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早已深入人心。原来的“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概念名称的变化,而且渗透到“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各个数学领域中。为避免学生对“解决问题”存在畏难情绪,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只是简单地归结为“审题不清”,作者认为应当在审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尝试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培养学生检验反思的习惯,显得尤为必要。从而真正使教师“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解决问题 能力培养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已有十多个年头了,数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早已深入人心。原来的“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概念名称的变化,它还渗透到“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各个数学领域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从学生层面上说,因需要牢固的知识,“横向的数学化”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少学生对“解决问题”存在畏难情绪;从教师层面上来说,许多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只是简单地归结为“审题不清”,缺少科学深刻的分析意识,应对策略更是缺乏。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真正点燃学生“解决问题”的火花,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这一内容谈谈认识。
  一、在提高审题意识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分析问题不正确,那么正确解决问题就成了空话。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审题,通过认真审题,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如摘录、画图、列表、简化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已知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好准备,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六年级上册数学与体育中的“比赛场次”就呈现了两种找规律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在尝试列表、画图中找规律。学生在自己整理相关信息的过程中,意识到利用其分析数量关系,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只要学生有了这种自觉的审题意识,分析问题就不是一件难事。
  二、在尝试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类数学内容的要求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类数学不仅是方法的传授,更是解题思想的渗透。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习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可见,对于“解决问题”教学,最重要的是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激发方法意识,并加以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与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学生对“解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比较清楚,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培养了解题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分析、推理能力。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自然被激活了。
  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大致可分为:概念性知识、规律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三大类,其中各种运算定律和求面积、周长的公式就属于规律性知识,在这些规律性知识的结论中,往往涉及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符号把这种关系表达出来,并分析自己所构建的数学模型是否合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验证,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一课时,我就给学生出示几组算式,先要求学生口算,然后把其中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紧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并验证下列等式:(8×25)×4=8×(25×4);(17×125)×8=17×(125×8),分析其中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模仿举例,并设法用字母把这一关系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即(a×b)×c=a×(b×c)。最后引导学生用任意数去检验,使学生懂得这一结论不只局限于几道具体题目,其中a、b、c可以代表任意数,从而使这一数学模型得以推广运用。这种学生自己探究、分析、总结的过程,就是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也是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在练习中,培养学生检验反思的习惯
  数学教材中往往依托例题学习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例题不一定能代表这种方法的全部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检验它们的可行性,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检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必要步骤,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策略意识,发展思维能力。针对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概括,并通过比较与总结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问题”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逐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能力。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提炼、整合,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总之,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能力,值得每位教师深思。
其他文献
摘 要: 有学生参与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情感因素;课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搭建参与合作的平台;发挥评价作用,使数学课堂生动有趣,成为学生的乐园。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参与意识 合作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课堂,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强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学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数学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并阐述了数学创造、师生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化难为易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分层教学 生活实际 自学能力  一、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有它的特点,我们一直提倡学有价值的数学,其实就是让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学习了数学知识,学有所用、想学、爱学,循环往复。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根据观察,我发现学生对我所教的数学
摘 要: 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经历的过程。学生只有真正经历实践过程,才能对知识留存深刻印象,深入理解内涵要义。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为课堂主人,学生深度参与,师生深入互动的教学模式。本文就如何提升学习经历过程的实效,从四个不同的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活动 问题探究 探究技能  教学实践证明,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来得更深刻、更有效。知识素养的提升、能力品质的形成,都包含和渗透了实践
一rn人人都有一颗世俗的心,江达明也不例外.rn那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江达明遇到了庄兰.rn那时候,江达明已经是单身了,他从围城中刚解放,妻子跟一个有钱的
期刊
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思维。计算教学的重点是:数的运算。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条主线。计算教学时我们往往关注:如何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计算获得相关的计算技能,却忽视了超越具体的计算,从更一般的角度分析思考,认识不同运算之间的关系,并原有的知识之上进行抽象概括。计算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动脑思考,而不是动手计算,要把握好动手计算与动脑思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学生动手计算之前,先引导学生进行思
摘 要:伴随着我国医疗行业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我国医药企业正处于严峻的竞争环境之中。要想突破发展困境,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从内部管理改革入手,积极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工具。通过量化企业的经营目标、规范企业的业务操作以及科学调配内部资源等方式,推动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变革发展。  关键词:医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难点;对策  一、医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内容分析  以医药企业为例,处于不同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全新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课程,积极引入自主探究教学思路,有助于克服当前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证。  关键词: 自主探究法 小学数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当代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课堂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有了相应的要求。因此当代课堂改革的目的,就是在保障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结合教材知识与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方法  不同于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行为,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自主独立
摘 要: 原型范畴理论对If条件句有着较强的解释力。本文将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If条件句范畴中成员的关系做比较全面的解释,并较系统地论述该范畴的认知特征,突破传统的语法框架,把If条件句的研究从功能语法框架延伸到认知领域。  关键词: If条件句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 非原型  原型理论对范畴的划分和性质的界定提供了全新的视觉和方法: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的表征决定的,而是由原型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家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学科要在初步认识图形位置和物体大小、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必须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明确培养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知识向技能转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素养。  一、关注理念,明确数学素养的重要性  翻阅各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的数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