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分析当前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多种培养方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方案,并就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近几年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所做的探索、实践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做了介绍。
【关键词】多种培养方式并存 创新人才 复合人才 产学研结合 重点学科 国际交流合作一、建立多种培养方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一)提出多种培养方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背景
当前,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时期。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广东省在《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培养和造就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效能显著的各类人才队伍,国内人才强省地位全面确立,国际人才竞争优势充分显现,区域人才发展水平和人才竞争实力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作为省属重点高校,广东工业大学适时提出了建立多种培养方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应用复合型人才、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等方面作出探索和改革。
(二) 多种培养方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
1. 培养方案必须多元化、个性化
我国现代化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同时,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技术以及教育的全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着眼点也应更进一步的朝着满足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多元化的需求发展。而无论从坚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上看,还是从培养适应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来看,都应建立起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即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建立起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培养条件,同时辅之与之配套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特长和学习兴趣、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自然分流,并最终成长为具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具备学科交叉和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性强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2. 培养方案既要制度化、规范化,又要弹性化
与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必须要制度化、规范化,不能为保证多元化而随意制定和变更培养方案,但同时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弹性。采用更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在不同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分别针对创新型、复合型及研究型的培养要求,设置相应的选修、拓展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模式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多种培养方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材能学院的实践
(一)产学研结合创新班模式
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运作来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班模式是一个以高校为基本平台的开放性的教学运作系统。通过“3 1”或者“2 1 1”的模式以项目合作为载体把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两到三个阶段,先以校内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第二阶段以校内专业课和企业专业实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企业培养体系的建立应遵循整体设计、目标明确的原则,不能简单地翻版传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更不能成为学生在企业进行的各种实习的组合,而是应该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培养方案由校企联合制订,并且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设计环节、实施企业、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充分体现可操作性。同时在学籍和学分上实现企业课程和校内课程融通互换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中能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经营等环节。以2009级志高空调“3 1”创新班为例,校企联合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所和丰富的实践内容以及毕业设计素材,更主要的是拓宽了学习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动态保持一致,使得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不再需适应磨合,在工作岗位上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
(二)重点优势学科拓展选修模式
材成专业是广东工业大学的优势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名牌专业。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结束了基础理论的课程学习后,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材料加工和模具专业知识的接受与理解的能力、与材料类相关学科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及培养方案多元化的需要,在材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上,率先引入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而设计的专业方向拓展选修模式。以介绍材料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为先导,将材料成型的主干教学内容保留并与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电子材料等材料学科内容相衔接;使学生在感性知识基础上,再通过模具制造工艺、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等核心课程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为后续的学生自由选择拓展类专业方向选修课奠定基础,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这一课程体系,不仅反映了目前材料科学一级学科的自身特点,又兼顾了课程体系与市场接轨。各课程之间的结构优化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对原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实施整体优化,加强课程之间的沟通。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处理独立与交叉、少而精与博而通、经典与现代、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工科特色,增强知识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对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协调与分工,删除简单重复的内容和陈旧的知识,打破课程之间原有的界限,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注重基础,拓宽知识面,使课程内容精练,起点提高。该课程体系在材料与能源学院本科教学中,取得了宝贵的教学改革经验,使该课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各门专业课程之间以及材料科学其他课程之间的协调性、互补性更加明确。使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教育思想,在该课程体系框架之上逐步展开,更合理地构筑起多种培养方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
近年来,学校不断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先后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间高校建立起学生联合培养的合作关系,全方位、多领域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材料学院先后有近40位同学通过法国南特大学3 2 1“法国工程师”项目、比利时鲁汶大学“2 2”本科人才合作培养项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河滨分校访学项目等交流合作项目获得了在境外高校高层次实验室学习深造的机会,也为材能学院在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三、成果和寄语
多种培养方式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材能学院近几年的实践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省级精品课程“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升级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获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级模具2班邓鑫鑫和12级材成卓越工程师班林启发两位同学分别获得第六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建模类一等奖、尺规类一等奖;09级潘楚炜、肖旭辉等同学的作品《卓源雅新能源有限公司》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学院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亦成绩斐然,先后获批建设“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国家工程教育中心”“广东省材料加工与能源工程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材料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制造专业镇协同创新平台的材料加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实验区”等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将由广东工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承办。我们相信现在的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必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第十四届“挑战杯”献上一份厚礼。
【参考文献】
[1]刘太刚.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J]. 中国高教研究,2003(10) .
[2]常辽华,郁道银.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03(7) .
[3]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政府文件.
[4]覃文忠,徐汉明等.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
[5]李辉,刘传玺.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7(10).
[6]王辉,浦剑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实战项目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