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起东南亚的宗教组成部分,主要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而道教在东南亚的地位可能没法跟上述宗教媲美,但其在东南亚却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道教在东南亚的发展主要是趋向文化层面、生活习俗、个人信仰,并没有发展成像佛教那样的上层建筑,也并不像佛教与伊斯兰教那样发生激烈的宗教冲突。这也许是它能在东南亚持续发展的“隐身利器”。而华人华侨确是其“隐身利器”的主导人物。本文主要是对道教立足于东南亚的历程进行简单的梳理,目的是了解华侨华人对道教在东南亚传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道教;东南亚道教;传播发展;华侨华人华裔;影响及作用
一、道教发源地
道教生长在中国本土,约与佛教同时活跃在舞台上,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和别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道教确有自己的特殊性。例如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外来宗教相比,它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所以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如它的创建相对于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的创建的前史特别长,其创建华东反三而缓慢,早期教派并非经有统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的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1]。但是道教在中国的命运不济,错过了大发展的机会,让佛教占先了一步,两千年来,一直没有能超过佛教。从中国道教的发展史来看,道教更受民间老百姓的喜爱和信仰。至今能从人民的生活习俗中感受到道教的文化气息,比如:农村中每逢过节都会去祭拜土地公、城隍庙,春节家里大门帖有门神,厨房供奉着灶神等。
二、道教在东南亚的分布状况
(一)地理分布
从地理上看,其在东南亚的传播的广度泛,但其传播的深度却是较浅的,主要体现在人民的文化习俗层面。由于国情不同,东南亚国家的道教发展程度也有差别。现将道教在这些国家的分布状况概述如下。越南道教传入越南虽然时间较早,而且自北向南,传播到越南各地,逐渐形成一种全国性的宗教。新加坡在东南亚,新加坡可以说是道教信徒最为集中的国家。据1980年统计,新加坡有道教信徒580535人,其中华人占98.97%[2]。马来西亚1673年修建于马六甲的青云亭,除供奉主神观音外,左殿供奉天后(妈祖),右殿供奉关帝。它可以说是道教在马来西亚最早的神庙。属于道教系统的天后圣母,在马来西亚受到越来越多的崇拜。泰国最古老的道教庙宇,是修建于曼谷吞武里临河的关帝武圣庙。庙内有一匾额,题记相当于公元1781年[3]。这不是该庙建造的时间,修建时间可能要更早一些。缅甸1806年,华侨修建了八莫关帝庙,这可以说是缅甸最早的道教庙宇[4]。印度尼西亚在印尼的宗教信仰中,伊斯兰教处于优势地位。道教在华侨华人中的影响比较微弱,要表现为奉祀一些属于道教系统的神灵,例如天后、大伯公、关帝等。菲律宾,虽然菲律宾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天主教,但仍有不少华侨华人信奉道教。属于道教系统的神灵,如天后(妈祖)、本头公(土地公)、关帝、八仙等,都是他们供奉的神。
(二)信仰道教的群众的主要组成部分
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道教,却主要是在近代以来传入的;而且随着华侨的不断增多,其影响也在逐渐扩大。这些国家的道教信徒,主要是华侨华人以及华裔。还有一小部分就是东南亚本土人民,其主要来自民间老百姓。
三、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历程
(一)初期
早在公元2世纪末,道教就已开始传入东南亚。由于历史的原因,越南是最先接受道教的东南亚国家。东汉末年,道教已经传入越南[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越南北部地区(当时属中国的交趾郡)得到进一步的传播。隋唐时期,道教在越南十分兴盛。除越南以外,柬埔寨也是道教传入较早的东南亚国家。据《隋书》载:“其丧葬……僧尼、道士、亲故皆来聚会。”“多奉佛法,尤信道士,佛及道士并立像于馆[6]。”
(二)中期
公元968年越南成为自主封建国家以后,道教仍在传播和发展。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除越南、柬埔寨较早外,大多数国家都较晚,主要是在近代时期,随着中国侨民移入而带来的[5]。由于国情不同,东南亚国家的道教发展程度也有差别。道教是由中国侨民带到东南亚地区的。
(三)后期
15世纪以前,到东南亚去的华侨人数不多,也没有形成华人社会。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出国的华侨日益增多。尤其是东南亚,随着华侨居住区域的扩大,华人社会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虽然在东南亚各国,佛教和伊斯兰教传播很快,但是由于华侨人数的增多和华人社区的扩大,也为道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四、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因素
(一)历史及地理
