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来源 :早期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M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宝鸡市3岁-6岁幼儿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总体上父亲对参与幼儿早期教养的认识较为客观正确;父亲参与频率总体偏低;父亲参与教养的内容与方式主要包括九个方面,其中间接支持参与程度最高,然后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业鼓励、规则约束、情感表达、教育指导、关注监督、成长计划、日常互动,最后是自我提升。
  [关键词]父亲参与;幼儿早期教养;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83-03
  [作者简介]孙彦(1983-),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家庭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提出,人们在研究幼儿教育问题时,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宽广的教育生态和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心理学家格尔迪认为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斯宾塞说:“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孩子教育中,无论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无论是智力训练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父亲都起着巨大的作用。”相关研究也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就会导致孩子在生理、心理上表现出不良状况,称之为“父爱缺乏综合症”。现实生活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相对缺失以及幼儿成长中对父亲的迫切需要是引发本研究的动因。在这一背景下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宝鸡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期待所得研究结果能为幼儿家庭教养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宝鸡市的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三个城区共选取6所幼儿园作为研究样本,以3岁~6岁幼儿的父亲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7.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问卷设计主要围绕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父亲参与的频率、父亲参与的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运用SPSSl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
  1.对自身在幼儿教育中角色的认识。
  关于对自身角色的认识,问卷调查显示,有28.7%的父亲认为自己应“以赚钱为主,必要时也要管教孩子”;59.5%的父亲认为在“赚钱的同时要积极辅助孩子的母亲管教孩子”;还有10.7%的父亲认为“应全身心投入到孩子教养中,赚钱相对而言不重要”。在回答“父亲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时,大多数父亲认为“男人当然要赚钱养家”“负责家庭的经济收入以及孩子的教育”“赚钱养家,教育孩子缺一不可”。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有小部分的父亲认为“孩子年龄小,谁管教都一样”“带孩子本来就是女人的事”等。
  2.对自身参与幼儿教养作用的认识。
  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父亲能够认识到自身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有93.8%的父亲认为自身参与幼儿早期教养很重要,只有6.2%的父亲认为不重要。访谈中被问及“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独特的影响”时,大多数认为父亲的作用在于“树立男子汉的形象,教给孩子男子汉的气魄和男人做事的风格”
  “对孩子性格发展有影响,如坚强、勇敢、独立”等。
  (二)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频率
  调查显示,每天和幼儿一起玩耍、学习的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父亲占总数的20.1%,1小时~2小时的为33.6%,2小时~3小时的占24.6%,3小时~4小时和4小时以上的分别有10.0%和4.2%。由此可见,约有78%的父亲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在3小时以内,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时间总体偏少。值得注意的是,在7.6%选择“其他”这一项的父亲中,大多是长期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包括在外地工作或是经常出差等。这说明,由于工作等原因,部分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三)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
  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日常互动、教育指导、关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学业鼓励、间接支持、成长计划、自我提升。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虽然父亲在各维度的参与状况参差不齐,但大都处于3分以上,所以总体上来看,父亲的参与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间接支持平均得分最高,表明此项参与程度最高,然后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业鼓励、规则约束、情感表达、教育指导、关注监督、成长计划、日常互动,而在自我提升方面参与程度最低。
  根据对上述九个方面的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总结如下。
  1.非常重视为幼儿提供间接支持,并以经济支持为主。调查显示,91%父亲在间接支持方面,主要是“承担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的责任”,接着由高到低依次为“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和活动场所”“满足孩子基本的需要”“营造对孩子发展有利的环境和家庭关系”。
