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林功夫名震寰宇,世传绝学“禅武医”,则世人知之甚少。少林“禅武医”是什么?
河南省政府参事赵国成先生说:“少林有三宝,世传禅武医。禅是修身本,武为强身技,医乃济世术,三宝源合一。”
河南省旅游局局长杨盛道说:“少林禅武医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理念,我们有理由,有义务把禅武医文化保护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禅武医文化,让少林禅武医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登封市地方杂志办公室主任吕宏军说:“少林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包含有形和无形文化。有形文化如建筑、壁画、碑刻;无形文化如禅宗、武术、医学。禅宗、武术、医学作为少林文化的典型代表,被称为少林文化三宝。”
2007年5月10日,首届“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少室山三皇寨禅院隆重召开。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徐光春为此次研讨会发来了贺辞:
“值此春深五月,欣闻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少室山南麓拉开了帷幕,我们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向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
以少林为代表的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枝独秀。少林三宝禅武医在少林寺和嵩山地区传承了千百年之久,近年来才被世人揭秘,很快就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少林禅武医在文化上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地域、国界和宗教,研究开发少林禅武医可以大大丰富少林文化品牌的内涵,同时进一步发掘其服务于社会的潜能,将有助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河南文化强省建设的今天,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举办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此,我向关心、支持河南文化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特别是致力于少林寺禅武医文化研究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祝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圆满成功!”
国际武联秘书长、中国武协顾问张耀庭先生贺信:“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热烈祝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愿禅武医紧密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祝到会的所有新老朋友健康长寿,诸事顺遂!我因有事不能出席,深感歉意!致礼!”
禅武医不仅是少林文化的精髓,又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庞大体系。其中包含着一个有序的文化积累过程,而不是简单杂乱的历史经验堆积,更不是孤立的分体结构。其宗法:以禅修心、以武养身、以医养生、三学一体、万法自然、圆融沁润、互为因果、血脉相通,最终形成以一贯之、有机融合的整体少林文化——禅武医。
目前,国家正处于和平建设时期,少林文化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并衍生发挥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少林隐僧德建大和尚是少林禅武医的当代传人,他用二十多年心血在三皇寨修炼空灵禅境、高深功夫和精湛医道,把少林禅武医应用和发挥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影响遍及海内、波及海外。通过苦行僧的艰辛历练,终将三宝合一、正果济世。他继承开创的:禅通系列滴剂、六味丸、八味丸、散积丸、承气丸、清肝利胆丸等少林秘方已在香港卫生署经过各项科学检验,将通过“中国嵩山少林禅武医慈善基金会”无私奉献给疾病患者。科学家陈瑞燕教授编著的《德建身心疗法》更是禅武医服务社会、健康人类的现实。由是,禅武医对世人认识自身,认识自然,强身健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什么是禅?1992年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参观少林寺时曾咏诗云:“大勇立雪人,断臂得心安。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由此可知,少林文化的本源是禅,在以禅宗为主流的传承中,继而创造了武和医,现在有些人认为少林文化就是功夫,这是很不全面、很不确切的。
