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击节叹,同饮一杯无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taco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必修一课本第四单元题为“像山那样思考”,导语提示说:“文字不是绘画,如何构图敷彩?文字不是音乐,如何摹声拟音?但是,文字恰恰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而郁达夫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中就用他的那支笔构图敷彩,摹声拟音,文笔细腻得宛如江南的细雨,将“江南的冬景”似有若无地播洒在读者的心间。
  “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黑女擦上脂粉本来是为了不让人看出本来的肤色,这里却依然能看出黑黑的底色来,说明这个笨拙的姑娘擦的一层脂粉是浮泛在皮肤上的。由对喻体的解读落实到本体上来,不难发现,这浮泛的脂粉就是江南洁白的晨霜,而这薄薄的一层霜是遮盖不了大地的本色的,这也就与后文中的“太阳一上屋檐”“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一脉相承,暗示了江南冬天温润和暖的特质,一个巧妙的比喻透露出作者内心对江南故土的无限怜爱。
  在颜色最为艳丽的冬景图中,芦花的白、乌桕的红与白、野草的赭和绿再加上万物的背景——“碧落青天”,江南冬天的生气就盎然于这些斑斓的色彩之中了。正如郁达夫所说“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这种生气是含蓄的,郁达夫却能饱觉着,不仅因为他是地道的江南人,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是那么熟悉,还因为他走过了北国,走过了闽粤——“过尽千帆皆不是”,再回故乡,一切都显得亲切而可爱。
  郁达夫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就这篇课文而言,作家细致地描画着江南冬天的美景,同时也在抒写着内心对江南风物的深爱,这便是这篇散文的心。情不知何时深种,却一往而深,他挥洒着饱蘸了浓墨与深情的笔,波磔点画间,创设情景,营造意境,美文美景,回味悠长。
  寻得了“散文的心”,接下来就要选择最适当的排列和方法尽情表现了。本文最为清丽的图景莫过于那幅微雨寒村图:
  河流边,三五人家
  门对长桥
  窗临远阜
  树枝槎桠
  白雨,细如粉
  天色,墨似无
  剥离了散文的表达,这些文字俨然组合成了一首隽永的小诗。人家三五户,疏落却并不冷清;长桥又远阜,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在空蒙的细雨中,青山隐隐,草木深深,流水迢迢。那“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细密飘洒,若不是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之下,谁又能赏得细雨在冬日的轻扬白亮呢?可见这家人、这桥、这山、这雨都不是随意写来,而是恰如其分地组合在了一起:灰的天色、白亮的雨,与粉墙黛瓦的三五人家相呼应,颇为默契地点染着这幅画卷中江南特有的秀丽颜色,更有卧波长桥与一带远山勾勒出清秀之外的悠远意蕴。在这一片静谧之中,忽而多了一只小船、几个酒客——郁达夫并没有顺着淡远的画风指引,轻易地点上个独钓老者,而是让这几个酒客给带着些阴冷的画面中添几分热闹,色调也随之生出些暖意。“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灯光的月晕”,想象着暖黄的灯光下,酒客们温酒畅谈,无须挂怀那羁绊了许多人的滚滚红尘,也不必在乎那颠倒了无数是非的人情得失,心到,情味到,便足以下酒。
  作家的笔触始终贴合着自然的韵律——“四季的来复,阴阳的配合,昼夜的循环,甚至于走路时两脚的一进一出,无一不合于自然的韵律的;散文于音韵之外,暗暗把这意味透露于文字之间。”通览写景的部分,《江南的冬景》中的文字对他的这一主张做了恰切的诠释,顶着雪白桕子的乌桕树、赭色中“带点绿意”的草色,“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本是江南冬天寻常的风物,被作家的慧眼识得,在笔端摇曳出姿彩,真挚自然,本色当行。
  全文的语言呈现出平白清新的特点。温儒敏认为,郁达夫“写散文大都在畅述自己的生活遭遇,直接抒发感伤情怀,常常像跟亲友诉苦或聊天那样,不拘形式的倾诉使你感动。读他的散文,就如同走进了他的生活”。他在写景的间隙里,往往抒情或者评价几句,不固守所谓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诗文传统,甚至大胆地在文末称“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率直通俗,却与前文平实的写景语句风格相呼应。“这样真率自然的写法,不但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新文学中也很独特,那酣畅的神韵得益于古典文学修养。”郁达夫曾为重印的袁中郎全集作序,序文中称赞晚明公安三袁“独能于万历诗文疲颓之余,自树一帜”,“以振衰起绝而论,他们的功业,也尽可与韩文公比比了”。可见其对主张独抒性灵、“信腕信口,皆成律度”一派的推重。而郁达夫的散文又何尝不是信腕信口、独抒性灵的呢?
