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策略的研究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自我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下的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要达到上述目标,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教师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角色观、学生观和教材观等方面进行转变,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好基础,才能够积极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引导学生走向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会创造。其次要继续学习,丰富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吐故纳新,一方面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注重新的事物和发展。第三要积极关注最新的教研成果,主动了解和掌握教改的新动态、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改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第四,不断为自己“充电”。 “充电”是教师促进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动力之源。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逐渐加深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和热爱。为了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先提升自我素养,因为这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前提。
  二、重视积累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累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更要重视识记背诵积累。
  首先,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之灵魂。积累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美句、美段、美文,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古诗文,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积累语言就是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有所得。
  其次,要重视学习资源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的,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语文书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拓宽语文积累的视野,把“小语文”变成“大语文”。我们身边有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风景名胜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关注社区语言环境的改善;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开展参观、采访等活动;参观考察本地的人文景观、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说写见闻、感觉等,不仅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养成去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和习惯,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老师的眼光只盯在课内、校内,远远适应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再次,要重视思想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入选的每篇课文都符合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要求。语文教学是人文思想生成的重要阵地,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思想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注重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思想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确立对问题认识的正确角度,拓展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宽度和深度。
  第四、要重视情感的积累。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进行情感的积累,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巴尔扎克说:“情感是一种熏陶的力量,一个人无论如何粗俗,只要表现出一股真实而强烈的感情,就有特殊的气质,使容貌为之改变,举动有生气,声音有声色。”情感从何而来,只有通过学生后天的积累。由此可见,情感积累是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积累可催生与文本的“对话”, 情感积累会促进学生语言的表达,情感积累能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尤其是高尚情感的积累对学生理解感情、表达感情以及社会风尚的塑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加强读写训练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翅,离开了读写训练,语文教学便成了一只死鸟。《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多读,可以给学生储存语言材料;可以给学生构造语言模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加强读的训练。因为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靠读。正如于永正老师曾说“课堂上最好听的声音是读书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对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都来自于读。
  语文教学中的写是语文的灵魂,是语文价值的体现,是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一个方面。语文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性、文学性和教育性。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也是作者思想光芒的放射。优秀有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这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源泉,因此,学生在对文中情感有了深切的体验又抑或是对某种问题的看法与作者有了同感后,便产生一种想要诉诸笔的冲动。这就是学生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于初中学生明确提出“要能正确工整地书写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性目标中又具体提出写的要求与具体形式“……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进行缩写;……进行扩写、续写,……进行改写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写的训练。
  总之,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读与写是攀援上升的藤,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加强读写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四、强化情感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突出地位。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强化情感熏陶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组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因此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很多时候,学生对于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内容的解读——体悟或感受是多元的,这是因为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理解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特别注重提倡师生之间、师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平等对话,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中的人文因素并加以强化,才能唤醒学生的道德生命,激活学生的生命力量,让学生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让学生沉醉的生命得到觉醒,获得自由快乐地成长。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强化情感熏陶。这是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众所周知学生的认知、能力跟情感关系密切。当代语文教育家韩雪屏在《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中提出:语文素养是一个“冰山模型”。认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言的习惯和语文行为的意志。如果将之简化,选取认知、能力和情感来看,完全可以构建出一个新的“冰山模式”。即:认知、能力是浮于水面的显性部分,情感是沉于水下并托起整座“冰山”的隐性部分。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语言文体面临一个具体任务时,主体对这个任务是否具有积极的态度和热烈的情感,在投入这个任务时,能否调动起既有的认知结构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碰到意料之外的困难时能不能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完成任务等等。只有处于隐性的因素都调动起来了,都发挥了作用,认知和能力才能真实而有效地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只有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情感熏陶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达成认知与能力的目标,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强化情感熏陶是培养学生认知和能力的要求。
  五、用好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如果课堂教学评价不当,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及其教师都产生抗拒心理。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 ;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 80%,以至更多。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好教学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应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各方面做出针对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特别是用好激励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舞台,激励他们展示自己努力的成绩、真实感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一种自由,可以随意表达、沟通,作到人格的独立,体会学习过程中思考、交流的快乐,体会学习的魅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以满足学生的合理愿望,给学生以明确的前进目标,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使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
  上述仅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与体会。总之,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升自身素养,重视语文积累,加强读写训练,强化情感熏陶,用好教学评价等为抓手,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改进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02期
  [3]《浅谈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现阶段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应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设计好课前预习学案;狠抓课堂教学,精讲突破;夯实课后巩固练习;做好每一个化学实验;指导好“解题方法”。  关键词 教学质量 方法    初中阶段的课程中,化学被设置在初三年级。初三年级的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明显,学习习惯已形成,主动、积极地学习不多,厌学者偏多。因此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困难很大。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的探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的实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的功能,进而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远影响,其中着重说明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文化观 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 哲学文化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在我们
期刊
一、广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技术含量低  从各商业银行已开办的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来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在银行的整个业务规模中占比小。从中间业务发展的品种和范围来看,是比较单一和狭窄的。在广西商业银行开办的多个中间业务品种中,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承兑、结算收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业务不仅品种单一、范围狭窄,而且发展空间限制较多、批报程
期刊
摘 要 《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用以占筮的书。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研究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理,是说明宇宙变化的法则和运用的一门学问。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上述两者关系如何,本文将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 易经 科学 预测    一、《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用以占筮的书  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
期刊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进一步扩大。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和危机挑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政府的管理效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也对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使党校干部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对射阳县干部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科级干部、党外干部、青年干部和社区管理干部,采
期刊
摘 要 风电产业在世界已经逐渐风靡起来,各国的产业发展也得到了他们的相关政策支持。广西作为一个风电产业的后起之秀,应该了解自身发展风电产业中政策方面的不足,同时借鉴各国的政策经验,完善自身的相关政策支持,以达到推动广西风电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广西 风电 政策支持     风电发展在广西能源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还具有十分大的差距。在国
期刊
摘 要 “创新”在现时代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词汇,我们通过“方苹果”的故事比较中美教育哲学中对待创新问题的不同态度,从中找出我们在创新型教育上的缺点与不足。通过分析“方苹果”所关涉的创新型价值观;对“方苹果”教育创新性问题的研究以及辩证的看待教育与哲学对创新潮的形成,我建议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创新型教育的指导,既避免了美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弊端,又改观了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局
期刊
摘 要 网络文化因其全新的传播形式、巨大的信息量和时效优势,对当前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文章从网络文化的定义出发,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特征及网络文化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 网络 网络文化 共享性 虚拟性 双刃性    网络文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形成
期刊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历史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弘扬和改造了民本思想治国方略中的优秀、合理成分,成为对民本思想超越和升华的更新境界。但是我们党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预防群体性事件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预防 处置 群体性事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经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