娴雅空灵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ens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明代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戴进在绘画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全才。山水、神像、人物、走兽、花果、翎毛,无不精能,独步当时。不仅如此,他的绘画风格也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和他广泛吸取宋元诸家大师的表现技巧,并且善于融会贯通与发展创造有关。
  宣德年间,南宋院体画成了画院主流。戴进生长在杭州,可能有机会亲眼见到南宋的院画,并加以临摹。他的临摹功夫素来为人称道,据说“临仿旧人,而无款者,法眼观之,莫辨真伪”。现存的临马远《踏歌图》就是明证。
  从戴进的传世作品及文献资料来看,以结合人物活动的山水画数量最为丰富。其笔下山水人物风貌、意趣各异,以“大率模拟李唐、马远居多”。即主要是南宋画院李唐、马远、夏圭这一墨色苍润、奔放豪迈体派的流衍。
  如《风雨归舟图》,正是这种雄健画风的代表作。在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构图中,画家运用浅设色而又水墨苍劲淋漓的技法,以横刮阔笔扫出狂风大雨的壮观气势,远近的山峦在烟雨变幻中峭立隐现。又用寥寥数笔,简略地勾画出溪桥上顺风而归的农夫及水面中逆风前行的小舟,一顺一逆,形成了画面内在的张力,并把观者的视线巧妙地引向画面之外。林树亦在风雨激荡下,恣意摇曳。画家在这无声的画幅间既营造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山间急雨降临时的紧张气氛,又抒发了自己慷慨的激情。此图树石,用笔刚劲犀利,以大斧劈带水墨皴刷出山石,表现出山石瘦硬多棱角的特征。这种奇山怪石,古木惊湍,都自“马、夏”一体发展变化而来。整幅画面布局疏密得当,敷色爽利明朗,极具感染力。
  另一幅《雪景山水图》,风格也极相近。此图写雪山行旅之题材,图中央置巨形山峰,险峻森严,岩石硬厚,山峦上白雪皑皑,丛树凋零。近景数株高大松树苍然挺立。山溪涓涓,溪桥横架山谷脚下。两峰山坳中,城楼重叠,俨似雄关。顶风冒雪的行旅者,一队正行走在溪桥上,一队已达城楼前。此图用笔奔放,山石连勾带皴,树木勾划劲挺,人物景致描绘得富有生机。构图密中有疏,繁而不乱。画法融马、夏之笔而自具苍劲雄浑之风貌。
  《溪堂诗思图》描写的则是春天草木欣欣、山泉淙淙的美景。画面峻岭虬松,茅堂临溪,后倚飞瀑,中藏寺观,得深山幽居之意。全图笔墨苍润。如此大幅,布置精密,颇见生机。
  戴进也并非完全效法马、夏一路,就其作品的用笔、用墨方法以及布局格式来看,他师法的范围相当广。李开先在《中麓画品》中说:“文进其原出于马远、夏圭、李唐、董源、范宽、米元章、关仝、赵千里、刘松年、盛子昭、赵子昂、黄子久、高房山。”也就是说,从戴进的作品中,可以依稀见到上述各家的风格和技法(这还只是李开先的一家之见)。
  中国的山水画发展到了明代,在时人看来,唐宋元时的大师早已替他们完成了技巧上的实验,后人除了临摹,就无所可为了,人们都以临摹古迹,逼真酷似为荣,而画家的个性往往淹没其中。像戴进或吴门四家这样的占据画坛一方的画家,在掌握了各家之法后,还能创出自己的面貌,实属难能可贵。
  戴进的一幅《仿燕文贵山水图》轴,画格就自出新意。画面主峰远立,层峦起伏,远林掩映中楼观显现。破岸密树擢秀,茅屋数间点缀其中,溪桥间一翁倚杖而来。岗阜、峦岭都形态柔和,仅用简少而清淡的墨线勾出大体,绝少皴笔,几无墨骨,以润笔淡墨轻轻晕染,又不失浓淡墨色变化的微妙。山顶苔点密集,树用圆笔点出,前数株用墨较浓,形成画面的视觉中心。整幅画娴雅幽澹,清空温和,具有文人隐者的雅逸之气和空灵之感。无怪连一向自负,瞧不起职业画家的董其昌也题赞曰:“国朝画史以戴文进为大家,此学燕文贵,淡荡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为奇绝。”此画画名就是根据董题而来,其实并不是仿燕文贵山水,而是受董源、巨然和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启发,既无董、巨披麻皴,又无“二米”的横点和空勾云雾,乃是他自己尝试的一种画法。
  

其他文献
摇啊摇,摇到故乡的海河。伴随布莱恩成长的海河,离他是那么远,在记忆中又是那么近。他想起了白莲花,想起了卖白莲花老头的吆喝声,还有海河上传来的轮船汽笛声。  我正在房间里睡觉,忽然有低沉的钟声传了进来。醒未时,钟声已渐渐远去。有一阵儿,一切都寂静无声。接着,从外面的大街上传来一个老人发出的拉得长长的叫喊声。  “白莲花!……”老人的吆喝声时高时低。他在用全部的激情和力量歌唱,他的嗓音因此而粗哑,令我
