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阅读又是学生写作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探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将对新理念下小学中段(3~4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具体探究,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学生特点和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
小学中段的学生,其生理年龄大概为9~10岁,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与情感体会能力急剧上升的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改正之前养成的不良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逐渐认识到了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推动力从小学低段被动学习逐渐转化为主动学习,其心理也开始慢慢发展,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段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中指出,处于小学中段的学生要能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叙事结构,并能够感受文章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同时学生在阅读完成后还要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同伴共享,并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所见所想,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其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二、结合情感教育,体现语文学科育人职能
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师要能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将优秀的傳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教师在教学中组织相关阅读教学活动时,需要注意,在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知识和相关阅读技能的同时,要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特点。
以部编版小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一文教学为例。这一课是《战国策》中一篇文言文的改写,主要讲述了一个人想去楚国,他的马很好,车夫也很厉害,盘缠也很多,但他选择的方向不对,朋友劝他也不听,殊不知,如果他选择赶路的方向错了,马越好,车夫越厉害,食物带的越多,他离目的地反而会越远。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除了要讲解一些生词的含义之外,还要让学生能明白这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设想如果自己回家时选择与家相反的方向,是不是走得越快,离家就越远?在学生了解了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想想,在学习中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如果努力的方向不对,越努力,离自己的目标也就越远?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在生活和学习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目标是多么重要。同时,这样的教学有力地展示了语文学科所附带的情感培育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与学习中的道理,让其得到了思想熏陶。
三、结合影视资料,提升学生阅读体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自己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要主动向教师询问,让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学生还要能通过对相关文本的阅读,掌握文章的主题,对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也要有一定的认识,在熟读后要做到能向他人复述叙事性文章,阐述故事梗概,并能对文章中所塑造的生动的人物和优美的写作语言作出一定的赏析。
此外,学生也要能对文学作品中出场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作出回应,再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悟。小学中段的学生,相比小学初级阶段虽然有了大幅的进步,但由于其心理发展仍属于不完善的阶段,且其生活履历和阅读经验也非常有限,所以在其进行独立阅读时,很容易对课文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到他们对课文真意的掌握。若想在语文教学实际中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图片资料,让学生对其进行体悟,再让其尝试着对文本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使其可以在学习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雨来这位抗日小英雄的形象,教师可以在班级里播放电影《小英雄雨来》的片段,让学生拿着课本对照着电影的剧情发展,看看哪些地方电影中演的跟课文中写的不一样,又有哪些内容课文中没有,让学生将电影中的剧情与教材进行联系理解。在电影看完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分配角色,扮演剧中的人物,尽力还原小英雄雨来被鬼子逼问时的情景,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排练时间,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学生表演时,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组成评选小组,选出哪一组演的最好,又有哪几位同学扮演的雨来和鬼子的形象最鲜明。最后,在学生表演完成后,教师作出这一课的总结,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这次活动的内容写一篇观后感,让他们谈一谈在文章阅读和观看电影后的感受,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增强学生阅读体悟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开展阅读活动,拓宽学生语文阅读视野
小学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单纯地使用教材作为学生阅读教学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并且《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小学中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40万字,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教会学生从别的途径获得阅读材料,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导学生要养成勤读书的习惯,每周末如果时间允许,就要去图书馆看书,扩充自己的阅读储备,待到周一开学之后,鼓励学生彼此分享自己在周末的读书心得。此外,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日、读书周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语文阅读视野。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挑出一周的时间,作为班级读书周,在这一周中,教师可以挑出几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在课程进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批图书,让学生从中选择其感兴趣的一本,然后教师将选择同一本图书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让其可以通过共享阅读的过程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至少阅读两本名著,总量应控制在60万字左右,从学期初开始,教师要对这两本名著进行阅读任务分割,将其总阅读过程划分为具体到每一周的小段,去让学生完成。教师可以选择《格列佛游记》和《吹牛大王历险记》,这两本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图书,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进行阅读,从而通过课外阅读的过程,帮助学生拓宽语文阅读视野,打好阅读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阅读非常必要,而为了语文阅读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学生后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情感教育,让学生能从课文的学习中学到人生道理,从而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育人职能。同时,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能结合与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料,选取合适的电影让学生从中感受其想要表达的内容,再让学生对剧情进行话剧表演,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体悟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课外阅读对阅读教学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发动起来,并通过相应的阅读活动使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体悟,使其爱上阅读,做到乐于阅读,在增加学生语文阅读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一、学生特点和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
