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传承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l_di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美学精神将美与生活、艺术相接,追求审美艺术具有张力的、诗性的有机和谐。 中华美学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包括真善美的整体统一,“人文“的诗性情怀以及“物我合一“的大”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美,是中华文艺之“魂魄”,一定要肩负使命,继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彰显中华美学艺术之独特魅力。
  【关键词】:真善美;人文;大“和”之美;传承弘扬
  一、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我们要重视中华美学精神。而对“中华美学(基本)精神”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中华美学精神”就是“天人合一”精神,有的认为是“超功利性”精神,还有文章论证是“反物质主义”精神等等。这些观点,各持己见、各具特色、可又难于达到学界的普遍共识。因为要正确地解读“中华美学精神”就必须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研究中华美学的精髓。
  1.“美”的中国美学精神
  汉字的“美”是由“羊”与“大”上下构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美,甘也。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到了宋代徐铉解释为“羊大则美”到了现代李泽厚先生又扩充为是人戴着羊头跳舞应为“羊人为美”。从字源不难看出,汉字的“美”,最初是与“善”和“真”同源同根,或相似或相关的关系。早在儒家先哲孔子就认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则“尽美矣,未尽善矣”,提出了美善统一的审美标准。孟子更加明确地提出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1]”到了近代,梁启超在吸收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真美合一”、“真善合一”的观点。
  中华美学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筋骨核心,却离不开真善美。真善美既是文艺核心价值,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真善美是美学追求的永恒价值,真善美的统一也正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内涵及其至高的理想境界。双峰对峙、两水分流之区别,但也有儒道互补、殊途同归之融合,共同以“和谐”思想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共生性。
  2.“人文”诗性情怀
  中华美学的人文精神传统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哲学上历来有强调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崇尚人的价值意义。早在《周易》中就提出“人文”说,到了刘勰《文心雕龙》秉承人文精神提出“文心”说,由此基础构建 “心学”的人文传统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的“人文”情怀是一种大生命、大审美。从《易经》开始人们就对宇宙人间进行整体而全方位的大审美,也就是融天、地、人三位一体进行的一个整体动态的把握。相对于西方二元传统,我国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正是展现了中华之大生命整体观。由內而外在心与身、灵与肉、情与意中达到和谐统一。中华美学的基本精神是通过“精”、“气”、“神”相统一,心与身、灵与肉相结合,在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基础上不断开拓人之大生命审美人格。
  对于“诗性”在其中的意蕴,仲呈祥认为: “营造意象的诗性写意品格,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 [2]。中国的国画其妙就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神韵,中国戏剧表演也是以虚代实,营造意境,旨在追求诗性品格以及其超越精神。此“诗性”是一种意之味而不是意之象,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适之曰有味,去之曰无趣”的“诗性”情怀。
  3.大“和”之美学精神
  这个“和”是天、地、人的相互统一统一是《道德经》里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内在和谐美。中国传统哲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人要顺应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这种注重抒情写意,塑造无我和谐统一的意境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根基。在艺术活动中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互相融合,达到主客"心物"交融的大“和”审美。 “心物感应”说以及主张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心物交融”的观点在《文心雕龙》中深刻论述了主客体“心与“物”间相互渗透融合的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十分注重文学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社会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与统一”[3],对于“文与道”自古有“文以载道”“诗言志”、“诗缘情”等美学思想。也有“兴,观,群,怨”的论述,在西方美学史上,将形式和内容相分割的的理论一直贯穿到今,而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是主张在内容和形式,文本与情感上的和谐统一美。
  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之必然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集中表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蕴藏着中华民族审美底蕴。在艺术审美活动中,让欣赏者能够更自然的深入感悟到深寓其中的志与情。在让情感更真切、深入地进入到欣赏者的心灵的同时作者也能够获得审美的愉悦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中华美学精神,尽显其深蕴的情味意境。中华美学精神富有中国特色,蕴藏着强大生命力量与精神内涵,是人类智慧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在“心物交感”中“心”必然要超越“物”的“象”达到一种超越的大“审美”。这一切超越“象外”“味外”的无穷强大魅力,并非轻易得到,都要在“意内”“味内”的“物”之象的中进行精细的构思。当然,最终也还是要得益于艰苦的学习和锻炼。因此,中华美学精神,也是需要我们苦心读研、体会与锤练。中国美学中有的蕴含生命的诗性意义,以及提升境、味、神、韵、的高远超逸的精神境界,都不是以科学理性就可以清晰认识,需要我们用“心”感而后“发”。
  三、如何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美学精神
  1.以中华美学精神为艺术之魂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就要继承和坚守历代文艺家们关乎万物人心、顺应时代规律的“人本”思想以及面向自然,强调天人合一的大“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既然是一种“精神”,就剥出外壳的局限,聚焦于 “精神”层面上的传承发扬。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对本土中华美学精神有深入的认识。植根于中华独特审美方式,来观照现实,表达思想。我们要凝聚一切中华力量塑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中国形象,中国精神;凸显中国力量、彰显民族魂魄。
  肩负重担的我们也要加强自我个人的整体水平,练就自我,承担其大任。首先我们必须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切身的体验真实的生活,获取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练就自我不仅要锻炼自己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其中必然约不过艺术之“技”。这种艺术的技巧,不是一蹴而就的,“炼”就是要不断锤炼、提升。除此之外,传承与发扬中华美学精神不能固守已见,还要张开眼睛借鉴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理论和方法,吸取其中适合自己的科学的"精华。不能盲目照搬“全盘西化”,也不能盲目脱离中国文艺实际现实。
  2.“创新性”传承发扬
  所谓中国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要求我们既要尊重优秀传统美学历史内涵又要结合新的时代的学术视野,对中华美学精神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扬。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创新与继承双向共生发展。中华美学精神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创新性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精神首先要科学而准确地把握中华美学内涵及其民族特点,对中华传统美学本质特征内涵进行一个整体而深入把握,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传统美学精神。
  其次还要紧贴时代,扎根现实。从新的时代高度,用当代的眼光和观念看待传统美学精神,充分发掘其蕴含的时代价值意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精神。最后我们要以鲜明而强烈的主体意识,对中华美学精神加以创造性的继承与发扬。文艺工作者要敏锐地捕捉精神脉络,特别是从中华美学精神的丰厚意蕴中发现其现实关照。
  注释:
  [1]金雅.中华美学精神的价值意义[N].浙江日报,2015.