禅,是梵文“禅那”的缩写,是静虑的意思。如《瑜伽师地论》所说:“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日静虑。”禅就是把意念集中到一个地方,逐渐培养出新的能力,新的体验。禅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境界。究竟什么是禅?德建禅师说:“禅很难用文字或语言表达清楚,只能用“以言谴言”的方法提示一下,根本的上乘境界还需要自己切身体悟。禅宗有句话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于双目失明的人,你告诉他白色是怎样的情形,你说像白布和白纸一样的白,像白鸽、白雪、白面一样的白,他仍是茫然不知。原因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白色,也根本体验不到。就像人们没来三皇寨之前,只是听说三皇寨是世界地质公园,是佛国仙境。只有亲身到此才能感悟到禅境通幽。对于尚未进入禅门的人总想问个究竟,禅到底是什么?禅是很难用概念性、逻辑性的形式来定义它的,只能通过比喻和象征来利用生活中的东西去感悟它、提示它。总之,禅不拘泥于传统繁琐的教义和冗长的经典,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皆是禅。
德建禅师常对居士们说:“禅即是佛,佛即是心。修禅就是修心。并不是出家人才能修成佛。在家居士,一心向佛,慈悲助人,他即是佛。目的是为了追求闪光的理想和永恒的生命,穷毕生精力普度众生,造福社会,他即是佛。修行要有平常心,并非你做了一件好事就成佛了,我说禅即是佛,没说就是佛。所以,禅是教化人持之以恒地做好事、善事。始终如一地修行下去,在家之人照样可以修成佛,照样可以成为禅师。”
“竹笔藤仗,提得起放得下,容他大千世界。禅观法门,看得破打得开,见我自在如来。”这幅由赵国成先生撰写极具禅意,富有哲理的对联现镶嵌在三皇寨禅院的文殊殿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停步注目,提笔谨记,珍怀自鉴。而悬挂在三皇寨无量圣殿上的另一幅赵国成先生撰写的对联更是禅机无限,上联:“尘海漫漫为何是为,须知象天法地,大道无门成万法自然,尽可无为为也。”下联:“万事悠悠了犹未了,当念敦古庸今,佛法无量中庸唯度,何妨不了了之。”这正是比类两端、取意中庸,少林行意禅的真实内涵,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在召开首届嵩山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时,我很荣幸地接待了《中国禅学》主编、佛学研究网主编、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教授。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接待中,我真正领悟了教授本真、执著、放下、回家、担起的禅宗思想。当谈起赵国成先生时,他说:“我就是受赵先生之邀来参会的,大会你们开办得很成功,很圆满,我很高兴。赵先生的对联,包括他充满禅意的诗词、文章我都读过,他可真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家。”我说:“因为赵先生精通少林文化,所以才会写出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令人顿悟的禅语,他不仅是大家,更应该是大禅师。”他说:“你说得很对,我到过很多寺院,也见过许多大禅师,却没见过几位有如此博学,能达如此禅境的高人。”我说:“神秀和慧能,因各自留下了二十个字的偈语而成为一代宗师,像赵先生的禅联,就是那些大德高僧、方丈住持,也没见谁有如此的修为境界,说他是禅学大师,名副其实,但普 天下,有几人能够、可与赵公试比高啊!”他说:“真厉害,没想到你也是高人,从日常的言谈举止便能看出一个人的修为。好了,我该上车了,我送你一个纪念品和一句禅语,以作留念。我们有缘再见面。”德建禅师说:“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先替别人着想,凭着一颗济世心,慈悲心,平常心,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这就是修禅。”
2007年底下了一场几十年罕见的大雪,到了给在山上干活的民工发工资的时间,德建大师的徒弟通知四面八方的民工上山领工钱,大师说:“雪这么大,山路很难走,他们几十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上山不但辛苦而且代价还高,农村人挣钱不容易,还是派一个人下山去,到登封约个地方把工资付给他们,省得他们再租车,一个个爬上山来。”在登封领工资的民工说:“师傅想得真周到,还管我们吃了午饭,心里暖烘烘的,要是一个一个爬上去取,受冻不说,今晚是绝对回不到家的,唉!现在像师傅这样好的人太少了!”通过这件事说明修禅不一定要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如既往地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就是修行,人生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正像有些人练功夫,急于求成,不明白欲速则不达之理,因为人的欲望永无止境,简单平常的基本功还没练好,却要追求高深的功法。这是本末倒置,悖逆自然,注定你什么也学不会,这就不是修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赵世林认为,禅宗包含人生、自然、宇宙,最根本的是追求自然。“浩然正气贯天地,磊落胸怀连广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海阔天清乐无边,涛走云动心自闲”,这些都表现了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之,关于禅的说法,千家万言,难尽其详。德建禅师说:“禅,看不见,摸不着,它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禅即是生命,修好身心禅,修好生活禅,再修好行意禅,然后,你就明白什么是禅了。”
