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与反思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nhu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中学教材中文言文占了教材内容30%左右,考卷上文言文也以题型、难度、比例的基本定型而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就教学现状看,学生怕学、厌学,主要原因是学起来“枯燥乏味”,记起来“浩如烟海”,考起来“得分可怜”。教师教起来“放不开”,“放不下”,教法僵化,程式固定,目标单一,师生互动差,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正如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所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思考
  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
  1.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认同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和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对“教学现状”与“标准要求”的思考:
  标准1就是“积累”“整合”的目标,标准2属于“感受”与“鉴赏”,标准3就是“思考与评价”。三个课程目标,由于平时的教学偏重于“积累”与“整合”,而忽略了2、3两个目标,这就造成了教学上“放不开”的情形。而繁杂的字词句“基础”积累,让教师觉得处处重要,处处讲,就形成了“放不下”的苦口婆心式的“教”。教师讲得“繁”,学生听得“烦”,这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去甚远,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1.让学生重视文言文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阳光。”教师首先要钟情于文言文,只有教师自己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对文言文充满热情,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的一句名言。的确,选入中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堪称中国几千年的精神遗产、文化瑰宝和民族智慧,同时也是汉语的优秀典范。没有对优秀遗产的传承,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个“家”,就是民族思想、精神的根基,这个“家”更是“语言”这一工具发展的“摇篮”。只有让学生明白了这点,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内在要求,这种来自内心的需要,是任何外力很难左右的。学好文言文,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整体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认真领会课标理念,切实改变教学方法。
  落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改变学生“厌学”“怕学”的有效方法。教师的任务重在改变“放不下”的教学旧习,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解放”教师自己。
  在实际教学中,可作如下尝试:
  A.巧妙导入。
  契诃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好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B.放心,放手,巧点拨。
  在具体教学一篇文言文时,可分为下面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
  1)初读划“?”号:自学课文,对“译”不出来的句子划上问号。
  2)再读去“?”号:再读课文时,又能“译”出来的句子,擦去“?”号。借助注释学习,又能“译”出来的句子,再擦去“?”号,并要求把“这个”注释勾划出来。
  3)交流去“?”号,分学生之间交流和师生之间交流两步,学生之间可以同桌二人交流,亦可前后四人交流,又去掉一些“?”号。老师和学生交流又包含两个方面:去“?”号和必要的讲解与拓展。
  C.突出思维训练,传授“实用”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训练,贯串学习的整个过程,只有把“思维”始终放在第一位,学生才能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所谓“实用”,就是指学生可操作性强。文言文学习中能“译”是关键,“字字落实,语境组词,恰当调序”可以解决基本“译”的问题,解决了“译”的问题,也就基本弄懂文意了。
  D.明诵读,暗翻译,及时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特别是老师点拨拓展讲解后,对文章已经基本掌握了。“明诵读,暗翻译”就是一边朗读,一边在心里翻译这个句子,强化学生的翻译能力。
  E.适时、适度训练拓展,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何技能都是在不断地训练中形成的,在考试中,翻译句子的能力,解读文言文的能力,都要通过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逐渐形成。在训练中注意适时、适度两个方面,在轻松愉悦中积累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高考语文复习课该怎么上,讲什么内容,重点讲哪些知识点,知识点有怎样的规律。这些都是值得去探讨的东西,高考语文复习课必须向科学、合理、明确、高效要成绩。针对即将来临的2013年高考,高三语文教师主要做法如下:  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这里的“法”,指的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省区)》和《2013年考试说明》。新课标统领考纲,考纲明确考题,而考题的设置指导着教学方向。在高考的复习
期刊
“下面,请大家先朗读课文,进行预习……”在过道里,听着学生的朗读,感觉就像在候车大厅里听到的报站声和提醒声,像“机器人”一般毫无感情,平淡苍白。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不仅仅在于文字表意的丰富性和其内蕴的含蓄性,也在于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读起来更可体会它的抑扬顿挫。可是苍白的朗读,怎么可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怎么能让学生真正爱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不但看到美,而且读
期刊
朱永新教授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际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阅读是生命的必需,是提高生命质量的保证。但现在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对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喜爱有加,而对经典文本却比较冷漠。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因多食“快餐”少食“精食”而营养不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将阅读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结合
期刊
阅读是智慧和精神的源泉,让人性在前人思想的辉映下变得更纯美。而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卷着知识经济一起到来,阅读更是愈来愈受到重视,甚至成为提高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教学倍受关注。随着课改的深入,许多前辈在这方面作过很多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意见,有效地促进了阅读教学的改革。然而反观当前的教学实践,阅读课堂仍然存在着不足和误区。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反思  
期刊
众所周知“文史不分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又很容易忽视这一点。现在,高中学校一般都是语文和历史分科教学的,这样,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本位主义”。语文老师教授语文,学生专学习语文知识;历史老师教授历史,学生专学习历史知识。文史互不相干,忽略了学习的整体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了。  一、历史知识的穿插要紧扣学习内容  语文本身是生
期刊
爱,犹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它无影无形,常常会被人们所忽略。可是人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犹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  第一次看《爱的教育》,仅仅匆匆翻看了一遍,当时并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在翻阅其他书籍时,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让学生学会感恩,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重要内容,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要有科学的
期刊
蒙太奇,原为建筑术语,意为构成、装配,运用到影视制作方面,就是将画面剪辑和合成的一种手段。而将它用到作文写作中,就是将一个个与中心有关的画面或故事,有目的地按某种方式串联或组接起来,使之产生对比、衬托、制造悬念等作用,为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这种方法又叫“镜头剪辑法”“画面切换法”“片段组合法”等。  在平时作文中,运用蒙太奇手法,行文简洁、明快、有气势。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并且由
期刊
相对于其他题型,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部分考生得分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不理解诗词的内容,缺少积累,缺乏诗词赏析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学生答题时表述未能抓住题干,未能根据题干的暗示用准确的术语规范地表达。怎样让诗词鉴赏的备考收到较好的效果呢?以下谈一点思路和做法:  一、注重课堂引导和训练  课本中有很多极其经典而又鲜活的诗词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
期刊
还记得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古代私塾教书先生教孩童读书的情景吗?孩童们在夫子的引导下点头晃脑有模有样地或读或背,人们总是笑话他们读书时机械晃脑的样子,似乎整堂课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古代这种教读方法到底好不好,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却值得语文教师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到底要不要“读”,以及怎样读。  不可否认,目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都是比较滞后的。回想一下上课的过程,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上
期刊
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要求可分两个方面理解:(1)“常见的修辞方法”重在“常见”。“大纲”明确指出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而对其他的修辞方法,如,反语、反复、双关、通感、顶针、移用等,则不作要求。因此复习时要紧扣“大纲”,不要超出范围,浪费精力。(2)“正确使用”表明高考对考生的考查是“正确运用”的能力,而不是辨识修辞手法。  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