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好几年了,我一直都是一板一眼地上古文课:翻译字词,疏通文义,归纳特殊的文言现象……可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古文枯燥无味,沉闷难懂”。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反映。听得多了,不免静下心来反思:古文的课堂能不能有些变化?重心能不能有所转移呢?我想起了作文教学。对啊,能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几乎都是美文,写作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我为何不能把作文教学引进古文课堂来呢?于是,我尝试着对古文教学作了些改变,将作文教学与古文教学结合起来,使作文与古文相长。下面以《项脊轩志》为例,谈谈我的尝试。
一、疏通文义,解释重点字词,解答疑难问题
我在教学《项脊轩志》的时候,先让学生根据注释书看课文,自行疏通文意;然后重点抓住了“垣墙”、“乳”、“置”、“去”、“顾”、“可”、“手”等实词和“而”、“再”、“然”等虚词来讲解,句子则重点抓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判断句这三种特殊句式,如“使(之)不上漏”、“项脊轩,旧南阁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等;最后,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偃仰”、“束发”、“归”、“归宁”等。
做到这一步,传统的重点“字词句”没有丢,又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腾出时间来进行下一步的作文教学。而学生,多了参与性,不再被动接受,而是比较主动地学习了。
二、针对文章突出的写作特点,结合课文详细分析
凡古文能流传至今,肯定有其独特之处:或以辞章华美取胜;或以擅用典故见长;或以文情并茂著称;或以比喻精辟、气势宏大赢得后人称赞;或……每篇文章我都会抓住它最突出的一点,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学习。
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就抓住“善于借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真情”这一显著特点来细细分析:从“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家已混乱不堪,家道中落了。否则,何至于有鸡跑上客厅,而客人要越过客厅去吃饭呢?我们都知道,所谓“君子远厨”。由这三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体会作者那种因家庭衰败而产生的无限感慨。而写祖母,作者只用了三句话“吾儿,久不见若影,竟日默默在此,犬类女郞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和两个动作“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就把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怀、殷切期望及激励一一写出。而在此时,我们感受到的还有作者因光阴易逝,自己怀才不遇,有负亲人引发出来的悲情……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极普通极平常的生活琐事,表现了自己对亲人的真情,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通过对写作特点的细细阐述,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体会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细腻真挚的感情,也就觉得与古文拉近了距离,不再那么晦涩难懂了,并且有可能会因这一突出的写作特色而喜欢上这篇古文。
三、结合课文对写作特点作细细分析,进行写作训练
结合课文对写作特点作细细分析之后,学生已不知不觉对文章有了兴趣,愿意更深入地往下学了。这时候,要趁热打铁,紧扣这一写作特点,进行知识迁移,拓宽延伸,并通过练习使之巩固,活用到写作实践中来。这一点是关键,也是我上课的重点。
在《项脊轩志》中,在第二步的分析后,学生已然进入文章营造出来的氛围中。这时候,我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利用他们自身对亲情的体验,对知识进行了迁移,转入到写作指导上。我引导他们回想自己写亲情的文章,归有光怎么写,自己又怎么写。不少学生,一写到父爱母爱,不外乎一个情节:“自己生病了,父亲(母亲)如何冒着大风雨艰难地背我上医院。”从小学写到现在,这一情节始终没有变。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已写得很麻木,根本没有投入真情。难道除了这点,就再也没有别的可以体现父爱母爱了吗?由这篇文章,学生得到不少启发,纷纷说出了不少细节,有一些还十分感人。紧接着,我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同样用细节来表现亲情的好文章,如《在母爱的长河里》、《一件毛衣》等。最后,我进行总结,并提示学生:同一题材、同一主题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用不同的细节来表现,只是一定要投入真情。
教学进行到这一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进来,纷纷从自身写作的角度去谈学这篇文章的体会。学古文的枯燥沉闷已不知不觉没了踪影,反而兴致高涨了,并且有兴趣把刚刚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这一写作手法,我还布置了一篇课外作文。后来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有不少细节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现在,古文教学中,我几乎都是采用这三个步骤来进行,在注重字词句的同时,将古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紧紧地联系起来。慢慢地,我发现,这样的课堂,比以前要生动活泼得多,学生对古文感兴趣了,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参与,并且乐于把古文与作文实践结合起来。作文渐渐地言之有物了,渐渐地有文采了。作文有了提高,学生就更认真更乐于去学古文了。■
