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的背后反思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ao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是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支持各地实施好三年行动计划,国家启动实施了8个学前教育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2010-2012年,国家已投入250多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农村幼儿园3100余所,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1.5万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2.1万所,并对17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快速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已达2435万人,占全国在园幼儿的66%,比2009年增加734万人,增长43%,越来越多的农村幼儿走进幼儿园,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乍一看,农村幼儿园在园人数增长43%,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但是三年内如此增长速度,也正说明了以前农村幼儿园这一工作的不到位。据统计,2008年中国幼儿园总数为133722所,其中农村幼儿园为64303所,所占比例为48.1%,班数(含学前班)为380323个,所占比例为46.1%。目前,中西部22个省(市、自治区)27284个乡镇中,约有一半乡镇没有中心幼儿园。另外,从入园率看,2007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5.6%,农村毛入园率为35.6%,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差距比2006年增加了2.96个百分点。这与中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左右的比例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仍有大量农村学前儿童没有条件接受学前教育。笔者认为除了农村幼儿园数量偏少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农村幼儿园长期发展滞后。
  一、人口构成不均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强有力地推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学前幼儿人数减少。据一项对中西部6省区的调查显示,0-14岁年龄段的儿童数量普遍减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持续降低,其中,河南由2001年的25.94%下降到2005年的21.14%;陕西由25%下降到19.76%;内蒙古由21.28%下降到17.1%;广西和云南由于少数民族比较集中和准生二胎,人口下降的幅度尽管要小一些,但也呈下降趋势,2005年比2001年分别下降了2.48%和1.95%。学前幼儿人数的减少客观上也影响了农村幼儿园的生源。
  此外,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动到大城市务工,成为“外出打工者”,这些青壮年一般或在打工地生育,或在务工城市稳定后便举家迁移,导致农村中学龄前孩子的数量也大幅减少。
  二、政策法规偏差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规定》中提到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剩余资源优先用来发展幼儿教育。
  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方式主要是“撤”、“并”的方式。同时加强乡(镇)政府对发展幼儿教育的主体责任。由乡(镇)政府来承担管理责任,加强统筹。通过对农村幼儿园的综合管理和布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例如,河北省就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推进农村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建立了以公办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新体制,抓住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契机带动了幼教事业的发展。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进行布局调整的时候也涌现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在进行布局调整、撤并幼儿园的时候直接取消了农村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但是,根据我国农村教育的实情,在小学附设学前班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家长和幼儿学前教育的需要,其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幼儿进行入学准备、缓解家庭教育压力,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另外,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简单化的倾向,不顾实际情况撤销幼儿园。造成了有些地方“孩子没学上”的后果。
  三、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学前教育经费总量不足且分配不均。众所周知,全球公认教育经费理想的状态是占国家GDP总值的4%,然而,中国自1992年以来一直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最高比例为3.48%。2008年幼儿经费占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的比重,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平均水平为3.8%,欧洲14国均超过10%。长期以来中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2%-1.3%,这十分有限的经费基本上都以“锦上添花”的方式投入给了城市的公办园和示范园,渴望“雪中送炭”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几乎无经费。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排在世界末尾。中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前,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对比世界平均水平的4.9%,发达国家的5.1%,欠发达国家的4.1%,这个目标很低。然而,就是这个很低的目标直到2012年才基本实现。2002年是3.32%,2003年下降为3.28%,2004年继续下降到2.79%,2005年2.82%,2006年2.27%,2007年2.86%。基础教育学生人均投入仅仅是世界水平的二十五分之一。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瑞典为2000美元以上,美、日、德、法等为1000-1500美元,中国仅为9.4美元。中国政府预算中的教育经费只占教育总经费的百分之五十三,余下的百分之四十七要靠学生交费和其他来源解决。而且在配置上又极不合理:重高校,轻基础,重城市,轻农村。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其中的23%。比如上海的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是590多元,而偏远地区,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甚至不足10元,两者相差60倍。
  四、师资队伍匮乏
  去年中央财政前所未有地投资学前教育领域,一批批幼儿园在新建和改扩建之中。但教师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尽管城市的幼儿园教师也面临紧缺,但农村幼儿园的教师显然更缺。   数量不足是最直观的体现。2010年,全国平均师幼比为1:26,城市地区为1:12,农村地区低至1:44;城市每班能保证有1.57名专任教师,而农村班均教师仅为0.6名。如按照每班配置1名教师的底线要求,以2010年农村幼儿班数41.98万个计算,需要补充14.4万名教师,数量缺口比例高达34.3%。
  调研显示,各省幼儿园教师缺口重点几乎都在农村。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河北省农村地区幼儿园师资缺口高达4万人;若按目前培养和补充速度不变计算,湖北省到2020年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缺口将超过10万人。城乡幼儿园教师队伍失衡地区差异显著,中部和西部省份尤其严峻。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中西部20个省中,城乡幼师比的差距平均为4l生/师,而中部的安徽省城乡幼师比差距为49生/师,西部的贵州省城乡幼师比差距高达169生/师。“进不来、留不住”这一农村教育的通病也出现在农村幼儿园,城乡师资的失衡陷入惯性困局。
  五、办园方向不明
