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质,沟通联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k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比的认识”的教学中,很多课堂上都有丰富的情境创设、多媒体素材的引入,往往给人以“盈满”之感。为了突出“比”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重要价值,给出了一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同时又能合理揭示“比”的本质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比;一种关系;两种类型;三者联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67-02
  “比”作为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数学概念,既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又是小学数学中“两量关系”内容的重要维度。对于“比的认识”,很多教师都是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多媒体素材的引入进行教学,往往给人以“盈满”之感,但似乎掩盖了“比”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重要价值。那么“比”和除法一样吗?有了除法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比”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有没有一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同时又能合理地揭示“比”的本质的教学设计呢?
  一、明确“一种关系”——从形式走向本质
  教学“比的认识”时,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比”概念形式化的解读:从两个数相除人手,建立比的形式,然后认识比。然而,这样做忽略了“比”的本质,仅仅关注了“比”的外壳。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形式上来描述“比”,还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比”?理解“比”就是要理解“比”的本質,那么“比”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除法的表示形式,还是一种关系?显然,“比”反映的是一种关系。在“比”的教学中,应该返璞归真,正本清源,从生活中的“比”人手,让学生观察两个数量变化时,“比”可以表示两者之间不变的关系,凸显“比”的本质。
  【教学片段1】
  师(出示图1):熊猫可爱吗?你知道照片长和宽的比是多少吗?
  生1:6:4。
  师(出示图2):老师要做宣传海报,需要将照片放大。现在照片长和宽的比是多少?
  生2:12:8。
  师:我觉得放在海报上还是有点小,怎么办?
  生3:继续放大。师(出示图3):现在照片长和宽的比是多少?
  生4:15:10。
  师:这三张照片大小不同,它们的形状怎么样?
  生5:相同。
  师:为什么照片的长和宽发生了变化,形状却是一样的呢?
  生6:长和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的形状就不变。
  师(出示图4):这张照片怎么样了?为什么变形了?
  生7:长和宽的关系变了。
  师:照片变不变形的奥秘就在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可以不断发生变化,但它们的倍数关系不变。
  从学生熟悉的照片人手,通过放大照片(图2和图3),让学生感悟到照片的大小虽然不同,但形状相同。为什么照片的长和宽发生了变化,形状却是一样的呢?就是因为长和宽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倍数关系没变。这样就将比的认识与学生原有的倍数关系联系到一起,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从形式走向本质。
  二、注重“两种类型”——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
  张奠宙教授曾经说过,“比”原本就是同类量的比较关系,也可以推广到不是同类量的情形,同类量的比是“源”,不同类量的比是“流”。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经历从同类量的比到不同类量的比的过程,拓展比的意义,丰富比的价值。
  【教学片段2】
  师:你能根据信息“赵凡3分钟走了330米”写出比吗?
  生.:我觉得这个不能写出比,因为单位不一样,是330米和3分钟,这样比出来不是倍数关系。
  师:你认为它们的单位不一样,所以没法写出比。那认为能写出比的同学是怎么想的呢?
  生2:330÷3可以求出一分钟行多少米。
  师:你写出了哪个比?
  生2:330:3。
  师:看来,330米和3分钟是有关系的,330在这里表示路程,3表示时间。路程比时间得到了什么?
  生3:速度。
  师:是的,得到了一个新的数量——速度。这样的比也是有意义的,只不过和之前有点不一样,前面是倍数关系,这里是两个数相比产生了一个新的数量。我们就可以说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
  由“两个同类量的比”跨越到“两个不同类量”的比,是“认识比”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解决“赵凡3分钟走了330米”是否可以用比表示的时候,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能清晰地意识到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在形式上也可以用除法来呈现并用比表示,但并不表示倍数关系,而是衍生了第三个量——速度。从两个同类量的比的认识,到两个不同类量的比的主动建构,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由单一走向了多维。
  三、沟通“三者联系”——加强比较。融会贯通
  “比”无处不在,要想更好地建立比的概念,学生必须结合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比较、沟通,在梳理中完善认识,在比较中沟通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本质上融会贯通。
  【教学片段3】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的比、照片的比、走路的比,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头长与身长的比是25:160;身长与头长的比是160:25;照片长和宽的比是6:4;向阳小学男女教师人数的比是1:5;购买苹果总价和数量的比是50:5;小明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330:3。
  生1:前4个表示的是倍数关系的比,后2个比产生了新的量。
  师:这些表示倍数关系的比有什么特点?
