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好图 说清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n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着力点。以“线段图”为例,用好、用活画图策略,就能让学生在画图、说图等活动中学会思考、分析、比较,数学学习更富理性。
  [关键词]画图;说图;数学;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11-0024-02
  画图策略不仅能把隐晦的关系具体化、直观化,还能促进学生有序分析、有序思考能力的稳步发展,有效发展学生的述说能力与倾听、交流意识。为此,教师应用好这一“拐杖”,引导学生在多维的体验中更科学地感悟知识、建构知识,进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富活力、充满理性。
  下面将以线段图在六年级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享与归纳,从而助力他们的数学学习,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协同发展。
  【教学案例】
  例题2:岭南小学六年级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生1:应该把六年级45人看成“1”。男运动员占5/9,就是把这些运动员平均分成9份,男运动员占5份。
  生2:是的,男运动员占5/9,就是占“1”的5/9,也就是45人的5/9。
  师:分析得很有条理,能把这个分析过程画成线段图吗?
  生3:我是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六年级运动员45人;再把它平均分成9份,在其中的5份上标出男运动员是5/9,另外4份就表示女运动员。
  生4:我第一步画一条线段表示运动员总人数45人;第二步在线段的下面画出对应的5/9,表示出男运动员。两条线段相比较,少的那一部分就是女运动员的了。
  师:大伙看看哪种方法比较好。
  生5:生4的方法是可以表示男运动员的,但是女运动员的没有表示,不够清楚的。
  生6:我认为生3的方法好。45个运动员包括男运动员和女运动员这两部分,那么男运动员就是总人数中的一部分,女运动员也是其中的另一部分。这样用同一条线段来反映男运动员和女运动员比用两条线段简单,也更容易让人明白。
  生7:是的,一条线段,5/9是男运动员,那么女运动员就是1-5/9=4/9。
  【案例反思】
  分数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线段图这一“拐杖”,让学生在审题、画图、读图、说关系、说思路等活动中学会分析和思考,更学会交流与探索,进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1.创设好情境,搭建好平台
  教学所创设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实践情境等,是否贴近学生的学习现实、思维现实,是否能激起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否能激活他们的知识储备与数学学习经验等,都需要教师思考。教师不能率性而为,更不能过度设计、无度讲解或泛滥训练,而应把握好学情,充分审视好生活现实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精准预设,智慧理答,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完成。
  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就营造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复习过程中找到自信;再让学生在阅读与分析中唤醒既有的分数乘法基本知识,以及与乘除法相关的数学学习经验等;然后,教师就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分析例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有画图的冲动和产生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2.引導好探究,预设好调控
  预设与生成是有效教学的两柄利剑,不可偏废一方。教师既要重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引导,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与走向,做好生成引领工作,使得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始终为学生的学习体验服务,为促进他们知识感悟、经验积累、思维发展服务。
  在教学案例中,教师的一句话“分析得很有条理,能把这个分析过程画成线段图吗?”,就能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思考。学生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解读与画图。两种不同的线段图则是学生对于确定单位“1”是全班人数后,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量,还是用一条线段的两个部分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争议,这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
  教师的智慧追问能诱发学生展开应有的讨论,从而让学生在辨析中、在思维碰撞中更好地解读“男运动员占5/9”的含义,把握准女运动员、男运动员之间的联系,把握准男女运动员与总人数的内在联系,为研究后续的问题提供知识保障和思维支持。
  3.组织好辩论,建构好模型
  “学贵有疑”“智在争辩”都说明了理性的学习是在群体智慧中生成、发展,最后在思考中沉淀下来的。为此,教师就得做好学习思辨活动的预设与引领工作,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科学地解读相关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进而助推该知识概念的建立,以及对应认知体系的逐步建构。
  在教学案例中,面对画线段图的不同意见,教师没有做一个仲裁者,而是做一个引导者,仅用一句“大伙看看哪种方法比较好”就把学生的探究激情激发出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去解析新的线段图,对比两种线段图。
  学生的辨析中有肯定,也有争议,也揭示了第二种画法的不足。从中,学生感悟到题目中的男运动员和女运动员不是独立的两种量,而是总运动员人数中的一部分,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表面上的问题解决,而是隐藏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的学习体验积累。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分数乘除法问题,只让学生读读习题、想想解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予以精准地引导,指导学生读题审题、画一画解题示意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数学素养得到积淀。
  (责编童夏)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將体验作为重要的过程性目标,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道理。以“千克、克”的教学为例,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贯彻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即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千克;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定量”和“定性”。其中,侧重行为操作的“定量刻画”,通过问题驱动、知识迁移和对比展示,实现初探激趣、再探体验和深探建构,助推线性理解的发生;侧重思维操作的“定性把握”,通过分类定性和分层定性,实现二维理解和多维联系,助推结构理解的生发。最终,实现探索活动的温度可感、广度可拓和深度可测。  [关键词]深度理解;面积变化;探索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
[摘 要]模型思想是数学思想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尤其是在“数与代数”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思维过程是理解数理和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又特别是数量关系、数学公式和数学规律等内容,都蕴含着了丰富的数学模型思想。渗透模型思想和发展学生的模型思维是小学数学课堂改革不可忽视的教学使命。以一年级上册“减法”的教学片段为例,阐述“表象——抽象——内化——建模”四步式渗透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减法;模型思想;
[摘 要]从教材体系上梳理知识点,使前后知识之间形成一条有助于知识同化的知识链。从生活原点出发、从图形本位出发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将原有知识升华成新知识,逐渐感受到不同图形在不同情形下作图时的共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专题复习;高的画法;同化;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2
[摘 要]要想使“以生为本”与“以学定教”得以实现,教学设计前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都要了解儿童的认知起点,把握儿童的认知规律,考虑儿童的真正学习需求,基于儿童视角适时调控课堂教学。通过适时调控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更有深度,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让儿童的数学素养得到深度滋养,让儿童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儿童视角;课堂教学;调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如今,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了更多尝试的机会,因而生成的教学资源也更为丰富。于是,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对学生活动中的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地进行反馈和利用,以更好地达成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就成了必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结合“九加几”一课的教学,通过对学生活动中生成资源的反馈,谈前后两次教学设想和运用中的一些想法与感悟。  “九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学习这一内
[摘 要]以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为例,探究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实施任务驱动策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真正策略,建立解题模型,提升思维深度。  [关键词]鸡兔同笼;起点;任务;核心素养;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23-02  教师教学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学例题时學生都会,一到要学生自己
[摘 要]计算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审视计算教学,发现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期待通过“练”来促进学生巩固和强化算理,“精讲多练”成为计算课常见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浪费时间,又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计算教学中,设置“陷阱”,让学生先掉进“陷阱”,进行反思,厘清错因,再从“陷阱”中出来,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计算教学;“陷阱”
[摘要]“三疑三探一拓展”教学法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在“分数除法”单元中运用“三疑三探一拓展”教学法时,在“设疑自探”环节应充分考虑教材编排特点,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落实“四基”目标;在“解疑合探”环节应加强直观教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在“质疑再探”环节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拓展运用”环节应凸显数形结合思想
[摘 要]针对教材编写的烙饼问题存在的所答非所问、脱离实际且不科学、违背常识及不是最优方案等几方面问题,给出了六种既实用且更优化的烙饼方案,并论证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烙饼问题;优化;烙饼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01-04  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贯彻课改理念及其相关要求,“烙饼问题”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