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gr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在不断改革,观念在不断更新,如何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更富有趣味性,以及如何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是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结合一堂分式方程的应用课,谈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分式方程;实用性;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16-02
  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教学如何满足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教师孜孜以求的问题。
  我认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主渠道。下面就以分式方程的教学为例,谈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简析】
  1.选用材料符合时代背景,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教师必须要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首先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教学所用的材料不应再是八九十年代的内容,应不断更新,适应时代潮流。本节课所选用的例子都来源于实际生活,贴近当今社会、贴近当代生活。如例1 和例3都渗透了经济价值观,紧扣市场经济时代背景,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俗话说:“教育只有以德育为首,才能应运而生,才会有其价值。”例2是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实际问题数学化,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常用方法;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是学数学的真正用途。在例4中,区分问题中的有效条件和无效条件,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实际问题与纯粹数学问题的区别,学会从诸多条件中寻找有用条件,排除干扰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使学生能从中体会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最后设置的趣味题,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升华,对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因为买商品这个事情既要经济又要实用,学知识同样也要学之有用,只有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生才能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
  2.课堂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能够产生主动性,是出于学生自身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世界的欲望不是外界能够强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发挥学生潜在的才能,学生只有主动分析每个问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再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如解答例1时,学生发现要求在上海和苏州各买衬衫的件数,必须要设间接未知数,再利用算术方法求解所获利润。再如例2,解答的方法很多,学生能够结合直线型图示法分析问题,就说明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在提高。创造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应用一切已知信息,能采取独特的、新颖的且有价值的对策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保护,更要引导学生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解答例4时,有学生提出设原计划工效为x(间接未知数),这样列出的方程形式简单,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发现本题中的时间、31名机务人员、节约50万元这些信息没有利用价值,即为“无效条件”。再如趣味题,学生认为不需要列分式方程,可用算术方法直接求解,只是过程稍复杂一点,虽然列出的算式是个繁分式,但通过约分化简,也可求出。可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日形成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时则行的,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注重、激发与培养。
  3.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综合素质在提高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节课采用了讲演式、启发式、讨论式、作业式等多种形式教学。首先,课堂问题设计多样化,有教师设计,也有学生设计;其次,解决问题多样化,有学生单独思考,有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师生共同探索,整个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如在商业问题中,学生不理解专业术语“滞销”“获利”和“使商店的获利和卖出同数量的每册80元的纪念册获利一样”的真正含义,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拨,并结合实际生活举了一些事例,如商场里搞的“打折”“让利”“原价与现价”等促销活动,就能帮助学生排除思维中的障碍。再如趣味题中,有学生提出题目缺少条件,应有甲和乙赚的钱。对此,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用粗线勾画出甲和乙两人说的话,要求学生多读多思考两句话的含义及其关系。如果随意扼杀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就有可能扼杀了从中应运而生的“创新”火花。而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综合素质也随之提升了。
  这几年,各省市的中考应用题的题量普遍增加,题意的取材也十分广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应用题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已成为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题型。由此,教学必须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必须擺正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与优势,真正体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在不断改革,观念在不断更新,位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只有不断地深入研究教学,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更富有趣味性,才能探索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责编 童 夏)
其他文献
[摘 要]计算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审视计算教学,发现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期待通过“练”来促进学生巩固和强化算理,“精讲多练”成为计算课常见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浪费时间,又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计算教学中,设置“陷阱”,让学生先掉进“陷阱”,进行反思,厘清错因,再从“陷阱”中出来,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计算教学;“陷阱”
[摘要]“三疑三探一拓展”教学法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在“分数除法”单元中运用“三疑三探一拓展”教学法时,在“设疑自探”环节应充分考虑教材编排特点,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落实“四基”目标;在“解疑合探”环节应加强直观教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在“质疑再探”环节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拓展运用”环节应凸显数形结合思想
[摘 要]针对教材编写的烙饼问题存在的所答非所问、脱离实际且不科学、违背常识及不是最优方案等几方面问题,给出了六种既实用且更优化的烙饼方案,并论证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烙饼问题;优化;烙饼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01-04  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贯彻课改理念及其相关要求,“烙饼问题”作为“
[摘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着力点。以“线段图”为例,用好、用活画图策略,就能让学生在画图、说图等活动中学会思考、分析、比较,数学学习更富理性。  [关键词]画图;说图;数学;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11-0024-02  画图策略不仅能把隐晦的关系具体化、直观化,
[摘 要]数学知识是有序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有序的,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过程也是有序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循着学生思维的“序”,循着数学知识的“序”, 逐渐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知识;数学学习;循序渐进;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72-02  序,即次序、序列、条理
[摘 要]数学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开展比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提升认知思维递进的梯度,在正误比较中提升探索思维观照的广度,在解法比较中提升解题思维理解的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力。  [关键词]比较;思维;分数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73-02  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教学在苏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分享、思维碰撞、智慧成长的舞台。有效搭建交流、操作、辩论、探究等互动平台,可以让知识在对话中增值,激情在交流中点燃,思维在碰撞中灵巧,智慧在互动中生成,有效地提高了个体和群体的学习力。  [关键词]互动 共生 小学数学 思维 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06  课堂,是师生
[摘 要]“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是学生首次正式接触代数领域的内容,标志着学生的思维由算术空间正式进入代数空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在不疑处设疑”“在存疑处释疑”“在释疑后释放”,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与思考,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关键词]代数;字母;教学设计;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3
[摘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理好学与恩的关系变得为重要,尤其是计算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能生成创造性问题,成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能直观形象地理解算理,一劳永逸;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思想,能将新知转化成旧知,打通算法;引导梳理反思,让知识体系结构更全面,便于理解掌握。  [关键词]小数乘法;计算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
数学的结构性特点在客观上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追根溯源,既要关注每一个教学内容的“今生”(内涵意义),又要追溯其“前生”(已有基础),更要约定“来生”(后续发展);既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今生”(方法源),又要追溯其“前生”(知识源),更要约定“来生”(思想源)。这样能让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实现知识量的扩充和认识水平的提升。  一、追溯“前生”,为新知的理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