  当前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观念落后造成的,当幼儿园和家长谈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谈游戏的重要性时,家长却认为这是幼儿园在自圆其说。在农村幼儿家长的心目中“学知识,学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幼儿园不教孩子识字、写字、做算术,整天让孩子“玩”,就不是好幼儿园。有许多家长抱怨幼儿园不教写字,他们甚至把孩子会写多少字作为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标准,有的家长还质问教师:“孩子上幼儿园的日子都不短了,为什么还不教写字?”也有的家长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某某幼儿园天天都教字、写字,还教拼音。更有甚者把教写字作为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的重要指标。
  父母对子女职业和社会地位抱有上升的期望,这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农村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家长期望通过教育让孩子跳出“农门”,以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因此,农村家长期望幼儿园教给孩子有利于考上大学的“有用知识”,据调查:78.9%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为了学习文化知识,而所谓的“文化知识”是指识字(62.7%),数数(52.8%),讲故事(49.2%),唱歌(36.6%)。农村幼儿教育的方向已变为为孩子升学做准备,“小学化”倾向极其严重。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结合我国农村幼教发展现实情况和国家政策调整状况对农村幼儿园进行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应对了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同时对于农村幼教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当然,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持续的努力。笔者认为,在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广泛吸引资源,灵活开展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当地的乡土传统文化资源,例如民间游戏、童谣戏曲、手工艺品等,立足实际,丰富幼教课程内容,促进农村幼教的可持续发展。
  据悉,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继续实施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重点解决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和人口分散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推动各地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建立农村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幼儿教师国培项目,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力争再通过几年的努力,让农村幼儿不仅“有园上”,而且要“方便上”、“上得起”。
  (责任编校:蓉莞)
其他文献
学校中的标语就是这样一种话语,它以科学、理性的面貌出现,对学生实施规训和管制。从形式上看,一条标语就是一个警示、一种劝告或暗示,是被默认为正确的真理,其目的就是教人服从它、认同它;从内容上看,学校中多种多样却又千篇一律的标语无非是在宣扬同样的主题,即对知识的尊重、对学习的重要性的强调、对纪律的遵守或对制度的服从。这本无可厚非,对于学校教育来讲这也是必要的,但当这些都被作为目的而不是原本的手段时,教
期刊
因为理想,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理想,简单的生长,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因为理想,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因为理想,在那个地方,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人来人往。  肖明华的办学理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终身成就,致力于创办成“绅士淑女的摇篮,素质教育的窗口”的学校——用理想的教育去践行教育的理想。  心怀理想,方能追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新教材构思新颖,内容丰富,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寓教于乐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增长知识,非常适合现在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但新课程改革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在认真总结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后认为,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师、学生和新教材融为一体,确保
期刊
“必须把幼儿教育,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真正纳入基础教育序列之中,把村级集体幼儿园建设纳入到中心村、重点村规划建设中去,像对待九年义务教育那样,给予幼儿教育应有的地位,从政策上给予足够的保障和支持,从而推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桂林市工人文化宫教育培训部部长向惠玲说。  在她看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福利
期刊
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急功近利现象如多米诺骨牌,由一个人倒向另一个人,由一个行业倒向另一个行业,最后会让整个社会的道德世界坍塌。这种功利化的现象是社会群体“物化”和“急功近利”的缩影,是当代集体的无意识。我们不能只对教育者求全责备,一味要求我们的教师“崇高”、“神圣”。  师德出现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受社会、学校等诸多环境的左右。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逾7成的公众,都将师德问题的原因归
期刊
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的管理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趋向。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的成果都是人。校长在管理过程中绩效的大小,取决于校长是否目中有人。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80后”教师比例逐年提升,在一些学校甚至已接近半数。当校长遇上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教师和同为独生子女的“90后”学生,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校长与教
期刊
2012,杜甫很忙:2013,鸟叔很忙。最近,中国的校长们也很忙。关于校长的各种新闻事件频出,这些校长在媒体和舆论中着实“火”了一把。种种奇葩校规、奇葩校长也逐渐“浮出”水面,暴露在大众的目光之下。不难看出,种种事件背后都暴露出了学校一种病态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方式。我们不禁发问:校长,你到底在忙什么?  ◆悬浮毕业照◆  “跟着大学的脚步走,随着时代潮流走。北街小学的校长很忙,连照个毕业照的时间都没
期刊
学校作为一种育人的社会机构,最根本的有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学生,上苍将一批一批的精灵——我们的学生——托付给我们,孩子们人生中最充满活力、最需要阳光雨露的生命时光,是一天一天的学校生活,他们快乐吗?他们健康吗?他们在茁壮成长吗?我们教师为此忐忑,为此思考,为此探索,为此投入心血。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处所,也是育人者自育的处所。教师发展是学
期刊
幼儿期的绘画发展一般经历了涂鸦期(1.5—3.5岁)、象征期(3.5—5岁)和图式期(5—7岁)三个阶段。小班幼儿正处于涂鸦期。由于能够独立行走,用手进行的探索变得更为自由。他们喜欢到处涂抹,在纸上、墙上等涂鸦。这是幼儿的感觉和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做出的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无目的的手臂动作练习。在《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课题组领导下,结合我园《全脑潜能开发》教材,我在绘画教学中
期刊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前进,社会对班主任越来越重视,班主任肩头的担子越来越沉重,班主任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而班主任面临的困惑也越来越繁杂。这就需要班主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借鉴,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那么,优秀班主任究竟有哪些类型呢?有学者总结出了优秀班主任六大特征。  “六大型”优秀班主任  (一)母亲型  这种班主任主要靠“爱心”来工作。他们总是把“爱”的旗帜举得高高的,把爱的气氛搞得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