什么是武?即少林功夫,名冠天下。少林武术原始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保卫寺院的安全,其初只是一些简单的架势,经过武僧们历代的演练、完善和提升,到了元、明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少林武术体系。由于少林功夫来源于生活劳动,朴实无华,不尚花架,简单实用,所以,传播很快。据史料记载:最早将少林武术传到国外的是明末的陈元赟。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精于少林武术的陈元赞东渡日本,1635年居于江户(今东京)国昌市,开始传授少林武术,他在日本授徒很多,被日本称为祖师。至今日本爱宕山残存的石碑上刻有“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赞而始”。依此,更加证明了少林武术体系形成于明代,并达到一个鼎盛时期。然而,清王朝建立后,出现了天地会等民间反清复明组织,朝廷视少林寺的传教为聚众反清性质,因而就开始大规模禁止民间习武,这一阶段,少林寺的习武活动在表面上已经停止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西来堂志善碑》清楚地记载:“昼习经典,夜演武略,亦祗恪守,少林宗风,修文不废武备身!”在麟庆观看演武后,虽然表明了少林习武是为了“保护名山”,但受长期的禁教、禁武高压政策的影响,海发、湛谟等一系高僧仍隐居少林寺下院石沟寺秘密练功。
登封市史志办吕宏军主任说:“清代少林武术的发展和演变,事实上经过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禅武医是由海发带到石沟寺,由他传给湛谟,湛谟传给寂勤,寂勤又传给他的俗子吴山林,吴山林传给张庆贺,张庆贺又传给德建,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而寂勤大和尚正是受到这一空前禁压的非常时期,转向曲折隐匿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是这一交叉过渡、非常曲折的时期中的集禅武医于一身的第一代宗师。是他,保存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瑰宝少林禅武医和无上禅功“心意把”!是他,让嵩岳彪青史,少林扬美誉!是他,让禅武医重振少林,名冠世界!他功比日月,法象天地!
少林武学中的“心意把”对于少林僧人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无上功法,更是习武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德建禅师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国有三宝儒释道,少林三宝禅武医,人有三宝精气神。所以少林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渐进功法。禅境空灵容天地,万物皆从虚中生。“心意把”经少林历代高僧千锤百炼,披沙沥金,扬弃累创,终成少林精髓文化。其十二大势象形人体十二大经脉,十二经脉也称为“正经”,十二大势也叫“母把”,每势都可再生很多势,层层深入,艺无止境。所以有“一把精到万把生,玄机妙法变为宗”之说。每一势都与内脏经络表里相和,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休,又相应天地十二节二十四气,因而少林有周身秘诀十二项和二十四字修炼秘诀等功法。天地人三才齐亦,心意气与空灵宇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往复循环,生生不息,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内涵和外延无限。要求具备十年以上功底并素食独身佛性高深者方可传授。少林素有“宁教十趟拳,不教一式把。练拳不练把,等于瞎胡打”之说。德建禅师解释心意把说:“心者,觉也,即心法。意者,禅也,即天地人心意气合一。把者,功也,即把握火候,把握自己,才能把握别人。…‘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功夫”,即以意养气、理气、行气,使丹田之气与自然之气相贯通,行气人膜,在体内畅通无阻,直达精微末梢,洗筋伐髓,动显于外、点化千钧、静敛于内、祛病健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浑身无处不丹田,出拳不见拳。玄机妙法藏里边,浑身都是拳。起也打、落亦打、起落之间套上把,宁是神仙也挨打。心意把功成,已不能轻易与人动手,因动脚出拳,皆是无上内功,伤人于无形之中。武德不良之人是练不成“心意把”的,德高者功高,德,才是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禅医?少林传统医学统称为禅医。历史上寺僧在练武和战乱中难免伤筋动骨,流血牺牲,为及时治疗跌伤和战伤,由于急需也就更加注重医学,以便自救和救人。为了及时治疗伤痛和疾病,禅医以自创自救为本。《少林伤科秘方》云:“从战迎敌,战必有伤之”,以及“秘不外传”等,因此,通过长期的经验与实践创造相结合,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中华医学——禅医体系。
德建禅师说:“少林禅医的基础理论包括病理、药理、养生、保健等,都是以‘禅机’和‘气机’为基础,强身修心、修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人体有千窍百脉,窍脉通则气血畅,身心强健,窍脉不通则气血滞淤,百病则由此而生,禅医一道,吐纳、导引、膏摩、针灸、用药、养生、都以打通气脉窍道为基本理念和方法。”
禅宗的素食疗法,内养功法如:八段锦、易筋经、洗髓经、一指禅气功等,都属于自疗和给病人发功打通阻滞、疏通经脉的禅医范畴。
