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愿“心灵家园”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baoba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寿法师:觉悟真理、把握当下、奉献人生
  佛教,是讲缘起的宗教。大家有缘来到普贤菩萨的道场,说明大家在多生累劫中种下了善的种子,才有缘相聚在这个行愿夏令营。因为在普贤菩萨的道场举办,一定会有龙天护佑,诸佛的加被,一定会令在座的大众,种下深深之福田、善的种子。这将会激励大家在未来的人生旅途当中,引领大众向善、向上。通过大众,以利于匡正社会人心,培养和提升大家的道德和情操。
  在大乘佛教里,我们把普贤菩萨的圣号,称之为“南无大行愿王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乘坐大象普度众生。大象,我们也称为迹象,演绎过来就是“吉祥”。大象显化到人间,给人的感觉就是力气大,能吃苦耐劳,走路一步一个脚印,牢靠稳重。大象是普贤菩萨在娑婆世界启化众生苦行的一个根,所以,普贤菩萨选中它来做坐骑,是跟他修行的法门有关联。简单理解普贤二字,“普”的含义是平等无畏,“贤”的含义是尽虚空遍法界。
  行,要表行,在世间做什么呢?讲真理。所以,在佛教诸大菩萨里,普贤菩萨是真理的化身。真理具有唯一性,真理只有一个,不能有两个。从修学的角度,我们叫禅修。禅又称为不二法门,真谛之门,它找到了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通过禅定而觉悟到的东西,才是真理,才是普贤菩萨的大智慧。所以,禅在古老的教化中,称之为无言的教诲。大家来到普贤菩萨的道场,一定要认真的领悟、体悟普贤菩萨法门的真谛。


  我们人类要推动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按佛教的教义,一定要奉献大于索求。如果索求大于奉献,这个社会就会出问题。我们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人要提高文明素质,首先从认知上一定要树立佛教所说的正知正见。用现在的语言来表之,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如果精神的养料没有跟上,这个导致的问题比缺乏物质更可怕。
  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是和平的宗教。任何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如果用心体会、理解、力行,哪怕只搞清楚一句,我们的人生都会受益无穷。希望大家安下心来,从感性的认知,进入到理性的认知,再升华到禅定的境界。
  回归到普贤菩萨的法门。对过去的认知怎么处理?对过去,我们只有两个字,忏悔。为什么这样说?忏悔也有总结的意思。只有对过去认认真真的忏悔,把这个包袱给卸下来,才有利于我们当下正
  在经历的分分秒秒。
  普贤法门的要义是什么?把握当下就是把握人生,把握当下就是把握未来。按因果关系,忏悔过去,把当下做好,未来一定会更好。
  曾经有个修行的法师,参禅悟道,说了这么几句话“西方净土早为还,人命无常呼吸间”。人的生命有多长,有多短?就在一息呼吸间。光阴易逝,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有限的光阴。
  最后祝大家在普贤道场修学的体验过程中,大有收获,功德圆满,吉祥如意!
  寂静法师:用梦想照亮人生
  梦想是我们命运的基因,是我们未来的种子。人的问题百分之八十是都是由梦想决定的。为什么有些人在世上一事无成?不是因为他无能,不是因为他没有念书,而是他没有梦想。
  没有梦想就等于没有种子,没有种子怎么能发芽?我埋了一个石头,然后给它浇水施肥,三年以后如果长出一棵苗苗,那就怪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无论他生在什么时代,生在什么环境,遇到什么条件,都是没用的。
  梦想是迎接一切机会的根本。只要没梦想,就会永远错过机会,只要有梦想,所有的机会都会为自己而来。所以,我们要建立梦想。梦想是对我们生命的准备,梦想是我们命运的基因,梦想是我们生命的种子!有了梦想,生命才有希望,生命才能绽放。
  梦想永远是现在时而不是将来时。当我们有了梦想,我们就活在梦想中,当我们的梦想是美好的,我们就活在美好中;我们的梦想是伟大的,我们就活在伟大中;我们的梦想是无私的,我们就活在广阔自由中。所以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个世界中重要的内容就是梦想。有精神世界的人,才叫人;没有精神世界的人,叫高级动物。
  什么在决定人生?梦想在决定人生。所有的伟人、名人、圣人都是因梦想而成就的。一切生命美好的人都是因为有梦想。只要是一个活得美好的人,活得绽放的人,活得飞翔的人,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绝对是有梦想的人。我们总是在重视这个重视那个,却把最重要的种子、未来生命的希望给灭绝了。所以现在,我们要把梦想建立起来。


  梦想必须符合伟大、美好、无私的条件。因为梦想是伟大、美好、无私的,就与宇宙同频共振了。宇宙中强大的力量、强大的智慧、无量的财富都会回到我们身上来。
  梦想可以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方向、力量和希望,梦想要敢想、真实和坚持,梦想的落实要做到具体、可视、分享,梦想的建立需要包含何人、何事、何用。
  梦想表面是我们的,本质上梦想是宙斯的礼物,是宇宙的灵魂。它不属于我们个人私有,而是与宇宙万物共有,只是某个人把它率先建立起来。因为它是归属宇宙的,所以梦想的实现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宇宙。就像我们种下一颗苹果树,种下树苗和呵护是我们一定要做的,但后来结出苹果就是天地来成就的。
  有梦想,人生就是光明美好幸福的!