  生2:两个量是相同的。
  师:也就是同类量。那产生了新的量的比有什么特点?
  生3:不同类的量。
  师:同类量表示的是倍数关系,不同类的量相比产生了新的量。那这些比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4:比表示的是一种关系,是两数相除的关系。
  师:那比到底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两数相除的一种关系。
  师:比表示的是一种关系。以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生6:分数。
  生7:除法。
  师:那用分数和除法表示的关系都可以用比来表示吗?
  生8:除法可以,两个数相除就是两个数的比。
  师:看来当分数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可以用比来表示,当分数表示具体的量的时候不可以用比来表示。通过刚才的研究,你知道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思考: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师:世界杯球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那比赛中的比分跟我们学习的比一样吗?
  生10:不一样,比分表示的是得分的相差情况,不是倍数关系。
  师:是的,比分只是一种记录方式,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
  本节课通过比较、沟通除法、比、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在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时三者是相同的,比的本质在多维度的教学中逐步凸显。可见,教师应将“联系”的观点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应深挖教材,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
  (责编:金铃)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教材编写的烙饼问题存在的所答非所问、脱离实际且不科学、违背常识及不是最优方案等几方面问题,给出了六种既实用且更优化的烙饼方案,并论证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烙饼问题;优化;烙饼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01-04  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贯彻课改理念及其相关要求,“烙饼问题”作为“
[摘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着力点。以“线段图”为例,用好、用活画图策略,就能让学生在画图、说图等活动中学会思考、分析、比较,数学学习更富理性。  [关键词]画图;说图;数学;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11-0024-02  画图策略不仅能把隐晦的关系具体化、直观化,
[摘 要]数学知识是有序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有序的,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过程也是有序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循着学生思维的“序”,循着数学知识的“序”, 逐渐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知识;数学学习;循序渐进;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72-02  序,即次序、序列、条理
[摘 要]数学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开展比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提升认知思维递进的梯度,在正误比较中提升探索思维观照的广度,在解法比较中提升解题思维理解的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力。  [关键词]比较;思维;分数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73-02  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教学在苏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分享、思维碰撞、智慧成长的舞台。有效搭建交流、操作、辩论、探究等互动平台,可以让知识在对话中增值,激情在交流中点燃,思维在碰撞中灵巧,智慧在互动中生成,有效地提高了个体和群体的学习力。  [关键词]互动 共生 小学数学 思维 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06  课堂,是师生
[摘 要]“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是学生首次正式接触代数领域的内容,标志着学生的思维由算术空间正式进入代数空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在不疑处设疑”“在存疑处释疑”“在释疑后释放”,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与思考,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关键词]代数;字母;教学设计;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3
[摘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理好学与恩的关系变得为重要,尤其是计算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能生成创造性问题,成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能直观形象地理解算理,一劳永逸;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思想,能将新知转化成旧知,打通算法;引导梳理反思,让知识体系结构更全面,便于理解掌握。  [关键词]小数乘法;计算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
数学的结构性特点在客观上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追根溯源,既要关注每一个教学内容的“今生”(内涵意义),又要追溯其“前生”(已有基础),更要约定“来生”(后续发展);既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今生”(方法源),又要追溯其“前生”(知识源),更要约定“来生”(思想源)。这样能让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实现知识量的扩充和认识水平的提升。  一、追溯“前生”,为新知的理解提供
[摘 要]教育在不断改革,观念在不断更新,如何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更富有趣味性,以及如何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是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结合一堂分式方程的应用课,谈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分式方程;实用性;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要]“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主动探索少等弊端。教师要给学生真正的“学”让路,并将学生的“学”引向深入。在执行教学预案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索实践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要敢于打破预设,及时抓住有效生成,巧妙提问,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让学引恩;可能性;打破计划;巧用生成;指向清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