道教传入东南亚并不像其他宗教因殖民、经商、战争等方面的历史原因而传播到了东南亚。之前提到的越南是最早道教最早传入的东南亚国家,因当时越南东北部是属于中国的交趾郡,无论文化、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都深受影响,这对道教的传播是最好的历史奠基了。郑和下西洋时代,掀起了中国与东南亚经贸、文化交流、以及华侨移居东南亚的高潮,这给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搭起了历史性的桥梁。
中國与东南亚地缘便利关系,可从海陆两条路线的传播,但这只是相对的,并不能具有绝大的优势,否则远洋过海来到了东南亚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不能发展壮大了。
(二)华侨华人
道教是由中国侨民带到东南亚地区的。除了越南最初传入的道教由于历史原因,但其他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因华侨的关系,在15世纪以前,到东南亚去的华侨人数不多,也没有形成华人社会。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出国的华侨日益增多。尤其是东南亚,随着华侨居住区域的扩大,华人社会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7]。虽然在东南亚各国,佛教和伊斯兰教传播很快,但是由于华侨人数的增多和华人社区的扩大,也为道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因此17、18世纪以来,中国侨民大批来到这里。与此同时,很多华侨还以这里为中转站,先后移居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这个移民路线,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道教在这些国家传播的路线。据目前所知,反映出道教信仰的庙宇。673年已经由华侨在马六甲建立起来。这座庙宇,就是著名的青云亭。青云亭是马来西亚建立最早的华人庙宇。虽然青云亭以奉祀观音为主,但是该庙宇所祀诸神灵,有不少是属于道教系统的神,如大伯公、土地神、关圣帝君等[4]。
如今,在东南亚的许多道教社团均有华人创办,为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做了许多贡献,是道教文化发扬光大的使者。
(三)道教文化与当地宗教的融合
教传入东南亚后,已经发生了变化,具有不同于中国本土道教的若干特点。由于环境的改变,道教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某些变化,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更多的以一种文化信仰态势发展,否则,它就不能够在异国他乡存在下来并得到发展。产生于农业社会的道教,传播到东南亚后,必然要适应近现代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近代时期来到东南亚的中国侨民,很多人从事工商业活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从事农业生产到工商业活动,这种经济状况的改变,必然使他们在宗教信仰上发生一些变化。
道教在东南亚的演变趋势,一是表现为当地化。例如:中国本土原来的道教,对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位神是非常崇敬的,他们在传统道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可是,在东南亚的道教庙宇中,这三位神似乎并不多见,供奉得最多的倒是天后圣母、关圣帝君和大伯公(福德正神)。与此同时,东南亚道教还吸收了当地一些民间的宗教信仰,并对当地盛行的佛教教义或伊斯兰教教义采取灵活的兼容并蓄态度。
道教在东南亚演变趋势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产生了一些新的教派。这些新教派名目很多,兹将其中三个简介如下:
三一教,也称“三教”、夏教。三一教产生于明代中后期,为福建莆田人林兆恩所创。三一教,将儒、道、佛三教合而为一。在三一教的庙宇里,除了供奉教主林兆恩外,还供奉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以及其他道士或真人的神像。很多庙宇里供奉的神像,虽然体现了三教融合,但是道教的神处于突出地位,道教色彩十分浓烈。
德教,该教原为广东潮阳人杨瑞德于1939年所创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教传播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并且得到迅速发展[2]。
真空教,该教是19世纪江西寻邬人廖帝聘创立的,后来随着华侨传入东南亚。真空教的教义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学说,其庙宇称为道堂。真空教的活动中心在新加坡。属于道教系统,或者受道教影响与道教关系密切的教派和宗教团体,在东南亚还有“圣教会”、“空中教”、“慈忠会”等。这些或多或少包含着道教因素的教派和宗教团体,同前述传统道教的庙宇和组织一样,在团结东南亚华侨华人、推进社会福利事业、保持华侨华人同祖国的联系等方面,客观上也起到了某种积极的作用。
五、华侨华人华裔对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华侨华人是道教得以在东南亚传播发展的重要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前文可了解道教传入东南亚的历史轨迹可以说与东南亚华侨华人迁移生存发展历史痕迹大致重叠,生活在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保留自身对道教信仰,同时在东南亚的华人文化圈中传承下来,起初道教主要在华人圈中传播发展,但随着华人逐渐融入到东南亚文化圈中的生活里,受到当地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熏陶,道教也会受到冲击,面临着挑战。为使道教能在东南亚发展下去,华侨华人自然成为继承和传播道教文化的“大使”。
