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烙饼问题”教材编写和教学的研究(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AODENV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教材编写的烙饼问题存在的所答非所问、脱离实际且不科学、违背常识及不是最优方案等几方面问题,给出了六种既实用且更优化的烙饼方案,并论证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烙饼问题;优化;烙饼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01-04
  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贯彻课改理念及其相关要求,“烙饼问题”作为“综合与实践”的内容编入了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教材(简称教材)将其编排在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的第二节。可以说,“烙饼问题”自编入教材起就成了广大教师钟爱的内容,如示范课、展示课或公开课,以及教研活动或写文章等,教师就常常选此内容。究其原因,教师认为烙饼的方法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不但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完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课程目标任务,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用纸片当作烙饼进行模拟操作,利于实施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之目的。
  自“烙饼问题”编入教材起,笔者就反复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标准》)(包括之前的实验稿)、教材及其配套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简称“教学用书”)不下十几遍,观看了上百个教学视频,阅览了上百份教学设计,读了上百篇教研文章。经过两年多的整理及反复修改,写出了该专题系列文章,主要针对一些争议问题或共性的问题,与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进行商榷。
  由教材关于“烙饼问题”的图(图1)可知,教材展示的是“用圆形平底锅烙3张圆形的饼,且每次最多能烙2张饼,正反两面都要烙3分钟。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通过给出探究的提示语和交替烙饼的最优方案,引导学生探讨烙4张饼、5张饼、6张饼……的方法,进而得出教学用书第191页上提出的规律: “如果要烙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省时间。”然而,单从教材内容的设计而言,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1.“烙饼问题”的编写所答非所问
  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而给出的烙饼方法回答的是烙完饼的时间,是明显的所答非所问,严格来说是错误的。关于这个问题,董桂云在文章《谈教学“烙饼问题”》中就指出:“生2说:‘为了能尽快吃上饼,烙好2张饼后,把这2张饼分成几小块,3个人先吃着,边吃边等第三张饼烙好,这样3个人能同时较快吃上饼。’”可见,这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都能发现的问题。
  2.“烙饼问题”设计脱离实际
  “烙饼问题”是作为“综合与实践”的内容编入教材的,那就要符合《标准》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标准》(第4至第5页)在“(三)课程内容”中提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学用书(第188页)的教学目标中也提出“体会运筹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凸显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可见,“烙饼问题”既然是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那么设计就应该符合实际。诚然,“烙饼问题”确实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而相关的条件、烙法等却脱离了实际。
  (1)问题的条件脱离实际
  在火焰大小一定的情况下,烙饼“每面3分钟”的条件就不切合实际。事实上,烙饼的正面3分钟能烙好,那烙好反面就不需要3分钟,烙饼不需要两面烙同样长的时间。因为一开始的锅和饼的温度基本都是一样的,而正面烙好时,锅和饼已经吸收了相当多的热量,具有了相当高的温度(一般200 °C左右),反面若再烙3分钟,供给同样多的热量,就会把饼烙煳。当然,数学毕竟不同于生活,作为问题的条件本身就是假设,虽然不太符合实际,还尚能说得过去。
  (2)烙饼过程中的依据脱离实际且不科学
  在火焰大小一定的情况下,从教材设计的烙饼之探究过程来说,设计提示语“为什么烙2张饼和烙1张饼都用6分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思考与探究。既然如此,就不是后面“每次总烙(
其他文献
[摘要]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任务、问题、拓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做学习单,促进学生在交流中破解难题,让学生在补充中丰富知识内涵,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小数;大小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076-02  《义务教育
[摘 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將体验作为重要的过程性目标,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道理。以“千克、克”的教学为例,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贯彻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即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千克;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定量”和“定性”。其中,侧重行为操作的“定量刻画”,通过问题驱动、知识迁移和对比展示,实现初探激趣、再探体验和深探建构,助推线性理解的发生;侧重思维操作的“定性把握”,通过分类定性和分层定性,实现二维理解和多维联系,助推结构理解的生发。最终,实现探索活动的温度可感、广度可拓和深度可测。  [关键词]深度理解;面积变化;探索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
[摘 要]模型思想是数学思想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尤其是在“数与代数”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思维过程是理解数理和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又特别是数量关系、数学公式和数学规律等内容,都蕴含着了丰富的数学模型思想。渗透模型思想和发展学生的模型思维是小学数学课堂改革不可忽视的教学使命。以一年级上册“减法”的教学片段为例,阐述“表象——抽象——内化——建模”四步式渗透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减法;模型思想;
[摘 要]从教材体系上梳理知识点,使前后知识之间形成一条有助于知识同化的知识链。从生活原点出发、从图形本位出发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将原有知识升华成新知识,逐渐感受到不同图形在不同情形下作图时的共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专题复习;高的画法;同化;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2
[摘 要]要想使“以生为本”与“以学定教”得以实现,教学设计前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都要了解儿童的认知起点,把握儿童的认知规律,考虑儿童的真正学习需求,基于儿童视角适时调控课堂教学。通过适时调控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更有深度,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让儿童的数学素养得到深度滋养,让儿童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儿童视角;课堂教学;调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如今,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了更多尝试的机会,因而生成的教学资源也更为丰富。于是,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对学生活动中的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地进行反馈和利用,以更好地达成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就成了必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结合“九加几”一课的教学,通过对学生活动中生成资源的反馈,谈前后两次教学设想和运用中的一些想法与感悟。  “九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学习这一内
[摘 要]以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为例,探究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实施任务驱动策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真正策略,建立解题模型,提升思维深度。  [关键词]鸡兔同笼;起点;任务;核心素养;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23-02  教师教学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学例题时學生都会,一到要学生自己
[摘 要]计算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审视计算教学,发现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期待通过“练”来促进学生巩固和强化算理,“精讲多练”成为计算课常见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浪费时间,又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计算教学中,设置“陷阱”,让学生先掉进“陷阱”,进行反思,厘清错因,再从“陷阱”中出来,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计算教学;“陷阱”
[摘要]“三疑三探一拓展”教学法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在“分数除法”单元中运用“三疑三探一拓展”教学法时,在“设疑自探”环节应充分考虑教材编排特点,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落实“四基”目标;在“解疑合探”环节应加强直观教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在“质疑再探”环节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拓展运用”环节应凸显数形结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