德建禅师在继承禅武医的基础上,精心提炼,对师传秘方根据四时五行,加减变化,药效显著。慈悲救治了很多来自海内外的疑难重症,特别是《德建身心疗法》的面世,很快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古有“炫女不贞,炫士不信”之说。当今社会,靠外炫、忽悠,招摇撞骗,惑乱视听,沽名钓誉的人多之又多,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世界著名科学家陈瑞燕教授对德建大师的心脑系统通过国际尖端科技检测,结果令科学家和世人震惊!果然还有真正素食、独身苦修的大德高僧。赵国成先生说:“烈火炼真金,百琢见美玉。陋隐三皇寨,苦修心不移。盛世举文明,弘扬禅武医。国人身心健,神州养正气。”
德建禅师以其达摩面壁的惊人毅力和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少林宗风,把禅武医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先师又突破秘不外传的陈规,开拓了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他总结了千余年来历代宗师的秘方和自己的临床经验,深刻揭示了以禅为尊,统领武医,三学一体乃少林文化的本质,把世人对少林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他坚持用慈悲济世的无私胸怀和宁静致远的宽广眼界,服务社会,普度众生,客观地对禅武医文化做出了科学论断。他弘扬禅武医有利于生命健康、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和谐,从而更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
德建禅师说:“少林三宝,以禅统武、以武明医、以医通禅,禅通武达医理明,三者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即为禅武医。”
笔者身居嵩山,有感禅武医薪火相传,填《嵩山小唱》一首以作尾声:
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嵩山。三皇寨是集贤地呀!中庸唯度天地间。住嵩山,唱嵩山,禅武医之歌绕山间,春来山花绽笑颜,好风光无限!中华有中原,中原有嵩山,达摩示禅机,少林释德建,继承禅武医。
河南省政府参事赵国成先生说:“少林有三宝,世传禅武医。禅是修身本,武为强身技,医乃济世术,三宝源合一。”
河南省旅游局局长杨盛道说:“少林禅武医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理念,我们有理由,有义务把禅武医文化保护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禅武医文化,让少林禅武医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登封市地方杂志办公室主任吕宏军说:“少林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包含有形和无形文化。有形文化如建筑、壁画、碑刻;无形文化如禅宗、武术、医学。禅宗、武术、医学作为少林文化的典型代表,被称为少林文化三宝。”
2007年5月10日,首届“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少室山三皇寨禅院隆重召开。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徐光春为此次研讨会发来了贺辞:
“值此春深五月,欣闻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少室山南麓拉开了帷幕,我们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向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
以少林为代表的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枝独秀。少林三宝禅武医在少林寺和嵩山地区传承了千百年之久,近年来才被世人揭秘,很快就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少林禅武医在文化上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地域、国界和宗教,研究开发少林禅武医可以大大丰富少林文化品牌的内涵,同时进一步发掘其服务于社会的潜能,将有助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河南文化强省建设的今天,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举办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此,我向关心、支持河南文化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特别是致力于少林寺禅武医文化研究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祝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圆满成功!”
国际武联秘书长、中国武协顾问张耀庭先生贺信:“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热烈祝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愿禅武医紧密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祝到会的所有新老朋友健康长寿,诸事顺遂!我因有事不能出席,深感歉意!致礼!”
