受了法兰克福书展的盛况。作者抓住了这次中国文化与世界面对面交流的难得机遇,开展了调研工作,以一个媒体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美好前景、欧美图书的出版状况以及法兰克福书展主宾活动给出版人的启示,为读者提供了一份难得的信息参考
期刊
2008年,是许多人期待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将迎来盼望已久的奥运会,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能否保持稳健运行的势头,为全世界所广泛关注。英国《独立报》1月1日头版以“2008:超级大国的诞生”为题,全面分析了中國过去一年来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上取得的成就,也对中国在2008年的表现进行了积极乐观的预测。    感受大国自信    2008年
期刊
法律与政治的历史跟我的生活息息相关,跟你们一样,我在7岁的时候就对中国有了了解。我的舅舅汤姆·格迪当时在美国海军服役,驻在中国。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前后,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孙中山是中国的国父,就像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孙中山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统一、和平、民主、法治的国家。可惜的是,当时中国内战不断,又遭强权入侵,加之中国人普遍缺乏对法治的尊重,孙中山的梦想被惨痛腰斩。  1949年10月
期刊
编者按:如果说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一个球面体,那么每一个城市都是一面镜子,只有每一面镜子都做好了,整个中国的国际形象才能发光。  在2008年“两会”上,本刊记者带着新鲜出炉的第3期杂志,试图利用“两会”这一难得的时机,将“中国省市形象”这一选题进一步深化。很多接受专访的省市长代表认真阅读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融入国际大家庭,准确定位城市形象品牌》、《构建城市带 放飞大自然》等文,并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