其他文献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一家人走进一家素食餐厅,在等待上菜的期间,看见桌上有一些《行愿》杂志,便随手翻阅起来。里面的内容是我以前不曾了解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一个老人往生的事,以前听别人说过人死了还有来生,但不甚清楚,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人肉体虽死亡了,灵魂还在,还能看能听,甚至在肉体上反应出来,我非常震惊。后面的文章也非常吸引我,以至于上菜时我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杂志。吃完饭,我对服务员说,把这本杂志借回
期刊
十年前人在他乡的我,没有专家、教授的头衔,没有现代化的装备,没有生活保障,没有资质,没有……只有一颗探求解救自闭症儿童之心!因为几个康复中心拒收的、目前全世界医学界还查不出病因、无药可治的、专家教授已经宣告没有治疗价值的、有着“精神癌症”之称的自闭症重症孩子,我辞去了广州市残联康复中心自闭症儿童训练部副部长的职务,把他们带回了“家”。为了探求打开自闭症孩子的心灵密码,我顾不上自己的年龄、尊严,每天
期刊
有句话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深信结缘《行愿》,走进《行愿》,成为一个行愿人,就是命运给我最好的安排,是佛菩萨恩赐给我的幸运。每次当我回想起,走进《行愿》的那天,心里都充满了感激,现在以感恩的心情写下与《行愿》的缘分。  2015年的夏天,我的闺蜜结识了《行愿》,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仰,相同的爱好,还有共同的人生观,所以她认定我一定会像她一样喜欢《行愿》。于是2015年7月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她带着
期刊
第一次接触“行愿”时,当时正在寻找人生的方向。经我的一位姐姐介绍,说“行愿”可能正是我需要的,于是带着好奇与疑惑的心情,先加入了《行愿》网上的群,从此知道了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一个机构,还有这样一群特别的人。  那个时候其实习气重,分别心强,还好分辨,依仗着觉得自己聪明和善辩,常在群里引经论典,去驳斥师兄们的话而沾沾自喜,但实际是无知,是师兄们知道我的道,纸上谈兵、非真正实修之人,不与我分辨罢了。
期刊
冷泉的一涧溪水,环着古寺静谧,黛瓦黄墙外,小沙弥挥动的扫把分开展雾,卷动着山门石径上的落叶,不时口里呢喃着:“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池中有鱼钩不钓,笼中有乌常放生……”  香炉中大把大把的香燃得烟雾缭绕,慢慢升腾在寺院上空,又渐渐化散在充满水分的空气中。大殿里磬声悠扬,香客们虔诚礼拜,拜罢,便跪在蒲团上合十,念念有词。  亭边的茶炉上,铁壶里的水开了,滚着热气。老和尚冲了一杯茶给小和尚。
期刊
自记事起,便不断有愿产生,短愿长愿,物质的愿和精神的愿。平常里,想多吃顿肉。过年了,希望穿身新衣服。看见威武的军装,煞是羡慕,树立理想,要当解放军。感受老师的和蔼可亲、谆谆教导,立志将来要做人民教师。  如今,年近不惑,经历无数的得偿所愿,却发现,愿非所愿。吃肉为什么,挣钱花钱为什么,进城买房买车为什么?所以,只有找到叫做“信仰”的这个愿,其他的愿才有意义,才知取舍。然“信仰”这东西,要寻到,并笃
期刊
杨钊,太平绅士,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1991年荣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1993年中国纺织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2002年获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颁授“荣誉院士”,2004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银紫荆星章”,2005年被中国企业创新人物表彰大会组委会授予“第四届中国企业创新十大杰出人物”荣誉称号,2006年被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授予“2006全球华商百业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2006获中国国情研究会授予“
期刊
回想末学接触《行愿》杂志,应该是六、七年前吧,那时一位学佛的挚友推荐这是一本很棒的民间佛教杂志。本着对友人的信任与认同,也就加入了推广《行愿》的因缘。  其实很汗颜的是,在初期时,根本没有仔细地去看完过整本《行愿》杂志。想起那一年第一次在机场初见赵倩,看见外表纤纤弱质的一个小女子竟然荷担起整本杂志的采访、编辑、文字整理、印刷、寄送等一系列的运作,佩服之情从心中油然而升。所以也生起对这本杂志去好好了
期刊
每次演讲,我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这是很普遍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层的人。  当然,这里所谓的爱,除了爱情之外当然也包括亲情。  男女相恋时海誓山盟,爱到至深至切时甚至可以为对方牺牲生命。我们一般认为的爱情定义就是希望对方能快乐,奇怪的是:当其中一人另有新欢时,大多数的人都不会诚心献上祝福,而是不计一切代价想拆散对方挽回颓势
期刊
今夜有雨,静夜凝神独坐窗前,案头沏一壶清茶,捧一本《行愿》杂志细细品读,淡淡的墨香混合着清冽的茶香沁人心脾,就这样度过一个宁静的夜晚,心里满是幸福和欢喜。  回想起我与《行愿》的缘起,实在很奇妙。2014年9月某天,我在好友丽琳的茶室看到几本《行愿》杂志,封面朴素雅致,内容是国学和佛学方面的故事,全书没有一点广告,翻看后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就把杂志带回家去读,越读越感兴趣,连续几个月都去好友茶室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