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单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始,也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简单应用题的学习能使学生初步获得有关解答应用题的知识,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同时它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简单应用题教学。下面,我根据自己教学实践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审题必须认真仔细,以通过审题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通过审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了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常见数量关系的教学,多培养学生的“转译”能力,把文字向事理转化,事理向算理转化,算理向算式转化,教师要采取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帮助学生形成理清解题思路的话语系统,如:“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追问:“为什么这样做?”低年级数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1、读题和理解题意。这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不仅是读,还要让学生边读边想,弄清题意。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并引导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算法。这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有些学生在做应用题时乱猜算法,或者是把某个词语同某种运算方法建立固定的联系。如:看到“一共”就用加,看到“谁比谁少”就用减法。这往往是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的缘故。因此,在每教一种运算的意义和运用时,要有意识地把直观动作和语言联系起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例如:知道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加,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是减……并经常结合直观教具的演示进行复习。
3、列出算式和进行计算。
4、检验。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予以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验算,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四、适当变换练习方式
要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解答简单应用题,并为学习复杂应用题打好基础,就要加强练习。练习时,不只是简单地重复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还要有计划地变换练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一个条件藏起来。如:“小明有2本书,小红有3本书,小亮的书和小明同样多,他们共有几本书?”这样设计,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数量关系及结构。
2、去掉关键词。因为一、二年级学生解题时往往把解法同关键词建立联系,所以练习时就要想法去掉关键词。如:“比……多”中的“多”改为“高、长、重、贵、远”等,帮助学生分析较大数和较小数。
3、设计逆向思维的练习题。学生解题有一定难度,所以在练习中一定要适当安排,给予突破。如:基本题“小灵有5朵黄花,小兰比小灵多2朵,小兰有多少朵”变成“小灵有5朵黄花,比小兰少2朵,小兰有几朵”或“小灵比小兰少2朵黄花,小灵有5朵,小兰有多少朵”,帮助学生形成周密的思维过程。
4、适当变换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这样做是使学生能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联系和比较,便于掌握其解法。例如:减法应用题可以把问题放在已知条件的前面,如:“小红做了9面小旗,还要做几面就有17面?”
5、适当做一些填条件、补问题的练习。在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应用题的解法后进行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各种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6、联系生活实际,适当进行自编应用题的练习。通过自编应用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加深理解四则运算的运用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和想象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 只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 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加强练习,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审题必须认真仔细,以通过审题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通过审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了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常见数量关系的教学,多培养学生的“转译”能力,把文字向事理转化,事理向算理转化,算理向算式转化,教师要采取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帮助学生形成理清解题思路的话语系统,如:“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追问:“为什么这样做?”低年级数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1、读题和理解题意。这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不仅是读,还要让学生边读边想,弄清题意。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并引导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算法。这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有些学生在做应用题时乱猜算法,或者是把某个词语同某种运算方法建立固定的联系。如:看到“一共”就用加,看到“谁比谁少”就用减法。这往往是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的缘故。因此,在每教一种运算的意义和运用时,要有意识地把直观动作和语言联系起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例如:知道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加,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是减……并经常结合直观教具的演示进行复习。
3、列出算式和进行计算。
4、检验。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予以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验算,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四、适当变换练习方式
要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解答简单应用题,并为学习复杂应用题打好基础,就要加强练习。练习时,不只是简单地重复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还要有计划地变换练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一个条件藏起来。如:“小明有2本书,小红有3本书,小亮的书和小明同样多,他们共有几本书?”这样设计,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数量关系及结构。
2、去掉关键词。因为一、二年级学生解题时往往把解法同关键词建立联系,所以练习时就要想法去掉关键词。如:“比……多”中的“多”改为“高、长、重、贵、远”等,帮助学生分析较大数和较小数。
3、设计逆向思维的练习题。学生解题有一定难度,所以在练习中一定要适当安排,给予突破。如:基本题“小灵有5朵黄花,小兰比小灵多2朵,小兰有多少朵”变成“小灵有5朵黄花,比小兰少2朵,小兰有几朵”或“小灵比小兰少2朵黄花,小灵有5朵,小兰有多少朵”,帮助学生形成周密的思维过程。
4、适当变换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这样做是使学生能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联系和比较,便于掌握其解法。例如:减法应用题可以把问题放在已知条件的前面,如:“小红做了9面小旗,还要做几面就有17面?”
5、适当做一些填条件、补问题的练习。在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应用题的解法后进行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各种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6、联系生活实际,适当进行自编应用题的练习。通过自编应用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加深理解四则运算的运用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和想象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 只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 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加强练习,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