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鸡肋”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肋”,本是普通的一种乏味食材,也许因为《三国演义》中,杨修因自作聪明,擅自解析口令“鸡肋”导致丧命这则典故,使“鸡肋”一词,常常被用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比喻。纵观如今,餐桌上依然会有“鸡肋”,而在生活中,不同表现的“鸡肋”现象,包括由此衍生出收效甚微的形式主义,似乎更不时可见。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鸡肋”:“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既然“没有多大价值”,那么本应不做或少做,但现实生活中,却常见明知“没有多大价值”,却依然热衷去做,有的甚至还不惜巨大投入,硬着头皮去做。譬如市场营销中公布的某些流量、点击率、收视率、票房数、跟帖数、排行榜、竞赛名次、意向订数,网店点赞率、回访好评率,等等,有不少都是表面上好看,实际效果远非如此。尽管这样,还是有许多人,对这类“鸡肋”趋之若鹜,争相为“鸡肋”包装,有的甚至不惜造假,耍花枪,给“鸡肋”凃粉上色,借此吸引公众的眼球。
  也许有些人对上述“鸡肋现象”见多了,心理上变得习以为常,不自覺地滋生出一种“鸡肋心态”,就是不好吃,不想吃,但还是吃了。譬如,有些事明显投入大,产出小,可做可不做。眼看别人都在做,也只好跟着做,但做了又觉收效小,以至产生随大流,勉強从众,或者满足于表面上像样就行的惰性心理。
  就我接触的出版人来说,就听到有些人反映,现在办书展很兴眐,有些展场人气很高,这对提升群众阅读风气确有好处,值得提倡。但又觉得仿佛有点跟风,办得稍显频繁。境外书展不算,仅就内地而言,现在除了全国性的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之外,还有许多省级的,市级的,各个行业的书展、书市、展销会,以及图书馆的馆藏书釆购会等,一年不下几十场,有时一个月内不止开一场。不少出版社收到邀请,明知如今多是网络批销,现场零售数额很小,但又不想放弃宣传图书的机会。结果投入大笔展台租费和人员差旅费,却得不到什么经济回报。造成不去可惜,去了又常失望。
  又如,现在某社出了一部什么书,常喜欢召开新书发布会。从宣传图书来讲,做点广告也属正常,但是否都需要采取开发布会这种方式?因为书才上市,与会人连书还没来得及看,到会只好说些吹捧空话。对有些重要的大型系列书,需要通报编撰初衷、背景、内容及品读指导等,开次发布会当然有价值。至于其他一般的图书,倘若把开发布会这类活动办得太随便,就难免有单纯作秀之嫌,并无议书评书之实。尤其是时下有些“名士”的汇编书,企业家的经营自诩书,艺人的注水随笔书等,也往往开个发布会造势。这对于举办者和与会人来讲,恐怕都会有种“鸡肋心态”的阴影。
  现实中还有一种“鸡肋现象”更令人反感,就是商品的过度包装。不少人大概都收到过大容量、相当精致的礼品盒。其实里边装的不过是一两茶叶,或几块糕点,可是层层加料套装,其包装盒价值甚至超过小礼品本身。这些过度包装,十足是留着无用、弃之可惜的时尚“鸡肋”。
  “鸡肋”可食不可爱,这是它客观的存在。问题在于人们面对其中悖论的态度。既然是明知,就应善于分析,区别对待。有的该扬,有的该弃,扬弃均该有度。“鸡肋”不会消失,但要因事而异,因势利导。凡事切忌只重表面,无视实效。对待“鸡肋”,但愿少一些追求形式主义的摆谱,多一些讲究实效的理性思考。
其他文献
名气这个东西,一经岁月的深究,常常捉襟见肘,破绽百出,所以大可不必当真。细想,人还是那个人,脸还是那张脸,腹中还是那些货,怎么可能因名气的骤然飙升而脱胎换骨?范晔在《后汉书·左周黄列传》感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谓一语道破玄机。一个人,因某种机缘巧合有了光环,继而涟漪被扩展,形象被放大,若在适度范围,也并非不能接受,一旦“盛名”神乎其神,天花乱坠,不可理喻,人们就要警惕了。  现代资讯社会,在
期刊
若要问哪个词在人们口头使用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答案一定是“然后”。  无论在校大中小学生,还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无论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还是去外国的中国人,相当一部分人张口闭口总会带出“然后”二字。就在近日的《百姓舞台》上,歌手嗓音嘹亮甜美,但讲起成长经历,一连冒出五六个“然后”,大伤情趣。有个低年级小朋友,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别看识字不多,也染上了说话带“然后”的毛病。问他“然后”是什么意思,摇
