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央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央,他们自然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不过是没有台词的小配角。教师的形象高大了,学生的身影矮小了。
  课堂上,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有声有色,花花绿绿,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信息如漫天飞雪,虽然美丽,但飘落在学生身上时都融化了。过后,学生脑海里依然空空如也。
  有的教师,尤其是有点名气的教师,常常脱离学生实际,过度开发,深度解读课文,刻意在課文中深挖细找。这儿一个词语,那儿一个词语,强拉硬拽,煞有介事地勾联起来。于是,黑板上这里一个箭头,那里一个圆圈,箭头所向,指东绕西,好像课文里发现了什么秘密,作者有意藏着什么玄机。然而学生呢,双眼迷离,如雾里看花。
  把深奥的讲得深奥,还不算很离谱。但把浅显的讲得深奥,把平易的讲得玄乎,还要从中发掘出人生哲理、时代精神、历史教训,就真的离谱了。
  此时,教师站在课堂中央,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牢牢控制着学生的言行,即使有一点调侃和幽默,不过是教师在逗弄学生而已。
  当然,上述现象并非普遍现象,但却不容小视。因为这些现象常常出现在公开课上,还赢得了不少年轻教师的喝彩,甚至模仿。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发展极不平衡。在发达地区,除了存在某些浮华之象外,总的看,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发展是健康的。但在全国许多地方依然存在着矮化学生、弱化基础、主体空场、主体缺位以及教学“失真、失语、失趣、失我”的现象。
  我们强调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并不是师生课堂站位的调换,而是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转变。即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能否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成为课堂的主人呢?今年五月,东莞彭才华老师在渝、湘、黔边区秀山县执教宋人辛弃疾词《村居》,使我见证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奇迹”,也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
  我见过,有老师把古诗词教得如此妙趣横生,但没见过山区儿童在课堂上这样“恣意妄为”。彭老师对学生“放心”,他大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由地言说,自由地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彭老师对学生“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流露童真,尽显天真,释放潜能。
  为什么一堂语文课有如此魅力?我想,从教育思想看,彭老师真是把学生放在了课堂中央;从教学策略看,彭老师让古诗词走进了儿童的生活,拉近了古今时空的距离,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消除了古今人物之间的隔膜。这是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也是一个语文狂欢节,节日的主角是学生,教师是节日的策划人。
  语文是人的语文,是能感化、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语文。语文与生活、心灵,彼此关联,相互融通。语文进入了学生的生活,由于生活世界丰富多彩,语文也变得丰富多彩;语文融进了学生的心灵,由于心灵世界广阔无边,语文也将变得无限。语文教学正是通过语文媒介,达成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正是借助语言文字,实现情感的润泽,心灵的洗涤,促进了学生语言发展、智慧生成和精神成长。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把学生看成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教师即使是那颗最亮丽的行星,也是在围绕着太阳旋转。
其他文献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语本无涟,相趣而引思考。“趣点”语文,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改体验。   ——题 记  一、“趣点”产生的缘由  “点”的提出由来已久,找准“练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人的口头禅。虽然“点”不是我个人的发明,更不是工作室的专利,但是“点”确实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如何找“点”设标,如何练“点”生效,构建生
早就听闻支老师的课,“实”为一长,终于,从他所执教的《匆匆》一课中一窥其真容。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美、意深,因而难教。面对这样的课文,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阅读来说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支老师的课堂,他把“读”贯穿整个教学,以读促悟,把“读”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倡“读”——生生有声  上课伊始,支老师不兜圈,不绕弯,开门见山,揭题之后直接告诉学生,课文虽然已经读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白露过后温度日益降低,但是我们班学生学习的  热情却是与日俱增、日渐高涨。因为我们都品尝到了智慧的快乐。就先从今天下午的阅读课说起吧。  学生们有的去图书角淘取自己中意的书籍,有的从书包里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心爱之书,总之,在10分钟后,每一位学生都捧起书安静地阅读着。没有谁喊“不要讲话”,也没有谁要求“注意纪律”,他们都已经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沉浸在那一个个或悲或
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是什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
个人小传  方西河,1987年师范毕业后,一直耕耘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上,从农村到城市,虽痴心不改,成长之路却坎坷异常。曾三次赛课均获三等奖而“蜚声区内外”,卧薪尝胆后因夺得赛课第一名而声名鹊起。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发表新闻、论文及评论500余篇,出版自传体教育写作专著《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被聘为商丘师院、衡阳师院、桂林师专和贺州学院国培专家,省内外讲座90余场。2012年2月,《湖南教育
教材解读  本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发现”,观察大自然和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物,在觀察的过程中收获奇妙的发现与感受。基于这些思考,本次习作通过现场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深入观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并能用上关键语句,把小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收获。  设计理念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乐于表达、乐于分享,能够把事情写清楚。统编本教材更加注
汉字中有一些偏旁形近甚至同形,初学者极易搞混。人们为了区分,常根据字形特点来命名这些偏旁。比如“卩”“阝”因形近被分别命名为“单耳旁”“双耳旁”, 左“阝” 右“阝”因形同被分别命名为“左耳旁”“右耳旁”。这样据形命名的方式虽有效果,但效果不大,因为不符合汉字科学。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偏旁在合体字中多起着表义、表音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名称只是关注了偏旁的形而未解释音、义,无  法充分发挥这些偏旁的构
【教学目标】  1.借助读图、语境,识记、理解“匣”字的音、形、义;通过自主读文,画出难理解的句子。学习伙伴互考互助,基本能读通课文。  2.通过质疑、解疑,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初步把握故事内容。  3.精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体会文中人物的个性,并尝试运用文本语言,展开合理想象,写写“妈妈埋木箱”的过程。  4.小组合作评议小练笔,在合作中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教学理念】  本课体现了课堂作
跟通常意义上的写作不同的是,作为训练性写作的习作实际上是一种“被颠倒的写作”。这种“倒置”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与“要求”的意愿倒置。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我们往往是先有写东西的意愿,然后再思考怎么写,而习作教材是不管学生是否有写的意愿,就安排某一项内容,而教师则根据这一内容,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意愿,但是再激发,学生也只是“被意愿”,与真实的写作冲動,似乎并非一回事。  二是“自主”
一、回顾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将相和》。  师:“将”指的是——  生:廉颇。  师:“相”呢?  生:蔺相如。  师:“和”就是——  生:和好的意思。  师:合在一起,就是廉颇与蔺相如和好的意思。谁来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  生: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师: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第一个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