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p1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不足、对西方文化的盲从、文化实践能力欠缺等现象突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刻不容缓。因此,需要从加快文化建设、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引导大学生以正确地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四个层面来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
  【关键词】 大学生;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57-02
  文化是人类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能动的改造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文化决定着国运的兴衰和民族的强弱,新时期的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他们的文化自信意识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发展走向,基于大学生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显得至关重要。
  一、新时期文化及大学生文化自信概述
  (一)新时期文化的构成
  新时期的文化大致由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部分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的文化源头,也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文化积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展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革命文化是中国处于特定历史时期中的具体表现。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国家灭亡种族的前所未有的强烈危机,中国共产党怀着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与侵略势力浴血抗争,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先后孕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带有红色烙印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时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提倡的主流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滋养下蓬勃发展的,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进行了继承发展和创新。新时期大学生文化自信包括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深刻把握和对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保持坚定信念两方面。
  (二)新时期大学生文化自信内涵
  文化自信是指“我们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 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文化软实力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主体,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是构建当代文化自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大学生对本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对民族的文化生命力以及发展前途抱有坚定必胜的信念。
  二、新时期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有以下表现: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偏差。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与革新,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同质化和多元化,以西方国家价值观为代表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影响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一部分学生站在实用和功利的视角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过时,对当下的生活实践是无用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自卑或自负现象。前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旧实力很强的占少数,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消退,且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景持悲观的态度。后者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于自信,固执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于任何其他世界文化。这些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片面化、简单化认知。究其原因,是“当前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对传统文化的精髓知之甚少,文化历史视野比较狭窄,突出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逐渐减弱,对传统文化的无意识、无认知和无选择”。
  大学生对西方外来文化的盲从。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各国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现在西方文化对我国的文化渗透越来越多,不良文化、甚至西方腐朽文化对我们大学生的侵蚀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对于多样的、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缺乏辨识的能力,容易被外来不良文化所怂恿,进而产生盲从现象,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娱乐甚至是整个生活方式。而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比如社会责任、集体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却被淡化。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主要基于网络媒体的宣传,而这些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却有待考证,导致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不全面,自己的分析也不够理性,会产生盲目崇拜的倾向。
  大学生对文化的实践能力不足。大学生接受关于文化的教育主要来源于书本知识、网络媒介的传播等,对于文化的接受主要是被动式的。大学生在文化方面的实践活动还不太丰富,大学生关于文化的实践能力有所欠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现文化继承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发展创新的部分,在关于文化活动实践过程中摒弃不能够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腐朽文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为当今时代所用的先进文化,更好地将优秀文化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三、新时期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路径
  (一)正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期属于网络时代,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已经日益渗透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新媒体对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加深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潜移默化,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全国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开课乃至必修课来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的认同,尤其是能开展带有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还可以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阅读周,有专门挑选出来的经典著作供大学生们借阅。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综合素质相对来说是较高的一批社会群体,以后很多领域要靠大学生们去开拓与创造新的奇迹,那么大学生们要理所应当地担负起继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加快文化建设步伐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往往会因为过于追求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忽视文化的建设,在政府的有很多种职能,但是文化职能却没有被放在它应该有的高度上。政府的文化职能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国民的综合素质,而且在抵制外来腐朽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发展中,文化往往依赖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我们恢复国民经济的时期,文化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中,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文化在社会中的劣势越来越明显。在我们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国家义不容辞地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关键的还要靠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提出:“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
  习近平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以温暖的怀抱、開放的胸襟、科学客观与辩证的态度去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
  我国一直致力于在全世界进行文化交流,但近年来,“中国威胁论”等把中国美好的愿望歪曲理解,西方人也总用片面的眼光去审视中国的文化交流。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沉淀下很多对世界发展有利的精髓,把它总结提炼出来“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代代相传的‘天下情怀’与‘和谐理念’。”
  (三)理性对待西方外来文化
  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外来文化,是说对待外来文化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完全接受。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中,也有很多需要摒弃的腐朽思想,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家长制等都带有腐朽思想的印记,我们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学会摒弃。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资本主义在它的发展中产生了有利的作用,使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成果。任何的民族都在一个共同的文化圈内,没有哪一个民族可以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在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关系上,要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社会生活是人类生产实践中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社会实践贯穿人类发展的每个方面。“社会实践作为高校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已经凸显其在实践知行统一的教育观”。高校要积极举办有关文化的实践活动。比如诗词大会、舞台剧等,通过具体的实践,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度,在慢慢地文化熏陶、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还可以开展经典战役的观影活动,在暑期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也可以亲历寻访抗战老兵,实地参观纪念园、烈士陵园等,通过看、走、听来感悟红色经典,重温红色记忆,提高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对于文化的感悟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更应该走出去,在具体的实践中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自身真正地理解文化自信的真谛,才能更好进行文化创新。要勇于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培育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自信,投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
  四、结语
  大学生是进行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我们新时期的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国家、社会以及大学生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能够有力地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各项综合力量,才能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红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2]殷燕召.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理念——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学文[N].人民日报,2013-03-01.