期刊
孙子不到3周岁,却对大人的言语、表情有悉心的领悟和揣摩。一旦表扬他、夸他真棒时,他完全是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有时做对了一件事,他会跑到你面前,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你,一副求表扬的样子,让人乐不可支。喜欢被夸赞,打小如此,这就是人的天性吧。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夸夸群”挺红火,这样宣称:“现在无论各行各业,大家都处于焦虑、烦恼、郁闷的边缘,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希望大家在群里都能互相
期刊
井边  黄亨  这是山泉水井。凡是来打水的,除带着水桶外还得带上水勺和漏斗,很不方便,但长期来都这样,没人想要改变一下。  一天有人打水把水勺忘在了井边,后来的打水人中有人就“借用”了。再后来,有人觉得这样挺好,方便别人,自己也好,但少了“配套”,就把自己用的漏斗留了下来。第二天,那个遗忘了水勺的人来打水,发现自己的水勺好好地在那儿,还有一个漏斗“配套”,就没取走水勺。第三天,井边又多了个塑料盆,
期刊
有一些“鸡汤”文说,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不必讨好。这类帖子在网上相当走红,四处流转。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细一想,不对啊,这不是陌生人吗?陌生人之间才能够做到不在乎彼此的感受。这根本就不叫“最舒服的关系”,而是没有关系。  文章还举例说,有位很有名的画家,创作了一幅力作。放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让路人甲乙丙丁们“在画的欠佳之处做上记号”。结果,画上标满了记号。画家觉得很郁闷。几天后,他又把一幅一
期刊
有个词叫胡诌,《红楼梦》第八十一回:“虽懂得几句诗词也是胡诌乱道的。就是好了,也不过是风云月露,与一生的正事毫无关涉。”老家的长辈们说得更为形象,叫“胡诌八咧”,大概善于胡诌之人,嘴要咧成什么什么样了。  胡诌常见,胡奏又是何意呢?我认为,大臣在皇帝面前胡诌,就该算胡奏了。胡诌,人皆敢为。胡奏,亦有人敢为?有,有的是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北宋庆历年间,宫中擒获刺客。仁宗连日惊悸,虽已加严宫卫,但
期刊
三国中,不论是君王还是草寇,都有一句口头禅:欲伸大义于天下。这大义究竟是啥好东西,引得各路英雄好汉与牛头马面们都津津乐道?  实际上,所谓大义者,不过是利益二字的变相而已。《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以大义号召世人的,但仔细阅读,其所追求的与其所标榜的,恰好相反。  曹操是三国里最有水平的人物,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是个人杰。他不同于刘备,有皇家的血统、皇叔的头衔,也不像孙权,靠父兄给他留下
期刊
要保持在APP商店榜单前列,就必须花钱“刷榜”;0.8元刷一条好评,点评内容可以“订制”;除了机器“刷榜”,還有专门的应用以回馈奖金、积分等方式吸引真人用户下载APP进行“刷榜”……记者调查发现,本该反映APP真实质量的排名和点评,背后却暗藏一条刷数据的黑色产业链。  这正是:  排名全靠刷,  点评亦造假。  流量若注水,  终是镜中花。
期刊
王安石之《读孟尝君传》很短,全文连标点总共103字。不妨照录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此文不乏点赞之声,颂扬之辞。然说其一气呵成可以,说其言简意赅可以,说其使人耳目一新可以,说其无可辩驳却不行。至少在我看来
期刊
中考之后的那个暑假,带儿子去俄罗斯旅游,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我们观看了经典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入场,坐定。儿子左右看看,忽然轻声说:“爸,我可能看不懂。”  那是儿子第一次看芭蕾舞。我自己对芭蕾舞也所知甚少,看过的芭蕾舞剧更是屈指可数,不过,在出国之前,我就做足了攻略,恶补了一些芭蕾舞知识,对《天鹅湖》的剧情也进行了详细了解,自忖应该能够基本看懂它了。而我之所以做这些准备,还有一个很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