小学中段的学生,其生理年龄大概为9~10岁,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与情感体会能力急剧上升的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改正之前养成的不良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逐渐认识到了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推动力从小学低段被动学习逐渐转化为主动学习,其心理也开始慢慢发展,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段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中指出,处于小学中段的学生要能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叙事结构,并能够感受文章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同时学生在阅读完成后还要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同伴共享,并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所见所想,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其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二、结合情感教育,体现语文学科育人职能
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师要能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将优秀的傳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教师在教学中组织相关阅读教学活动时,需要注意,在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知识和相关阅读技能的同时,要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特点。
以部编版小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一文教学为例。这一课是《战国策》中一篇文言文的改写,主要讲述了一个人想去楚国,他的马很好,车夫也很厉害,盘缠也很多,但他选择的方向不对,朋友劝他也不听,殊不知,如果他选择赶路的方向错了,马越好,车夫越厉害,食物带的越多,他离目的地反而会越远。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除了要讲解一些生词的含义之外,还要让学生能明白这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设想如果自己回家时选择与家相反的方向,是不是走得越快,离家就越远?在学生了解了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想想,在学习中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如果努力的方向不对,越努力,离自己的目标也就越远?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在生活和学习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目标是多么重要。同时,这样的教学有力地展示了语文学科所附带的情感培育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与学习中的道理,让其得到了思想熏陶。
三、结合影视资料,提升学生阅读体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自己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要主动向教师询问,让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学生还要能通过对相关文本的阅读,掌握文章的主题,对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也要有一定的认识,在熟读后要做到能向他人复述叙事性文章,阐述故事梗概,并能对文章中所塑造的生动的人物和优美的写作语言作出一定的赏析。
此外,学生也要能对文学作品中出场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作出回应,再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悟。小学中段的学生,相比小学初级阶段虽然有了大幅的进步,但由于其心理发展仍属于不完善的阶段,且其生活履历和阅读经验也非常有限,所以在其进行独立阅读时,很容易对课文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到他们对课文真意的掌握。若想在语文教学实际中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图片资料,让学生对其进行体悟,再让其尝试着对文本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使其可以在学习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雨来这位抗日小英雄的形象,教师可以在班级里播放电影《小英雄雨来》的片段,让学生拿着课本对照着电影的剧情发展,看看哪些地方电影中演的跟课文中写的不一样,又有哪些内容课文中没有,让学生将电影中的剧情与教材进行联系理解。在电影看完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分配角色,扮演剧中的人物,尽力还原小英雄雨来被鬼子逼问时的情景,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排练时间,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学生表演时,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组成评选小组,选出哪一组演的最好,又有哪几位同学扮演的雨来和鬼子的形象最鲜明。最后,在学生表演完成后,教师作出这一课的总结,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这次活动的内容写一篇观后感,让他们谈一谈在文章阅读和观看电影后的感受,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增强学生阅读体悟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开展阅读活动,拓宽学生语文阅读视野
小学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单纯地使用教材作为学生阅读教学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并且《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小学中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40万字,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教会学生从别的途径获得阅读材料,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导学生要养成勤读书的习惯,每周末如果时间允许,就要去图书馆看书,扩充自己的阅读储备,待到周一开学之后,鼓励学生彼此分享自己在周末的读书心得。此外,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日、读书周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语文阅读视野。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挑出一周的时间,作为班级读书周,在这一周中,教师可以挑出几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在课程进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批图书,让学生从中选择其感兴趣的一本,然后教师将选择同一本图书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让其可以通过共享阅读的过程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至少阅读两本名著,总量应控制在60万字左右,从学期初开始,教师要对这两本名著进行阅读任务分割,将其总阅读过程划分为具体到每一周的小段,去让学生完成。教师可以选择《格列佛游记》和《吹牛大王历险记》,这两本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图书,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进行阅读,从而通过课外阅读的过程,帮助学生拓宽语文阅读视野,打好阅读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阅读非常必要,而为了语文阅读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学生后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情感教育,让学生能从课文的学习中学到人生道理,从而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育人职能。同时,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能结合与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料,选取合适的电影让学生从中感受其想要表达的内容,再让学生对剧情进行话剧表演,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体悟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课外阅读对阅读教学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发动起来,并通过相应的阅读活动使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体悟,使其爱上阅读,做到乐于阅读,在增加学生语文阅读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