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空山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ri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像艺术.浪漫故事.人文美景——这就是烟霞洞。
  这里,除了峰岩叠翠,绿荫蔽日之自然景观,重要的是洞中禅坐之吴越时期及宋代的佛像。这些珍贵的造像艺术,弥补和传承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空白。更为浪漫的是,这里曾有胡适一段“犹如神仙生活”般风花雪月的故事。我喜欢他当时就在这里写的那首诗“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
  (1)
  一个在杭州居住了30多年的人,竟未到过烟霞洞?
  真有些汗颜,实在也是说不过去的,人很奇怪,往往忽视身边已得之物。杭城的许多文化遗迹,我反倒是离开杭州后才珍重起来。为了弥补这些憾事,春分前夕,与姐姐一起,按事先计划好的目标——专程前往烟霞洞,寻觅佛教造像艺术的遗迹。
  自立春响雷以来,杭州濛濛细雨下了一个多月。老天爷作美,今天是第一天放晴。我们开车往满觉陇的山路驶去,这沿着茶山的盘山路,是一直到烟霞洞旁边的,那里有一个小停车场。再继续往前有好几条小路,车已是不能开的了。蛮以为烟霞洞还在更上面,我们自信地穿着高跟鞋,踩着石阶小道,沿着茶山,辛苦地转了一大圈,结果是自作聪明,无功而返,再又回到停车场,这里实际离烟霞洞仅百步之遥。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洞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到时,只见洞前香火袅绕。烟霞洞的周围,岩石峥嵘,千峰叠翠,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环境十分清幽。
  烟霞洞是西湖周边最古老的洞府之一,位于南高峰西侧的翁家山南部山腰。洞壑幽深,形状怪异。传说五代后晋开运元年,有个名叫弥洪的和尚结庵洞口,遇神人指点,发现洞内石壁上有石刻罗汉6尊。他去世后,托梦给吴越国王,国王应梦又补刻了10尊,成为16罗汉。
  现烟霞洞内的左右壁面上确实有16罗汉造像,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有的盘膝禅坐,有的沉思冥想,有的横眉怒目,有的手抚老虎,有的作降龙状。雕刻家运用熟练的技巧,简洁明快的线条,把佛经所说的罗汉,从动态,性格和思想等方面,都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据考证,这16罗汉为五代后晋雕造,是当时的典型作品。罗汉附近原有题记:“吴延爽舍三十千造此罗汉”(吴延爽系吴越国王钱弘妃子吴汉月的弟弟) 。
  


  


  


  洞口还有左右对称的观音和大势至立像两尊,姿势静雅,形态自然,比例匀称优美。尤其是西壁的大势至菩萨,容相端庄、慈祥、和悦,充分体现出佛经所赋予菩萨的精神特色和典型性格,风格写实。
  观音造像下的说明,告诉我们这是北宋初年的作品。这两尊宋代观音石像,神态可拘,裙袂飞扬,已经伫立洞口上千年。在西湖博物馆也有刻模后的这两尊造像陈列着,十分引人注目。在西湖边,有关佛教的造像有很多,专家为什么却独选了烟霞洞口的这两尊?当然是因为她们除了体态优雅,面容完整未损外,更是浓缩了宋代石刻造像艺术的精华。
  烟霞洞有溶洞的一些特质。如今的洞里已经没有了清泉的滋润,壁上石材开始干裂,这似乎也是如今许多溶洞的共性。现代,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是否开始忙得没有了时间去善理洞的本身,或关注造像艺术对民族承上启下传承的重要性了。
  洞不深,走几步,我们还想往里探询个究竟的时候,洞径嘎然而止,有些遗憾。原路返回时,那两壁的不少石像或缺、或无,已经损坏相当厉害了。
  我无缘由地惆怅起来……
  倘若一天,洞也如同壁上的刻字、雕像般消匿了,成了真正的空山,那是真可惜的了。
  (2)
  烟霞洞边的清修寺,胡适在1923年6月从上海来到杭州,曾密会尚在杭女师读书的“表妹”曹佩声。他来到这里租到了大殿东边的两间小斋房,在这里胡适与曹佩声开始了他们一个暑假的同居生活。
  当年,徐志摩来杭州游玩,发现了胡适的“秘密”,曾经调侃那一段时间的胡适是“返老还童”了,并鼓励他要“革命”,但胡适遭到的却是江冬秀的“菜刀舞”。徐志摩为之写诗空叹:“隐处西楼已半春,绸缪未许有情人。非关木石无恩意,为恐东厢泼醋瓶。”胡适也自我安慰:“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但是,胡适在烟霞洞与曹佩声一起生活的时光让胡适铭刻一生。
  胡适曾在日记中写到:“我这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
  当年山中的桂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三十几个轮回了。胡适也没有再回到美丽而伤心、埋藏着他一生秘密的烟霞洞去看看。在那3个月的“神仙生活”中,胡适写了不少的诗,其中很多是为心中的“娟”所写的,比如关于“梅花”的诗,这个“娟”小时候以“梅花”自比。这些诗后来结集为《山月集》,一直没有公开出版。
  今天,在这座寂静的空山,我们还能找到默默地陪伴着烟霞洞,陪伴着当年胡适住过的那个老屋。不过,我们再也看不到胡适亲笔写的白话诗,当然也找不到胡适、曹表妹留下的任何爱情痕迹,听不到他们当年在这里的欢声笑语。廊柱上,我只看到这样一副对联:
  “四大空中独留云住,一峰缺处还看潮来。” 读来亦是耐人寻味。
  胡适和曹佩声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49年2月的上海,胡适即将离开大陆,当时曹在复旦。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她被调到沈阳农学院,1958年退休,1973年在安徽乡下去世。一生没有出嫁,在凄凉中离开人世,临终前她留下遗言,一定要把她安葬在胡适家乡安徽绩溪上庄村杨林桥边的小路旁,因为那是胡适回家的必经之路。到死她都不知胡适早已在十多年前去世。巧合的是,他们相距11岁,两人都在这个世界上活了71年。
  胡适的这段情缘,也许已经随之而去,也许永远留在了烟霞洞的静夜里、月光下、空山中……
  