期刊
卢浮宫门口无论冬夏都排着长队,这座古典风格皇宫是世界最知名的博物馆。卢浮宫三件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还有那尊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这三件世界级的宝贝每年为卢浮宫带来滚滚不尽的客源。  司机很熟练地将车停在离入口最近距离,我们只需走上几步就可以进入卢浮宫。门口井然有序的长队中夹着一块警惕小偷的提示牌,这类提示牌我还真没在其他地方见过。每次进卢浮宫时都觉得茫然,这里太大了,不知从哪
期刊
宾虹先生说:“世有朝市之画,有山林之画。”可见,有的画是画着玩玩的纯属文人雅士的兴致所至,漠视功利;有的画则是为了鬻后养家糊口的。“朝市之画”通俗易懂,看着像,看着靓,受众广大,行市利好,跟进了“快餐文化”的消费时尚。当下,国泰民安,“盛世藏宝”,画家得到了卖画的契机,收益岂止是“养家糊口”了。所谓“山林之画”早已失去了“生它养它的”土壤,已经被“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大潮,荡涤无痕。山林草堂
期刊
透视  山  海  火  太阳 用他的透视  浑化宇宙  是山  山是澎湃的波浪  是海 海是不熄灭的火把  是火 火是山海的呼吸和哭泣  是太阳  用唯一的凝视  揭露万事万物埋藏在山里 在海底  在火中的奥秘  完美  流动的时间  汇聚又散去  天  山  水  残景  舒放着精神  企求残山剩水之上的天外天  不完美中的完美  梦中  梦  拖曳着云  攀升漫游  智者啊  引领我  从荒
期刊
杭州是座很不一样的城市。它的特别,在于城内满溢着文化印迹,经数千年不断积累而就,今天,满溢的浓厚人文气息,如春天湖水般蕴育着杭城。  辉煌的良渚文化和吴越文化源起于这片土地,它们是杭城的灵魂。  千年以来,路过这座城市的人,无论再急着上路也都会停下匆忙的脚步,愉悦地感受艺术之魂的抚慰,变得聪慧起来。因为,老祖宗的文化印迹让他们自豪,让他们如沐春风,让整座杭城获得盎然生机。人们在这文化之城里抛弃世俗
期刊
叛逆的青春  坐在飞来峰脚的茶寮颇觉恹恹欲睡,才四点多,午饭已过,晚饭尚早,这时候是最少客人的了,所以特别清幽宁静,完全不像在中国大陆。  很想对大女孩说说飞来峰的传说,但见她吃饱了麦馒头和喝足了明前龙井,加上步行下山,眼睛已经累得半闭,那就不吵她了,让她错过了好故事。  飞来峰在灵隐寺旁,寺初建于4世纪,但其实建寺者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广东人,惯叫的“阿差”,亦即印度僧人慧理。他远道而来,甚喜此处
期刊
(1)  清明,往良渚遗址,寻觅我心目中的越魂。  这时节,这举动,有点像去祭奠祖先灵魂的意思了。尽管,吴越文化和良渚文化相隔了几千年。尽管,它们之间的文化断裂,对现代考古来说有着难解之谜。然而,我还是称呼它为“越魂”。  今天回深,当我提笔欲寻良渚文化与今天文化发展之间的渊源时,这字里行间竟又总离不开已逝父亲的身影。  也许,这也是清明捣的“鬼”吧。  图腾,是一个民族向神灵寄托灵魂的艺术形式。
期刊
造像艺术.浪漫故事.人文美景——这就是烟霞洞。  这里,除了峰岩叠翠,绿荫蔽日之自然景观,重要的是洞中禅坐之吴越时期及宋代的佛像。这些珍贵的造像艺术,弥补和传承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空白。更为浪漫的是,这里曾有胡适一段“犹如神仙生活”般风花雪月的故事。我喜欢他当时就在这里写的那首诗“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  (1)  一个在杭州居住了30多年的人,竟未到过烟霞
期刊
(1)  历史,如花朵般只管开放却永远无语。  飞来峰石窟雕像群,积孕了五代之后历代王朝的精湛艺术,将杭州这座古城的神秘,默默地掩隐在山水之间。  一迈入灵隐飞来峰前的小道,迎面,便见它的笑脸——布袋弥勒石佛。从小便认识它,年复一年,我们相遇又相约,它一直、一直是这般快乐,静静地迎着我,静静地看着我一点点长大。我与他之间那种亲近和熟悉感,难以言语……童年那些快乐的回忆,仿佛都从弥勒佛和蔼的笑容里纷
期刊
杭州西湖的周围,第一多若是蚊子的话,那第二多当然可以说是寺院里的和尚尼姑等世外之人了。若五台、普陀各佛地灵场,本来为出家人所独占的共和国,情形自然又当别论;可是你若上湖滨去散一回步,注意着试数它一数,大约平均隔五分钟总可以见到一位缁衣秃顶的佛门子弟,漫然阔步在许多摩登士女的中间;这,说是湖山的点缀,当然也可以。  杭州的和尚尼姑,虽则多到了如此,但道士可并不见得比别处更加令人触目,换句话说,就是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