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效益摭谈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ox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语文课堂效益,是一个老话题,它又是一个长青话题,历久弥新的话题;是一个不可能一锤定音一劳永逸的问题:只要存在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效益”的探究必然永远伴随着执教者,不管是初涉教坛还是语文课堂把握游刃有余的成熟教师。
  二
  不时能听到“有效课堂”与“无效课堂”的讨论或评论。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读了12年的语文,又读了大学四年中文本科,而后初涉语文讲坛,一时之间语文课堂把握还有点拿捏不准因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因此而过激地妄下断语说“无效课堂”,我想,这未免偏颇。
  笔者认为,语文学习的三大任务是语文知识积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与素养培养、联想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养成。假如同意或部分同意这看法,那么一堂语文课只要关涉到这三方面(或其中之一二),就不能说这堂是“无效课堂”。
  其实,课堂有“效率”高低之分,未必有效益的“有无”之别。
  当然,从功利的应试教学角度来看,有些语文课堂虽然关涉语文能力培养或学生思维能力锻炼,但是和“明天”的那张考卷试题没有直接关系,因而断定为“无效课堂”,这也是能自圆其说的。然而我们脑子里倘若真还有一点“教育的真谛是育人”的理念,那么,蛮横地将那些与“明天”的那张考卷试题没有直接关系而关涉学生语文能力培养或思维能力锻炼的语文课堂打进“无效课堂”的冷宫,那是多么的不应该——今天的“无效”,恰有可能是明天的“有效”;于这回“考试”无效,极有可能于学生今后“人生”成长发展有效。功利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有效了“当下”,贻误了“长远”。
  三
  语文教师很少不在追求“课堂效益”的高效。翻看各类语文教育教学报刊,“谈语文教学的效率”“高效使用45分钟策略”“语文课堂艺术探究”,等等,很难发现哪本语文刊物某期上没有刊发谈语文教育教学技巧文章的。
  其实,语文课堂的效率高低,首先取决于课堂内容,而不是技巧。
  作为初涉教坛或教学效率长期处于低下水准的教师,一味地专注于教艺技巧的研究,而不是对一堂堂课教学内容的推敲掂量,那简直是丢西瓜捡芝麻的买卖,是本末倒置了。原理非常简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道理人人明白,可是走进一线课堂你不难发现,糊涂人还是挺多的。用极为出彩的手段方法向学生教授一堂内容极为不当的语文,有多大意义呢?反过来,一堂内容极为恰当的语文课,哪怕是用粗糙蹩脚的手段进行教学,这堂课总归是有所收获的,其效率定然是远远高于上述那堂教学内容不当教艺十分精湛的语文课的。
  “语文教学内容不就是一册册教材,一篇篇课文,一本本练习,一张张试卷吗?”有人可能会耻笑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说问题就在这里,好多人认为没问题的“教学内容”恰恰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当下“教什么”远比“怎么教”的问题严重!令人惊讶的是林林总总的语文教育教学刊物和研究者注目的大多是“怎么教”,鲜见触及“教什么”的探讨。
  这一下问题又来了:我们的一堂堂语文课该锁定哪些教学内容呢?
  这正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是个值得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作跟踪动态长期研究而定夺的问题。谁都无法为你确定你教学一堂语文课的恰当的教学内容,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靠你自己,因为他人不了解你的学生和你执教者的实际。
  对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否恰当的考量,主要有四个元素:①文本(或材料,或活动凭借);②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③学生实际(包括已有基础积累、理解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特长、习惯方式方法等);④执教者个人素养和擅长。确定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是以上四元素组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内容。具体地说,确定这个年级这个班级这个阶段今天这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按照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要求的某个节点某个原理、利用区域内同年级统一规范的(自行开发的例外)文本(资源)材料、符合教学进度和教学对象实际(须接受、可接受、乐接受)、执教者把握到位而能熟练运用的并且在一堂课内能够完成任务的内容。即便是功利的应试教学,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执教者,也是极为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准确锁定的。一般是把“考纲甚至就是考卷板块有要求的、适合学生基础和学生智力能力可以接受的”这样两条线“交叉点”上的那些内容,作为一堂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的。一切远离甚至不关涉这个“交叉点”上的内容,尽管你的教学手段高超、教艺精湛,尽管你使尽浑身解数,尽管你把教学对象调动起全部积极性,你也不要指望有什么出彩的教学效果。
  “教什么”的功能远大于“怎么教”啊!我认为。
  以上所谈四元素参与考量“教什么”,仅仅是浅表层面的含义,各位执教者只要有心这么做都是可以把握的。比较难把握“教什么”的深层含义,那就是语文课堂必须伴随着合理密度和强度的思维训练。极端一点说,没有思维训练的语文课堂,学生再“投入”、气氛再“热闹”、执教者自我感觉再“良好”,也不可能是一堂高效率的语文课。道理非常简单:语言不过是思维的外壳。语文课堂当然要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训练语言,但是,不伴随着“思维”你对语言的学习、理解、训练会有多大真正的意思?会有多大效率?