禅武医不仅是少林文化的精髓,又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庞大体系。其中包含着一个有序的文化积累过程,而不是简单杂乱的历史经验堆积,更不是孤立的分体结构。其宗法:以禅修心、以武养身、以医养生、三学一体、万法自然、圆融沁润、互为因果、血脉相通,最终形成以一贯之、有机融合的整体少林文化——禅武医。
目前,国家正处于和平建设时期,少林文化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并衍生发挥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少林隐僧德建大和尚是少林禅武医的当代传人,他用二十多年心血在三皇寨修炼空灵禅境、高深功夫和精湛医道,把少林禅武医应用和发挥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影响遍及海内、波及海外。通过苦行僧的艰辛历练,终将三宝合一、正果济世。他继承开创的:禅通系列滴剂、六味丸、八味丸、散积丸、承气丸、清肝利胆丸等少林秘方已在香港卫生署经过各项科学检验,将通过“中国嵩山少林禅武医慈善基金会”无私奉献给疾病患者。科学家陈瑞燕教授编著的《德建身心疗法》更是禅武医服务社会、健康人类的现实。由是,禅武医对世人认识自身,认识自然,强身健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什么是禅?1992年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参观少林寺时曾咏诗云:“大勇立雪人,断臂得心安。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由此可知,少林文化的本源是禅,在以禅宗为主流的传承中,继而创造了武和医,现在有些人认为少林文化就是功夫,这是很不全面、很不确切的。
禅,是梵文“禅那”的缩写,是静虑的意思。如《瑜伽师地论》所说:“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日静虑。”禅就是把意念集中到一个地方,逐渐培养出新的能力,新的体验。禅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境界。究竟什么是禅?德建禅师说:“禅很难用文字或语言表达清楚,只能用“以言谴言”的方法提示一下,根本的上乘境界还需要自己切身体悟。禅宗有句话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于双目失明的人,你告诉他白色是怎样的情形,你说像白布和白纸一样的白,像白鸽、白雪、白面一样的白,他仍是茫然不知。原因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白色,也根本体验不到。就像人们没来三皇寨之前,只是听说三皇寨是世界地质公园,是佛国仙境。只有亲身到此才能感悟到禅境通幽。对于尚未进入禅门的人总想问个究竟,禅到底是什么?禅是很难用概念性、逻辑性的形式来定义它的,只能通过比喻和象征来利用生活中的东西去感悟它、提示它。总之,禅不拘泥于传统繁琐的教义和冗长的经典,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皆是禅。
德建禅师常对居士们说:“禅即是佛,佛即是心。修禅就是修心。并不是出家人才能修成佛。在家居士,一心向佛,慈悲助人,他即是佛。目的是为了追求闪光的理想和永恒的生命,穷毕生精力普度众生,造福社会,他即是佛。修行要有平常心,并非你做了一件好事就成佛了,我说禅即是佛,没说就是佛。所以,禅是教化人持之以恒地做好事、善事。始终如一地修行下去,在家之人照样可以修成佛,照样可以成为禅师。”
“竹笔藤仗,提得起放得下,容他大千世界。禅观法门,看得破打得开,见我自在如来。”这幅由赵国成先生撰写极具禅意,富有哲理的对联现镶嵌在三皇寨禅院的文殊殿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停步注目,提笔谨记,珍怀自鉴。而悬挂在三皇寨无量圣殿上的另一幅赵国成先生撰写的对联更是禅机无限,上联:“尘海漫漫为何是为,须知象天法地,大道无门成万法自然,尽可无为为也。”下联:“万事悠悠了犹未了,当念敦古庸今,佛法无量中庸唯度,何妨不了了之。”这正是比类两端、取意中庸,少林行意禅的真实内涵,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在召开首届嵩山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时,我很荣幸地接待了《中国禅学》主编、佛学研究网主编、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教授。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接待中,我真正领悟了教授本真、执著、放下、回家、担起的禅宗思想。当谈起赵国成先生时,他说:“我就是受赵先生之邀来参会的,大会你们开办得很成功,很圆满,我很高兴。赵先生的对联,包括他充满禅意的诗词、文章我都读过,他可真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家。”我说:“因为赵先生精通少林文化,所以才会写出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令人顿悟的禅语,他不仅是大家,更应该是大禅师。”