(一)继承道教文化
除了越南因历史原因,最早传入了道教,其他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道教是随着华侨的迁入而带来的。他们承载着自己家乡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来到了东南亚。从此道教就与东南亚有了不解之缘。
(二)传承发展道教文化
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发展,并不是自上而下的,不像佛教那样有国家做坚强的后盾,也不像伊斯兰教、基督教因历史上殖民统治者为了殖民管理而传教。它是由华侨华人就这么顺理成章的带到了东南亚人民的生活中了。道教在东南亚的地位确实不像佛教、伊斯兰教那样显著,但其却有独到的存在地位,它存在百姓们的生活习俗中,比如在泰国可以看到有些人的家中会供奉着关公的像,还有前文提到的道教的寺庙,逢年过节不少当地人都会去祭拜。华侨带过去的道教文化,不仅在形成的华人区中得以传承,并道教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使得道教得以在华人区以外的地方传播和发展。
六、结语
道教能立足于东南亚,并不是像半岛国家那样佛教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也不像岛国那样的伊斯兰教或者基督教成為主导宗教。而成为东南亚民间的文化习俗信仰的存在,这跟道教本身以及东南亚宗教史有关。比如佛教先于道教传入东南亚,并得到了当地半岛国家统治者的青睐,已先入为主了。由于西方殖民统治的影响,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在岛国得到强制性的传播。道教可谓失了先机以及强有力的后台。但也可能道教本身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有系统的教义、教规、教团,并不适东南亚的统治者们所利用。而道教的传入使者为华侨,传播过程桥梁为华人华裔,发展的设计师主要为华人华裔,使其能融入和发展到当地生活习俗当中。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袁丁.新加坡道教概况[J].世界宗教资料,1991(4).
[3][美]何翠媚(著).陈丽华译曼谷的华人庙宇:19世纪中泰社会资料来源[J].海交史研究,1996(2).
[4]周南京.世界华侨华人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许永璋.论道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J].史学月刊,2002(7).
[6]魏征.隋 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许永璋.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和演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
[8]郑志明.泰国华人社会与宗教[J].华侨大学学报,2005(4).
[9]古小松.东南亚的儒释道文化[J].东南亚纵横,2014(2).
[10]道教文化与东南亚[N].光明日报,2014,4(16).
【关键词】:道教;东南亚道教;传播发展;华侨华人华裔;影响及作用
一、道教发源地
道教生长在中国本土,约与佛教同时活跃在舞台上,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和别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道教确有自己的特殊性。例如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外来宗教相比,它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所以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如它的创建相对于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的创建的前史特别长,其创建华东反三而缓慢,早期教派并非经有统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的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1]。但是道教在中国的命运不济,错过了大发展的机会,让佛教占先了一步,两千年来,一直没有能超过佛教。从中国道教的发展史来看,道教更受民间老百姓的喜爱和信仰。至今能从人民的生活习俗中感受到道教的文化气息,比如:农村中每逢过节都会去祭拜土地公、城隍庙,春节家里大门帖有门神,厨房供奉着灶神等。
二、道教在东南亚的分布状况
(一)地理分布
从地理上看,其在东南亚的传播的广度泛,但其传播的深度却是较浅的,主要体现在人民的文化习俗层面。由于国情不同,东南亚国家的道教发展程度也有差别。现将道教在这些国家的分布状况概述如下。越南道教传入越南虽然时间较早,而且自北向南,传播到越南各地,逐渐形成一种全国性的宗教。新加坡在东南亚,新加坡可以说是道教信徒最为集中的国家。据1980年统计,新加坡有道教信徒580535人,其中华人占98.97%[2]。马来西亚1673年修建于马六甲的青云亭,除供奉主神观音外,左殿供奉天后(妈祖),右殿供奉关帝。它可以说是道教在马来西亚最早的神庙。属于道教系统的天后圣母,在马来西亚受到越来越多的崇拜。泰国最古老的道教庙宇,是修建于曼谷吞武里临河的关帝武圣庙。庙内有一匾额,题记相当于公元1781年[3]。这不是该庙建造的时间,修建时间可能要更早一些。缅甸1806年,华侨修建了八莫关帝庙,这可以说是缅甸最早的道教庙宇[4]。印度尼西亚在印尼的宗教信仰中,伊斯兰教处于优势地位。道教在华侨华人中的影响比较微弱,要表现为奉祀一些属于道教系统的神灵,例如天后、大伯公、关帝等。菲律宾,虽然菲律宾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天主教,但仍有不少华侨华人信奉道教。属于道教系统的神灵,如天后(妈祖)、本头公(土地公)、关帝、八仙等,都是他们供奉的神。