  这样看来,“教什么”具有“表”和“里”两个层面的意义。“教什么”的表层意义,指的是由文本、考纲、学生、教师等四个元素交叉而出的“教学内容”;“教什么”的深层意义,指的是语文课堂上无论教学什么(哪怕是生字或语音教学)都应该伴随着思维训练,尤其是包括发散、求异、辩证、集束、推进五大特征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作者简介:周政昌,江苏省苏州市望亭中学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陈燕、赵亚萍,江苏省苏州市望亭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有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文本具有无限的敞开性。而事实上,每个文本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和约束,“语言一旦形成,它就被规定了”。更要紧的是,不是每个文本都一望便知,即使再望三望乃至百望也未可尽知的也不在少数。文本有其隐喻性,创作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写作的内在秘密,各种复杂的因素往往会遮蔽文本的深层含意和真正意图。教师的作用,当在于通过种种还原行为,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堂奥。现以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应该从学生作文中发现教学的“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这样教学才有实效。  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插叙的。主要是借助阅读教学进行方法指导,利用学生文章进行思维重组。  这次作文指导源于作文训练——《 ,我想对你说》。批改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主体事件不清楚,或主体事件与插叙事件详略不当,或衔接不自然等问题。鉴于学情,我选用《爸爸的花儿落了》以及
期刊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陶罐和铁罐》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爱的馈赠》:《望星星》《两只小青蛙》《狮子和老鼠》  课外相关内容:《风》《狐狸和花公鸡》《犟脾气的小鸭子》  古诗词:《小儿垂钓》《池上》《所见》《清平乐·村居》《观游鱼》《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 交流汇报本主题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能力。  2. 通过阅读古
期刊
2014年3月25日,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数字化环境中语文教学范式的实验与研究”教研活动,在常州市武进区周家巷小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戴晓娥主持,江苏省数字化学习专家组组长、教育学会秘书长陆志平,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语文世界》(教师之窗)主编叶水涛,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钱文玉,武进区电教中心教研员宋惠平等应邀参加。  周家巷小学此次展
期刊
三年前至今,我们学校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走过了一段“数字化环境下阅读教学范式”的探索之路,希望能以此为起点,为儿童一生的聪慧与高尚奠基。   一、 探索“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外阅读范式”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浏览器获取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各种交互式网站及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于是,我们师生尝试运用“飞信”记录日记,用“微博”发表感想,用“数字故事”记录生活,着力构建“
期刊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我们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材选文、练习内容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尝试“主题引领,模块推进”单元教学模式,并与经典诗文有效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思路】  五年级学生正深切地感受着、经历着童年生活,并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具备了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以上学情的分析,我将本单元教学
期刊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优劣,和“教什么”“怎么教”关系最大。  王尚文先生在批评语文教学的弊病时曾指出:“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往往在‘语文’。”(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15页)这里所说的“教学”指的是“课堂教学”,而“语文”则是“教学内容”。他认为,如果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往往就有问题。这个观点也强调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来得更重要。  一堂语文“
期刊
郑振铎曾说《三国演义》实际上就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林庚指出“《三国演义》最精彩的场面无疑乃是赤壁之战。书中首尾共用了八回(第四十三回至五十回)的巨大篇幅来写它”。《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虽然题为“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但实际上是诸葛亮的“独角戏”,鲁肃不过是线索人物,起的主要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诸葛亮在本回的“独角戏”可分为两幕:一是“舌战群儒”,二是“智激孙权”。本文探讨的是诸葛亮在这
期刊
2005年,我在我市的三个县巡回上过一节《纸船——寄母亲》的诗歌教学公开课。课上过之后,自己对这节课还比较满意,于是就写了一篇题为《我让学生当了一回诗人》的教学体会的文章,投给了《中学语文教学》。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发表了,与之发表的还有特级教师邓彤老师的文章《逻辑缺位:语文教学沉疴依旧》。对邓彤老师的批评,我基本上持不接受的态度,于是我写了一篇题为《目标环节与技术——兼与邓彤老
期刊
苏教版必修一课本第四单元题为“像山那样思考”,导语提示说:“文字不是绘画,如何构图敷彩?文字不是音乐,如何摹声拟音?但是,文字恰恰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而郁达夫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中就用他的那支笔构图敷彩,摹声拟音,文笔细腻得宛如江南的细雨,将“江南的冬景”似有若无地播洒在读者的心间。  “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黑女擦上脂粉本来是为了不让人看出本来的肤色,这里却依然能看出黑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