他说:“你说得很对,我到过很多寺院,也见过许多大禅师,却没见过几位有如此博学,能达如此禅境的高人。”我说:“神秀和慧能,因各自留下了二十个字的偈语而成为一代宗师,像赵先生的禅联,就是那些大德高僧、方丈住持,也没见谁有如此的修为境界,说他是禅学大师,名副其实,但普 天下,有几人能够、可与赵公试比高啊!”他说:“真厉害,没想到你也是高人,从日常的言谈举止便能看出一个人的修为。好了,我该上车了,我送你一个纪念品和一句禅语,以作留念。我们有缘再见面。”德建禅师说:“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先替别人着想,凭着一颗济世心,慈悲心,平常心,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这就是修禅。”
2007年底下了一场几十年罕见的大雪,到了给在山上干活的民工发工资的时间,德建大师的徒弟通知四面八方的民工上山领工钱,大师说:“雪这么大,山路很难走,他们几十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上山不但辛苦而且代价还高,农村人挣钱不容易,还是派一个人下山去,到登封约个地方把工资付给他们,省得他们再租车,一个个爬上山来。”在登封领工资的民工说:“师傅想得真周到,还管我们吃了午饭,心里暖烘烘的,要是一个一个爬上去取,受冻不说,今晚是绝对回不到家的,唉!现在像师傅这样好的人太少了!”通过这件事说明修禅不一定要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如既往地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就是修行,人生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正像有些人练功夫,急于求成,不明白欲速则不达之理,因为人的欲望永无止境,简单平常的基本功还没练好,却要追求高深的功法。这是本末倒置,悖逆自然,注定你什么也学不会,这就不是修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赵世林认为,禅宗包含人生、自然、宇宙,最根本的是追求自然。“浩然正气贯天地,磊落胸怀连广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海阔天清乐无边,涛走云动心自闲”,这些都表现了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之,关于禅的说法,千家万言,难尽其详。德建禅师说:“禅,看不见,摸不着,它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禅即是生命,修好身心禅,修好生活禅,再修好行意禅,然后,你就明白什么是禅了。”
什么是武?即少林功夫,名冠天下。少林武术原始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保卫寺院的安全,其初只是一些简单的架势,经过武僧们历代的演练、完善和提升,到了元、明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少林武术体系。由于少林功夫来源于生活劳动,朴实无华,不尚花架,简单实用,所以,传播很快。据史料记载:最早将少林武术传到国外的是明末的陈元赟。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精于少林武术的陈元赞东渡日本,1635年居于江户(今东京)国昌市,开始传授少林武术,他在日本授徒很多,被日本称为祖师。至今日本爱宕山残存的石碑上刻有“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赞而始”。依此,更加证明了少林武术体系形成于明代,并达到一个鼎盛时期。然而,清王朝建立后,出现了天地会等民间反清复明组织,朝廷视少林寺的传教为聚众反清性质,因而就开始大规模禁止民间习武,这一阶段,少林寺的习武活动在表面上已经停止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西来堂志善碑》清楚地记载:“昼习经典,夜演武略,亦祗恪守,少林宗风,修文不废武备身!”在麟庆观看演武后,虽然表明了少林习武是为了“保护名山”,但受长期的禁教、禁武高压政策的影响,海发、湛谟等一系高僧仍隐居少林寺下院石沟寺秘密练功。
登封市史志办吕宏军主任说:“清代少林武术的发展和演变,事实上经过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禅武医是由海发带到石沟寺,由他传给湛谟,湛谟传给寂勤,寂勤又传给他的俗子吴山林,吴山林传给张庆贺,张庆贺又传给德建,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而寂勤大和尚正是受到这一空前禁压的非常时期,转向曲折隐匿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是这一交叉过渡、非常曲折的时期中的集禅武医于一身的第一代宗师。是他,保存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瑰宝少林禅武医和无上禅功“心意把”!是他,让嵩岳彪青史,少林扬美誉!是他,让禅武医重振少林,名冠世界!他功比日月,法象天地!