(二)信仰道教的群众的主要组成部分
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道教,却主要是在近代以来传入的;而且随着华侨的不断增多,其影响也在逐渐扩大。这些国家的道教信徒,主要是华侨华人以及华裔。还有一小部分就是东南亚本土人民,其主要来自民间老百姓。
三、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历程
(一)初期
早在公元2世纪末,道教就已开始传入东南亚。由于历史的原因,越南是最先接受道教的东南亚国家。东汉末年,道教已经传入越南[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越南北部地区(当时属中国的交趾郡)得到进一步的传播。隋唐时期,道教在越南十分兴盛。除越南以外,柬埔寨也是道教传入较早的东南亚国家。据《隋书》载:“其丧葬……僧尼、道士、亲故皆来聚会。”“多奉佛法,尤信道士,佛及道士并立像于馆[6]。”
(二)中期
公元968年越南成为自主封建国家以后,道教仍在传播和发展。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除越南、柬埔寨较早外,大多数国家都较晚,主要是在近代时期,随着中国侨民移入而带来的[5]。由于国情不同,东南亚国家的道教发展程度也有差别。道教是由中国侨民带到东南亚地区的。
(三)后期
15世纪以前,到东南亚去的华侨人数不多,也没有形成华人社会。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出国的华侨日益增多。尤其是东南亚,随着华侨居住区域的扩大,华人社会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虽然在东南亚各国,佛教和伊斯兰教传播很快,但是由于华侨人数的增多和华人社区的扩大,也为道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四、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因素
(一)历史及地理
道教传入东南亚并不像其他宗教因殖民、经商、战争等方面的历史原因而传播到了东南亚。之前提到的越南是最早道教最早传入的东南亚国家,因当时越南东北部是属于中国的交趾郡,无论文化、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都深受影响,这对道教的传播是最好的历史奠基了。郑和下西洋时代,掀起了中国与东南亚经贸、文化交流、以及华侨移居东南亚的高潮,这给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搭起了历史性的桥梁。
中國与东南亚地缘便利关系,可从海陆两条路线的传播,但这只是相对的,并不能具有绝大的优势,否则远洋过海来到了东南亚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不能发展壮大了。
(二)华侨华人
道教是由中国侨民带到东南亚地区的。除了越南最初传入的道教由于历史原因,但其他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因华侨的关系,在15世纪以前,到东南亚去的华侨人数不多,也没有形成华人社会。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出国的华侨日益增多。尤其是东南亚,随着华侨居住区域的扩大,华人社会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7]。虽然在东南亚各国,佛教和伊斯兰教传播很快,但是由于华侨人数的增多和华人社区的扩大,也为道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因此17、18世纪以来,中国侨民大批来到这里。与此同时,很多华侨还以这里为中转站,先后移居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这个移民路线,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道教在这些国家传播的路线。据目前所知,反映出道教信仰的庙宇。673年已经由华侨在马六甲建立起来。这座庙宇,就是著名的青云亭。青云亭是马来西亚建立最早的华人庙宇。虽然青云亭以奉祀观音为主,但是该庙宇所祀诸神灵,有不少是属于道教系统的神,如大伯公、土地神、关圣帝君等[4]。
如今,在东南亚的许多道教社团均有华人创办,为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做了许多贡献,是道教文化发扬光大的使者。
(三)道教文化与当地宗教的融合
教传入东南亚后,已经发生了变化,具有不同于中国本土道教的若干特点。由于环境的改变,道教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某些变化,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更多的以一种文化信仰态势发展,否则,它就不能够在异国他乡存在下来并得到发展。产生于农业社会的道教,传播到东南亚后,必然要适应近现代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近代时期来到东南亚的中国侨民,很多人从事工商业活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从事农业生产到工商业活动,这种经济状况的改变,必然使他们在宗教信仰上发生一些变化。
道教在东南亚的演变趋势,一是表现为当地化。例如:中国本土原来的道教,对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位神是非常崇敬的,他们在传统道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可是,在东南亚的道教庙宇中,这三位神似乎并不多见,供奉得最多的倒是天后圣母、关圣帝君和大伯公(福德正神)。与此同时,东南亚道教还吸收了当地一些民间的宗教信仰,并对当地盛行的佛教教义或伊斯兰教教义采取灵活的兼容并蓄态度。