一、疏通文义,解释重点字词,解答疑难问题
我在教学《项脊轩志》的时候,先让学生根据注释书看课文,自行疏通文意;然后重点抓住了“垣墙”、“乳”、“置”、“去”、“顾”、“可”、“手”等实词和“而”、“再”、“然”等虚词来讲解,句子则重点抓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判断句这三种特殊句式,如“使(之)不上漏”、“项脊轩,旧南阁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等;最后,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偃仰”、“束发”、“归”、“归宁”等。
做到这一步,传统的重点“字词句”没有丢,又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腾出时间来进行下一步的作文教学。而学生,多了参与性,不再被动接受,而是比较主动地学习了。
二、针对文章突出的写作特点,结合课文详细分析
凡古文能流传至今,肯定有其独特之处:或以辞章华美取胜;或以擅用典故见长;或以文情并茂著称;或以比喻精辟、气势宏大赢得后人称赞;或……每篇文章我都会抓住它最突出的一点,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学习。
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就抓住“善于借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真情”这一显著特点来细细分析:从“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家已混乱不堪,家道中落了。否则,何至于有鸡跑上客厅,而客人要越过客厅去吃饭呢?我们都知道,所谓“君子远厨”。由这三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体会作者那种因家庭衰败而产生的无限感慨。而写祖母,作者只用了三句话“吾儿,久不见若影,竟日默默在此,犬类女郞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和两个动作“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就把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怀、殷切期望及激励一一写出。而在此时,我们感受到的还有作者因光阴易逝,自己怀才不遇,有负亲人引发出来的悲情……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极普通极平常的生活琐事,表现了自己对亲人的真情,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通过对写作特点的细细阐述,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体会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细腻真挚的感情,也就觉得与古文拉近了距离,不再那么晦涩难懂了,并且有可能会因这一突出的写作特色而喜欢上这篇古文。
三、结合课文对写作特点作细细分析,进行写作训练
结合课文对写作特点作细细分析之后,学生已不知不觉对文章有了兴趣,愿意更深入地往下学了。这时候,要趁热打铁,紧扣这一写作特点,进行知识迁移,拓宽延伸,并通过练习使之巩固,活用到写作实践中来。这一点是关键,也是我上课的重点。
在《项脊轩志》中,在第二步的分析后,学生已然进入文章营造出来的氛围中。这时候,我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利用他们自身对亲情的体验,对知识进行了迁移,转入到写作指导上。我引导他们回想自己写亲情的文章,归有光怎么写,自己又怎么写。不少学生,一写到父爱母爱,不外乎一个情节:“自己生病了,父亲(母亲)如何冒着大风雨艰难地背我上医院。”从小学写到现在,这一情节始终没有变。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已写得很麻木,根本没有投入真情。难道除了这点,就再也没有别的可以体现父爱母爱了吗?由这篇文章,学生得到不少启发,纷纷说出了不少细节,有一些还十分感人。紧接着,我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同样用细节来表现亲情的好文章,如《在母爱的长河里》、《一件毛衣》等。最后,我进行总结,并提示学生:同一题材、同一主题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用不同的细节来表现,只是一定要投入真情。
教学进行到这一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进来,纷纷从自身写作的角度去谈学这篇文章的体会。学古文的枯燥沉闷已不知不觉没了踪影,反而兴致高涨了,并且有兴趣把刚刚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这一写作手法,我还布置了一篇课外作文。后来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有不少细节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现在,古文教学中,我几乎都是采用这三个步骤来进行,在注重字词句的同时,将古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紧紧地联系起来。慢慢地,我发现,这样的课堂,比以前要生动活泼得多,学生对古文感兴趣了,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参与,并且乐于把古文与作文实践结合起来。作文渐渐地言之有物了,渐渐地有文采了。作文有了提高,学生就更认真更乐于去学古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