  


  


  


  (3)
  除了胡适,烟霞洞附近留有太多名人足迹。
  民主义士任鸿年悲愤投井的壮举;无政府主义者师复、数学家胡明复、乐清人化学家朱昊飞的墓地;郭沫若与美女徐亦定那段无果而终的爱情故事;上海滩“文妖”张竞生只因“文人相轻”而无辜被捕之遭遇;名厨金复三居士的素疏席以及蒋介石与周恩来之间名扬中外的“国共西湖会谈”……这里的每个故事都让后人津津乐道、回味不已。
  沿洞东侧崎岖的小路上南高峰,山路两旁的奇岩怪石上遍布前人题刻,虽大多漫不可识,但细细读来,仿佛也有故事。向上攀登不一会,竟于山腰处“巧遇”明复墓,墓碑上有字:“中华民国十八年七月廿一日,中国科学家胡明复葬于此,蔡元培敬(题)”。墓茔甚简朴,四周环境也杂乱。
  然而,站在此处东望,钱江美景尽收眼底……
  从烟霞洞前折回,又见洞前那块竖立的“烟霞此地多”石碑 ,不禁让我默念起胡适那段动人美妙的诗句:“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依稀觉得烟霞洞的那些美好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虽然自作聪明地转了一圈南高峰山脉,累得气喘吁吁,但却收获良多。久雨过后,眼前漫山遍野的茶树,青嫩而翠绿,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回程,天色已暗,静夜如至,烟霞洞前无见月圆,翠微山上依旧清风,盼月归来,空山依旧。
  但不知,那洞内千年造像艺术的传承,是否也能依旧?
其他文献
刘春冰的组画《暧昧》是一组以现代都市人物为主的油画作品,倾诉了都市的情言。  这些油彩所绘制的作品,虽然丰富多姿,但其主调基本是粉红,充满了浓郁的性感和肉感。这些色彩的运用具有浓郁的法国印象派的风格,让人联想起那些光与影的奇特的游戏。其线条则沿袭了中国传统水墨的技法,某些局部甚至可以看到书法艺术中独有的生命力的律动。由此色彩和线条所构成的图像十分鲜明艳丽。特别是一些组合的图像使其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
期刊
100年前的中国,国势衰退,列强欺侮。五千年辉煌的中华文明处在停滞、封闭、落后的低谷中。民族的启蒙,思想的解放,旧传统的突破,这是时代的呼唤;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现代文化,这是历史的大趋势。  100年来,一代代艺术赤子们呕心沥血苦苦求索,以艺术生命的奉献,汇入了民族解放、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古老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于是,一种新的文化因子,曲折而又倔犟地生长起来,油画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走进
期刊
我有时想遁入深谷。我无法忍受周围明明白白的欺诈,带着功利目的的笑,虚情假意,以及媒体那种一个劲儿强加于人的神气。但我不知这世外的深谷在哪里,我便画一个。  我让重重叠叠的树把我围起来,最浓烈的气味自然是树木散发的清香——树木永远没有世俗的气息。我让大瀑布由天而降,洗刷我心——瀑布的水全是大自然的甘露。我让又凉又湿的烟岚柔和地飘满我的深谷——山间的烟雾不同于世间的迷雾,不会遮掩我足前的陷阱。如果我嫌
期刊