道教在东南亚演变趋势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产生了一些新的教派。这些新教派名目很多,兹将其中三个简介如下:
三一教,也称“三教”、夏教。三一教产生于明代中后期,为福建莆田人林兆恩所创。三一教,将儒、道、佛三教合而为一。在三一教的庙宇里,除了供奉教主林兆恩外,还供奉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以及其他道士或真人的神像。很多庙宇里供奉的神像,虽然体现了三教融合,但是道教的神处于突出地位,道教色彩十分浓烈。
德教,该教原为广东潮阳人杨瑞德于1939年所创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教传播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并且得到迅速发展[2]。
真空教,该教是19世纪江西寻邬人廖帝聘创立的,后来随着华侨传入东南亚。真空教的教义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学说,其庙宇称为道堂。真空教的活动中心在新加坡。属于道教系统,或者受道教影响与道教关系密切的教派和宗教团体,在东南亚还有“圣教会”、“空中教”、“慈忠会”等。这些或多或少包含着道教因素的教派和宗教团体,同前述传统道教的庙宇和组织一样,在团结东南亚华侨华人、推进社会福利事业、保持华侨华人同祖国的联系等方面,客观上也起到了某种积极的作用。
五、华侨华人华裔对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华侨华人是道教得以在东南亚传播发展的重要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前文可了解道教传入东南亚的历史轨迹可以说与东南亚华侨华人迁移生存发展历史痕迹大致重叠,生活在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保留自身对道教信仰,同时在东南亚的华人文化圈中传承下来,起初道教主要在华人圈中传播发展,但随着华人逐渐融入到东南亚文化圈中的生活里,受到当地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熏陶,道教也会受到冲击,面临着挑战。为使道教能在东南亚发展下去,华侨华人自然成为继承和传播道教文化的“大使”。
(一)继承道教文化
除了越南因历史原因,最早传入了道教,其他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道教是随着华侨的迁入而带来的。他们承载着自己家乡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来到了东南亚。从此道教就与东南亚有了不解之缘。
(二)传承发展道教文化
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发展,并不是自上而下的,不像佛教那样有国家做坚强的后盾,也不像伊斯兰教、基督教因历史上殖民统治者为了殖民管理而传教。它是由华侨华人就这么顺理成章的带到了东南亚人民的生活中了。道教在东南亚的地位确实不像佛教、伊斯兰教那样显著,但其却有独到的存在地位,它存在百姓们的生活习俗中,比如在泰国可以看到有些人的家中会供奉着关公的像,还有前文提到的道教的寺庙,逢年过节不少当地人都会去祭拜。华侨带过去的道教文化,不仅在形成的华人区中得以传承,并道教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使得道教得以在华人区以外的地方传播和发展。
六、结语
道教能立足于东南亚,并不是像半岛国家那样佛教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也不像岛国那样的伊斯兰教或者基督教成為主导宗教。而成为东南亚民间的文化习俗信仰的存在,这跟道教本身以及东南亚宗教史有关。比如佛教先于道教传入东南亚,并得到了当地半岛国家统治者的青睐,已先入为主了。由于西方殖民统治的影响,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在岛国得到强制性的传播。道教可谓失了先机以及强有力的后台。但也可能道教本身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有系统的教义、教规、教团,并不适东南亚的统治者们所利用。而道教的传入使者为华侨,传播过程桥梁为华人华裔,发展的设计师主要为华人华裔,使其能融入和发展到当地生活习俗当中。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袁丁.新加坡道教概况[J].世界宗教资料,1991(4).
[3][美]何翠媚(著).陈丽华译曼谷的华人庙宇:19世纪中泰社会资料来源[J].海交史研究,1996(2).
[4]周南京.世界华侨华人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许永璋.论道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J].史学月刊,2002(7).
[6]魏征.隋 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许永璋.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和演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
[8]郑志明.泰国华人社会与宗教[J].华侨大学学报,2005(4).
[9]古小松.东南亚的儒释道文化[J].东南亚纵横,2014(2).
[10]道教文化与东南亚[N].光明日报,201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