  [2][3]仲呈祥.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艺术百家, 2014(6).
其他文献
【摘要】:《俄尔普斯》是法国著名的诗人作家让·科克托的重要作品之一,该作品于二十世纪初对著名的神话人物俄尔普斯的故事进行了新的诠释。俄尔普斯的神话是贯穿科克托一生的重要题材,探究作者在此剧中是如何重新解读这一故事的,对于研究让·科克托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让·科克托;《俄尔普斯》;希腊神话  让·科克托(Jean Cocteau,1889-1963)是法国著名的诗人、
期刊
【摘要】:我国旅游城镇形象识别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研究烟台市旅游城镇形象识别,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城镇形象视觉理论体系是一种有益补充,同时也是顺应新型化城镇建设的新趋势,全面提升城镇建设的品质特色。本文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为参考,引申出城镇形象识别系统的内涵,分析出科学而有效的形象识别系统能够优化旅游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在设计旅游城镇形象识别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目前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的主导,也需要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艺术管理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特别是与文化创业产业的合作越来越多,两者融合所体现的优势日益凸显,带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不断进步。文章首先进行了概述,阐述了有关概念,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发展趋势及作用。  【关键词】:艺术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关系;作用  艺术管理属于新兴事物,包括的内容多,范围广泛,而文化创意产业讲究的精神需求的满足。两种有着很大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特别是新千年以来,社会语境日益复杂,山东省的中国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大省,山东省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瞩目的发展,勇于探索的山东省当代中国画家们站在社会结构巨变的时代前沿上,以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不抱残守缺,敢于尝试,将当下涌现出的都市情怀、地域风情、自然景观等融入中国画艺术的创作当中,创造出了兼有传统艺
期刊
【摘要】:本论文主要以东北地区最主要的汉族、满族、朝鲜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东北传统民居影响当代室内设计教育的必然性,概括阐述东北传统民居中的应用元素和功能要求以及装饰艺术对当代室内设计风格的影响,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东北民居风格的应用不能停留于形式的模仿,而是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并加以体现,以求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  【关键词】: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 功能要求;布局形
期刊
【摘要】:社会生活中,市民再不断地社会互动体验中调试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并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形象。本文探讨的是人际传播在社会结构中如何再社会化和影响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其中人际传播主要包括市民间传播和市民与外地主体间的传播,他们在多种文化的渗透交织下,是如何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  【关键词】: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身份调试  社会的发展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革新。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也
期刊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国的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欣赏价值,有关其继承与发展在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关注与研究。本文以泰安文化产业项目中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为例,研究其中所运用传统音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融合演绎,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封禅大典  进入21世纪以
期刊
【摘要】:自然科学著作翻译,是蒙古文翻译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蒙古族翻译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主要写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自然科学著作蒙文翻译,分三个时间段写,“十七年”间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文革”时期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新时期”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关键词】: 汉文;自然科学著作;蒙译  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提出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期刊
【摘要】:广西容县自良镇同江村明清时期建有十九法官庙,容、藤、平、岑等地群众慕名来拜,文革后十九法官信仰式微。本文立足田野调查,探其兴衰之由。  【关键词】:十九法官;信仰;兴衰  同江村位于广西玉林容县自良镇,在这座不起眼,也不著名的小山村,有一位传奇的人物,名叫李义,因其排行十九,当地人称为李十九,因其得到成仙,受容县、藤县、平南、岑溪等地人们的推崇,故尊称为十九法官。明清时有庙,后被毁。如今
期刊
【摘要】:全民健身出现社会性的问题,怎样来提高国民素质和理念,通过亲身体验来针对性的改善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达到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存在的问题、改善措施  一、全民健身的发起  1995年国家体委在全国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此《纲要》的提出旨在大力发展我国全民族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来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这是一件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