  2.对幼儿的学业鼓励和规则约束较多。调查显示,有90.3%的父亲表示“经常”和“总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其次才是“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才能”和“鼓励参加各种兴趣班活动”。在规则约束方面,“嘱咐孩子在幼儿园好好表现”的选择率最高,有86.5%的父亲选择这项;后面依次为“叮嘱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管教孩子的不良行为”,选择最少的是“制定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
  3.对幼儿的情感表达以表扬鼓励为主,且肢体语言多于口头语言。调查显示,在情感表达方面,选择最多的是“当孩子事情做的好或表现出好品质时,给予表扬或鼓励”,接着依次为“用抚摸、拥抱或亲吻等身体语言对孩子表达爱”“孩子心情不好时给予安慰”“当孩子做错事或不听话时给予批评或惩罚”“对孩子说爸爸爱你”等。
  4.比较注重对幼儿社会知识的教育,但实际指导偏少。调查显示,父亲在教育指导方面,“教孩子文明礼貌行为”选择最多,接着依次为“教给孩子交通安全或健康卫生方面的常识”“教孩子如何与小朋友相处”“为孩子提供角色或榜样示范”,选择最少的是“指导孩子阅读或写作业”。   5.在关注监督方面主要以幼儿的安全为主,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调查显示,在关注监督方面,各项选择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监督孩子的安全”“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家人沟通有关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看的书或电视节目”“关注孩子参与的各种活动”“关注孩子交朋友的情况”。还有16.3%和35.3%的父亲分别表示“从不”和“很少”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表现。
  6.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以谈心、游戏居多,对幼儿的日常生活照看较少。调查显示,在日常互动方面,“与孩子谈心聊天”选择最多,接着依次为“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游玩”“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带孩子看医生或打预防针”“陪孩子一起做他们想做的事”“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去幼儿园接送孩子”,选择最少是“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在该选项中,有高达17.3%的父亲表示“从没”与幼儿进行日常互动。
  7.自我提升行为偏少,但自我提升意愿较为强烈。调查显示,父亲在自我提升方面,选择最多的是“与邻居或亲戚朋友交流育儿方面的知识或方法”,其次是“阅读关于指导孩子教育的相关书籍”,最后是“参加有关机构专门的育儿知识培训”。可见,现实中父亲在自我提升方面的行为比较欠缺。但调查同时显示,65.1%父亲表示愿意参加一些辅导班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技能。
  四、研究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参与幼儿早期教养的认识较为客观,愿意为幼儿教养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传统文化所赋予男性的角色在当今社会仍然根深蒂固,研究表明,大多数父亲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以及参与幼儿教养的重要性,但是观念中仍是将赚钱养家放在第一位,这与整个社会的导向和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在调查中,有些父亲不仅履行着自己在家庭中男性的角色责任,同时也积极辅助母亲一起来教养孩子,但也有小部分父亲存在认识片面、角色观念传统陈旧等问题。另外,大多数父亲愿意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在当前我国城市家庭中男性和女性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社会角色分工,母亲仍然承担着大部分家务劳动以及抚养子女的责任,而父亲作为经济支柱,更多地承担着家庭的经济责任。
  (二)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社会性知识的获得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亲都普遍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状况,这与我国传统的父母教养观念相一致。但根据学龄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应要求他们掌握多少知识或技能,因此应更多的以鼓励学习为主,目的是从小培养幼儿的学习意识和意愿。在知识类型方面,父亲更关注幼儿社会性知识的获得,会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准备社会交往和适应方面的知识。但是,父亲也应该注重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教养,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规则要求幼儿遵守,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有益的。
  (三)在情感上对幼儿以支持和鼓励为主,能够与家人交流幼儿教养的问题
  父亲不再是传统中严厉而权威的代表,在情感上给予幼儿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励。原因在于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随之有了改变。但由于一些父亲本身不善于外露的情感表达,或是不好意思对幼儿说出表达爱意的言语,因此他们喜欢用身体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对幼儿的情感。同时,我们发现父亲比较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能够与家人交流沟通有关幼儿的问题,但是相对而言,与幼儿教师的交流明显偏少,对幼儿在园的情况关注不够。
  (四)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不足,但提升自我教育素养的愿望强烈
  调查发现,父亲与幼儿的日常互动在各个方面相对都比较欠缺。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在于父亲将大量时间投入在了工作中,所以造成没有机会或精力与孩子进行日常的互动交流。受传统的社会角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照料管教幼儿是做母亲的职责。虽然多数缺乏对于幼儿教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但都表示愿意参加一些辅导班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技能,说明他们有着较强烈的自我提升的意愿。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67.