  [3]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其他文献
【摘要】 现阶段,中华文化的传播任务紧迫而艰巨,传播途径的选择和传播方法的使用极其重要,将影响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在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人眼中,传统文化中与其三观不相符之处便会被放大,甚至被作为反对中华文化的借口。因此,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精神分析中华文化便是重要的突破口之一。本文将以《论语》为例,具体分析如何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国家解读儒家文化精神,从而增大中华文化精神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 中
期刊
【摘要】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一个极具特色的显性话语,广泛存在于以伦理教化为旨归的古典戏曲、小说的创作及评点当中,历来颇受研究者瞩目。其“惩恶劝善”的褒贬大义与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选择、叙事策略及艺术构思等方面均产生着深远影响。在明清两代的文人戏曲当中,存在着大量借用春秋笔法进行创作的例子,孔尚任的《桃花扇》便是其中一个典型。春秋笔法在《桃花扇》中具体体现为笔削手段
期刊
【摘要】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中跟“月”相关的诗歌更能体现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翻译是一个语义转换的过程,其中难免会造成文化因素的流失,而有的流失是不可挽回的,有的流失可以通过对意象进行重构来进行弥补。本文旨在研究李白诗歌中的“月”诗的翻译,探寻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与重构。  【关键词】 李白;“月”诗;文化流失;文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I207 【
期刊
【摘要】 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堕落》明显受到了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地下室手记》的影响,包括在反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地下室手记》和《堕落》主人公都缺乏传统的英雄品格、自我不稳定且精神分裂、困境之中自暴自弃式的反抗堕入了更深的深渊,他们属于反英雄人物形象,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却有很多相同之处,而又不完全相同,本文对两篇小说中的两个反英雄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期刊
名家简介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20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上榜学者。1983年兰州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分配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87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3年提升为教授。1997年起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东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东方和西方美
期刊
【摘要】 任继愈曾说,朱子的哲学体系以“格物”作为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作为内圣外王的起点。朱子本人也曾提出大学的用力之处在“致知”和“格物”。但是“格物”和“致知”仍停留在“穷理”的层面,真知的体认和推及还需要落实到“行”之中。本文通过梳理《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格物致知”思想,结合《朱子语类》分析其中的抽象义理与具体内涵,浅析朱子的“格物致知”与“知”“行”的关系。  【关键词】 朱子;格物;致知
期刊
【摘要】 “八议”是中国帝制时期的一种刑罚适用原则,被视为传统帝制社会官僚等级特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八议”制度规定,法律限定的八类特殊人物犯罪以后,“大罪必议,小罪必赦”,享受特殊优待,司法机关不得擅做处理、不可适用普通诉讼审判程序,而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犯罪情况减免刑罚。“八议”最早源于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从此成为后世历代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八
期刊
【摘要】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社区文化的建设和服务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植入民族音乐,一方面有利于弘扬并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自身的根源性、多样性和教育性要素实现社区文化的引领性作用,推动社区文化的合理有效的开展,在大众思想凝聚力形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民族音乐;根源性;多样性;教育性;社区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资源建设是未来数字化文化馆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文化馆文化资源建设,更多的是指特色资源的建设。北京数字文化馆在资源建设的选题上要始终不忘坚持北京特色主线,强调整体框架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综合性,权威性和完整性,强化版权意识和品牌效应,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特色资源。北京数字文化馆特色资源建设的路径通常有:秉持“大文化”理念;创建跨机构合作联盟;建设开放型数字化人才体系;内容高雅化呈现,民族化呈现,国
期刊
【摘要】 中泰两国文化交往历史悠久,中国从明朝开始就与泰国(阿瑜陀耶王朝)往来密切。据明史记载,在明一代泰国派遣使臣到中国访问达112次。随后的曼谷王朝十分重视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重视翻译中国的古典小说。自曼谷王朝初期译介《三国》和《西汉》起,从此拉开了泰译中国作品的序幕,两百余年来不绝如缕,硕果累累。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试图还原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全貌。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