摇啊摇,摇到故乡的海河。伴随布莱恩成长的海河,离他是那么远,在记忆中又是那么近。他想起了白莲花,想起了卖白莲花老头的吆喝声,还有海河上传来的轮船汽笛声。  我正在房间里睡觉,忽然有低沉的钟声传了进来。醒未时,钟声已渐渐远去。有一阵儿,一切都寂静无声。接着,从外面的大街上传来一个老人发出的拉得长长的叫喊声。  “白莲花!……”老人的吆喝声时高时低。他在用全部的激情和力量歌唱,他的嗓音因此而粗哑,令我
期刊
卢浮宫门口无论冬夏都排着长队,这座古典风格皇宫是世界最知名的博物馆。卢浮宫三件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还有那尊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这三件世界级的宝贝每年为卢浮宫带来滚滚不尽的客源。  司机很熟练地将车停在离入口最近距离,我们只需走上几步就可以进入卢浮宫。门口井然有序的长队中夹着一块警惕小偷的提示牌,这类提示牌我还真没在其他地方见过。每次进卢浮宫时都觉得茫然,这里太大了,不知从哪
期刊
宾虹先生说:“世有朝市之画,有山林之画。”可见,有的画是画着玩玩的纯属文人雅士的兴致所至,漠视功利;有的画则是为了鬻后养家糊口的。“朝市之画”通俗易懂,看着像,看着靓,受众广大,行市利好,跟进了“快餐文化”的消费时尚。当下,国泰民安,“盛世藏宝”,画家得到了卖画的契机,收益岂止是“养家糊口”了。所谓“山林之画”早已失去了“生它养它的”土壤,已经被“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大潮,荡涤无痕。山林草堂
期刊
透视  山  海  火  太阳 用他的透视  浑化宇宙  是山  山是澎湃的波浪  是海 海是不熄灭的火把  是火 火是山海的呼吸和哭泣  是太阳  用唯一的凝视  揭露万事万物埋藏在山里 在海底  在火中的奥秘  完美  流动的时间  汇聚又散去  天  山  水  残景  舒放着精神  企求残山剩水之上的天外天  不完美中的完美  梦中  梦  拖曳着云  攀升漫游  智者啊  引领我  从荒
期刊
杭州是座很不一样的城市。它的特别,在于城内满溢着文化印迹,经数千年不断积累而就,今天,满溢的浓厚人文气息,如春天湖水般蕴育着杭城。  辉煌的良渚文化和吴越文化源起于这片土地,它们是杭城的灵魂。  千年以来,路过这座城市的人,无论再急着上路也都会停下匆忙的脚步,愉悦地感受艺术之魂的抚慰,变得聪慧起来。因为,老祖宗的文化印迹让他们自豪,让他们如沐春风,让整座杭城获得盎然生机。人们在这文化之城里抛弃世俗
期刊
叛逆的青春  坐在飞来峰脚的茶寮颇觉恹恹欲睡,才四点多,午饭已过,晚饭尚早,这时候是最少客人的了,所以特别清幽宁静,完全不像在中国大陆。  很想对大女孩说说飞来峰的传说,但见她吃饱了麦馒头和喝足了明前龙井,加上步行下山,眼睛已经累得半闭,那就不吵她了,让她错过了好故事。  飞来峰在灵隐寺旁,寺初建于4世纪,但其实建寺者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广东人,惯叫的“阿差”,亦即印度僧人慧理。他远道而来,甚喜此处
期刊
(1)  清明,往良渚遗址,寻觅我心目中的越魂。  这时节,这举动,有点像去祭奠祖先灵魂的意思了。尽管,吴越文化和良渚文化相隔了几千年。尽管,它们之间的文化断裂,对现代考古来说有着难解之谜。然而,我还是称呼它为“越魂”。  今天回深,当我提笔欲寻良渚文化与今天文化发展之间的渊源时,这字里行间竟又总离不开已逝父亲的身影。  也许,这也是清明捣的“鬼”吧。  图腾,是一个民族向神灵寄托灵魂的艺术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