  [2]父亲是孩子成长的特殊催化剂一对话《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作者东子[N].中国教育报,2009-08-27.
  [3]李文道,孙云晓,赵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74.
  [4]蒲少华,卢宁.父亲教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1195-1196.
  [5候忠伟.父母参与教养、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4.
其他文献
【摘要】早期阅读是0岁~3岁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上海市3岁以-FJL童家庭内早期阅读的环境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家庭内早期阅读受重视,但整体阅读环境尚不理想;家长早期教育意识提高,早期阅读目标功利化;家长在早期阅读指导过程中存在困惑和需求;而电视、电脑等多媒体对家庭开展阅读产生冲击。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0岁~3岁幼儿家庭阅读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早期阅读;家庭环境;
期刊
[摘要]为了达到提升早期教育与保育质量的目标,可以通过调节五项政策杠杆来实现,其中包括:政策的目标和最低标准;数据、监控和调研;家庭与社区的参与;课程与学校标准;从业人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关键要将这五项既独立又具互补性的政策杠杆统一起来。本文将从三个角度——研究内容、国际概况及挑战与策略,分别对这五项政策杠杆如何提升早期教育与保育教育的质量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早期教育 保育 政策杠杆  
期刊
【摘要】游戏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其质量是衡量一所幼儿园保教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园在幼儿游戏质量监控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大胆尝试,构建了系统、可操作的评价网络,通过多元、科学的评价形式,帮助管理者与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幼儿园游戏的现状,使游戏的研究和指导更具依据和说服力。体现了“诊断与发展”的监控评价功能,促进了教师自我评价的实现,最终使全园幼儿的游戏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俄国画家马克·夏加尔的作品《我与村庄》为例,主要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孩子对名画欣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教师在作品欣赏活动中的角色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为孩子选择名画作品和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方法中的半结构化访谈法,研究者本身也作为研究工具之一,在自然的环境下,对所探究的问题做深入的访谈和记录。运用类属分析法,从共性和差异性两方面对大班幼儿解读名画特点进行阐述。  [关键
期刊
【摘要】民间体育项目是一种能够培养幼儿主体精神,让幼儿获得深层次心理快乐和成功感的体育活动。本文全面阐述了在开展民间体育项目应用过程中行政教研层面的支持引领,各年级组的创新尝试和民间体育项目对幼儿园的影响。还从物质保障和创新玩法两个方面详细叙述了开展民间体育项目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幼儿体育;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心理弹性水平差异入手,对农村留守儿童性别、父母外出时间、与父母的联系频率和照顾人类型等与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寻找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和教育策略,以此来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心理弹性,积极应对不利情景。  【关键词】心理弹性;留守儿童;保护性因素;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6-0
期刊
【摘要】在对太原市35位一线幼儿教师的调查研究后,我们发现,幼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即多程式化少亮点、多空想少梳理与实践、多感性描述少理性思考、多关注集体少关注个别幼儿、多谈不足少谈质疑与改进方法。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教学反思;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9-0028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个案研究的形式,阐述如何通过蒙氏操作的干预,让心理和行为具有异常特征的孩子逐渐完成精神上的发展。  [关键词]体验;自我发展;蒙氏;操作干预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10-03  [作者简介]邝智玲(1971-),女,广东广州人,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高级教师。  0岁~6岁正是孩子动作的敏感期。该时期是由环
期刊
【摘要】托幼机构课程或教学方案呈多元方向发展。对托幼机构课程或教育方案与幼儿心理问题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在这种情境下,将舞动治疗模式置于学前教育改革中,为我国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托幼机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幼儿心理问题;舞动治疗;策略;托幼机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
期刊
[摘要]学前儿童的福利问题日益受到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福利及其与社会福利的关系,更清晰地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福利的现状及相关政策,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组织了“中国儿童福利现状及政策”研讨会。通过本次研讨明确了: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社会福利应面向所有的儿童,儿童福利的责任在政府。由于我国对学前儿童福利的研究还停留在现状描述与构建研究的层面,未来的研究之路还有待学前教育研究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