少林武学中的“心意把”对于少林僧人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无上功法,更是习武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德建禅师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国有三宝儒释道,少林三宝禅武医,人有三宝精气神。所以少林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渐进功法。禅境空灵容天地,万物皆从虚中生。“心意把”经少林历代高僧千锤百炼,披沙沥金,扬弃累创,终成少林精髓文化。其十二大势象形人体十二大经脉,十二经脉也称为“正经”,十二大势也叫“母把”,每势都可再生很多势,层层深入,艺无止境。所以有“一把精到万把生,玄机妙法变为宗”之说。每一势都与内脏经络表里相和,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休,又相应天地十二节二十四气,因而少林有周身秘诀十二项和二十四字修炼秘诀等功法。天地人三才齐亦,心意气与空灵宇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往复循环,生生不息,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内涵和外延无限。要求具备十年以上功底并素食独身佛性高深者方可传授。少林素有“宁教十趟拳,不教一式把。练拳不练把,等于瞎胡打”之说。德建禅师解释心意把说:“心者,觉也,即心法。意者,禅也,即天地人心意气合一。把者,功也,即把握火候,把握自己,才能把握别人。…‘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功夫”,即以意养气、理气、行气,使丹田之气与自然之气相贯通,行气人膜,在体内畅通无阻,直达精微末梢,洗筋伐髓,动显于外、点化千钧、静敛于内、祛病健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浑身无处不丹田,出拳不见拳。玄机妙法藏里边,浑身都是拳。起也打、落亦打、起落之间套上把,宁是神仙也挨打。心意把功成,已不能轻易与人动手,因动脚出拳,皆是无上内功,伤人于无形之中。武德不良之人是练不成“心意把”的,德高者功高,德,才是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禅医?少林传统医学统称为禅医。历史上寺僧在练武和战乱中难免伤筋动骨,流血牺牲,为及时治疗跌伤和战伤,由于急需也就更加注重医学,以便自救和救人。为了及时治疗伤痛和疾病,禅医以自创自救为本。《少林伤科秘方》云:“从战迎敌,战必有伤之”,以及“秘不外传”等,因此,通过长期的经验与实践创造相结合,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中华医学——禅医体系。
德建禅师说:“少林禅医的基础理论包括病理、药理、养生、保健等,都是以‘禅机’和‘气机’为基础,强身修心、修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人体有千窍百脉,窍脉通则气血畅,身心强健,窍脉不通则气血滞淤,百病则由此而生,禅医一道,吐纳、导引、膏摩、针灸、用药、养生、都以打通气脉窍道为基本理念和方法。”
禅宗的素食疗法,内养功法如:八段锦、易筋经、洗髓经、一指禅气功等,都属于自疗和给病人发功打通阻滞、疏通经脉的禅医范畴。
德建禅师在继承禅武医的基础上,精心提炼,对师传秘方根据四时五行,加减变化,药效显著。慈悲救治了很多来自海内外的疑难重症,特别是《德建身心疗法》的面世,很快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古有“炫女不贞,炫士不信”之说。当今社会,靠外炫、忽悠,招摇撞骗,惑乱视听,沽名钓誉的人多之又多,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世界著名科学家陈瑞燕教授对德建大师的心脑系统通过国际尖端科技检测,结果令科学家和世人震惊!果然还有真正素食、独身苦修的大德高僧。赵国成先生说:“烈火炼真金,百琢见美玉。陋隐三皇寨,苦修心不移。盛世举文明,弘扬禅武医。国人身心健,神州养正气。”
德建禅师以其达摩面壁的惊人毅力和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少林宗风,把禅武医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先师又突破秘不外传的陈规,开拓了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他总结了千余年来历代宗师的秘方和自己的临床经验,深刻揭示了以禅为尊,统领武医,三学一体乃少林文化的本质,把世人对少林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他坚持用慈悲济世的无私胸怀和宁静致远的宽广眼界,服务社会,普度众生,客观地对禅武医文化做出了科学论断。他弘扬禅武医有利于生命健康、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和谐,从而更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
德建禅师说:“少林三宝,以禅统武、以武明医、以医通禅,禅通武达医理明,三者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即为禅武医。”
笔者身居嵩山,有感禅武医薪火相传,填《嵩山小唱》一首以作尾声:
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嵩山。三皇寨是集贤地呀!中庸唯度天地间。住嵩山,唱嵩山,禅武医之歌绕山间,春来山花绽笑颜,好风光无限!中华有中原,中原有嵩山,达摩示禅机,少林释德建,继承禅武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