  独在江南,立冬之夜,灯下展卷阅读,并无丝毫凄凉之感。咂摸文句,每每击节而叹,只是寻不得一二酒中知己,便把这段心语酿作一杯薄酒,与惠而好者同饮。
  
  作者简介:浙江省湖州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乱花渐欲迷人眼  误区一:“蜻蜓点水”式拓展,游离学生学情  【案例1】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在临下课前进行了这样的拓展:课后继续搜集关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资料。  【分析】这样的拓展,似乎只是为了有“拓展”这一教学环节而设立,可以想象:有几个学生能真正在课后继续去搜集相关资料呢?课堂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拓展屡见不鲜。其实这样的拓展,无异于“蜻蜓点水”,没有任何实效。  误区二:“天马行空
期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有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文本具有无限的敞开性。而事实上,每个文本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和约束,“语言一旦形成,它就被规定了”。更要紧的是,不是每个文本都一望便知,即使再望三望乃至百望也未可尽知的也不在少数。文本有其隐喻性,创作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写作的内在秘密,各种复杂的因素往往会遮蔽文本的深层含意和真正意图。教师的作用,当在于通过种种还原行为,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堂奥。现以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应该从学生作文中发现教学的“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这样教学才有实效。  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插叙的。主要是借助阅读教学进行方法指导,利用学生文章进行思维重组。  这次作文指导源于作文训练——《 ,我想对你说》。批改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主体事件不清楚,或主体事件与插叙事件详略不当,或衔接不自然等问题。鉴于学情,我选用《爸爸的花儿落了》以及
期刊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陶罐和铁罐》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爱的馈赠》:《望星星》《两只小青蛙》《狮子和老鼠》  课外相关内容:《风》《狐狸和花公鸡》《犟脾气的小鸭子》  古诗词:《小儿垂钓》《池上》《所见》《清平乐·村居》《观游鱼》《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 交流汇报本主题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能力。  2. 通过阅读古
期刊
2014年3月25日,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数字化环境中语文教学范式的实验与研究”教研活动,在常州市武进区周家巷小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戴晓娥主持,江苏省数字化学习专家组组长、教育学会秘书长陆志平,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语文世界》(教师之窗)主编叶水涛,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钱文玉,武进区电教中心教研员宋惠平等应邀参加。  周家巷小学此次展
期刊
三年前至今,我们学校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走过了一段“数字化环境下阅读教学范式”的探索之路,希望能以此为起点,为儿童一生的聪慧与高尚奠基。   一、 探索“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外阅读范式”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浏览器获取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各种交互式网站及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于是,我们师生尝试运用“飞信”记录日记,用“微博”发表感想,用“数字故事”记录生活,着力构建“
期刊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我们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材选文、练习内容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尝试“主题引领,模块推进”单元教学模式,并与经典诗文有效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思路】  五年级学生正深切地感受着、经历着童年生活,并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具备了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以上学情的分析,我将本单元教学
期刊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优劣,和“教什么”“怎么教”关系最大。  王尚文先生在批评语文教学的弊病时曾指出:“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往往在‘语文’。”(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15页)这里所说的“教学”指的是“课堂教学”,而“语文”则是“教学内容”。他认为,如果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往往就有问题。这个观点也强调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来得更重要。  一堂语文“
期刊
郑振铎曾说《三国演义》实际上就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林庚指出“《三国演义》最精彩的场面无疑乃是赤壁之战。书中首尾共用了八回(第四十三回至五十回)的巨大篇幅来写它”。《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虽然题为“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但实际上是诸葛亮的“独角戏”,鲁肃不过是线索人物,起的主要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诸葛亮在本回的“独角戏”可分为两幕:一是“舌战群儒”,二是“智激孙权”。本文探讨的是诸葛亮在这
期刊
2005年,我在我市的三个县巡回上过一节《纸船——寄母亲》的诗歌教学公开课。课上过之后,自己对这节课还比较满意,于是就写了一篇题为《我让学生当了一回诗人》的教学体会的文章,投给了《中学语文教学》。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发表了,与之发表的还有特级教师邓彤老师的文章《逻辑缺位:语文教学沉疴依旧》。对邓彤老师的批评,我基本上持不接受的态度,于是我写了一篇题为《目标环节与技术——兼与邓彤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