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教学中的“知人论世”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人论世”是语文课中文学作品阅读的一种基本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知人论世”可以使文学作品的作者成为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人文教育因素,并且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深得作品三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知人论世;论时;落实
  一、新课标的要求与理论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一书中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在阅读实践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形成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发挥阅读潜能,提高阅读素养,以至全面发展和变革人格。”①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②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包含“知人”、“论世”两个层面,“知人”,就是了解作品的作者,既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宗向,甚至家世、交游等,也包括他的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甚至师承、流派等;“论世”,实际上是要了解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有“论时”和“论世”之分。
  二、知人论世与文本阅读
  (一)“知人论世”的“知人”和“论时”,实用于散文类文本和小说类文本的阅读。
  1.“知人”和“论时”得注意作者的写作意图。新人教所选文本内容,很多都有作者自身写作意图的呈现,老师如果对这方面的“论时”知识没有加以介绍,那么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就很难进入到这一较深的层次,那也无疑将会影响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去解读这篇课文的内容。
  2“知人”和“论时”得处理好学生学习作品的年代。我们老师在课文教学时不能忽视不同时代的巨大差异,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以致弱化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3.“知人”和“论时”注意不要千篇一律,避免程序化。不同作家,其作品背景固然不同,同一作家其不同作品的背景也不尽相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多篇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藤野先生》、《社戏》、《孔乙己》、《祝福》、《药》等。在介绍背景知识时,显然不能千篇一律。如果每讲一篇课文时,都是介绍作者生平和作者的主要作品,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十分乏味,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并且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看也不会有太多的益处。所以应该区别对待,如《拿来主义》文本“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样的句子,其实本身就蕴藏了文本的“论时”,而且文本中这样的句子还很多。在教学中我们稍加注意引导,学生就会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在文本内容里面去寻找需要的“论时”,会很好的利用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探究文本。
  (二)“知人论世”的“知人”和“论世”,实用于诗歌和赋文阅读。 诗歌是最本原而且最本真的艺术,它铭刻着人类的理性与情感,睿智与思索,想象与呐喊,坎坷与坦途。或雄奇壮观,或哀恸欲绝,或蕴籍风流,或刚烈勇猛,或冲淡平和,或绚丽多姿,或愉悦兴奋,或柔情万种,或睿智明达,或质朴无华,或含蓄婉转……战争风云,政治兴衰,人际遇合,离情别愁,山川风物,民俗演进等等,也一一奔涌眼底。这是一个真正的海洋,但又不止于海洋般空间的博大,还兼有时间的悠远和想象的无穷。对于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经典,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境遇,运用知人论世法能解得更加透彻,借助知人论世才能感悟文本深意。下面就“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简略的谈谈粗浅的看法。
  1.“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短歌行》慷慨悲凉。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追求隐逸,诗中有画;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我们循着这一印迹,就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诗人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2.“知人论世”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诗人通过意象世界寄寓情感,让读者在想象中去感知,去玩味。或者咏物,或者写景,或者描摹人物情态,或者刻画生活场景,不一而足。诗歌中的意境是运用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现实的境界。作者的感情和人生经历往往渗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明显带有诗人“感时”、“恨别”的主观色彩。遭遇“鸟语花香”,在平常的情况下人们定会抒发喜悦之情,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杜甫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花香鸟语这种美好的景物,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诗人以主观感染客观,统一客观,达到了意与境的统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意”与“境”的交融,不管它是情随境生,还是移情入境,总之要在一首诗中和谐、完美,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方能够成好诗词。
  3.“知人论世”有助于更深层次分析诗歌塑造的形象。形象性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诗人在创作时总是通过种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一般说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被贬黄州后,随性自适,并未消沉,他便打算在黄州附近的沙湖买田终老,作者在去沙湖看田,归途中遇雨,做此诗。以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入手,于简朴中见深意,刻画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
  由此可见,要阅读理解诗歌的情感,了解人物思想,只凭字词表面意思去琢磨,未能完全真正读懂一首诗的内容,只有通过“知人论世”,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作者,才能明白诗人的所感、所想、所思。“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出自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2] 语自《孟子·万章下》.
  [3] 徐江、刘承英、戚笑微. “知人论世”:语文教学的哲学错位——《囚绿记》是颂扬民族性格还是认识生命尊严. 人民教育,2009,10:37-42.
其他文献
抛开鲁迅先生所谓的“杭育诗派”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有文字可考的源头应该就是《诗经》了,其作为中国诗歌之祖的地位恐怕无人质疑,然而《诗经》的四言体式长于抒情却不适于叙事,在先秦以降汉语双音词增多的情况下,四言诗的“二二”式节拍很难满足双音词与单音词搭配的需要。诗体革新势在必行。《楚辞》的杂言体虽是一次诗体解放,但地域局限太过明显。是时,乐府诗歌适时出现,积极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嬗革。首先在形制
期刊
摘 要:刘庆邦《神木》将形式丑和内容丑完美结合,在美与丑的辩证关系中巧妙地实现美丑转化,作品闪烁着神性指引和人性希冀的火光。从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方面观之,刘庆邦《神木》表现出的审丑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刘庆邦;神木;审丑特质;审美转化;审美价值  “短篇小说之王”刘庆邦被亲切地称为“民间代言人”,他是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煤矿题材小说钟情于“审丑”,最具代表性是20世纪9
期刊
由于家庭状况、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城乡学生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思维视野、学习品质、优势项目等方面就存在差异。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促进不同家庭状况学生的融合,才能使学生避免超出条件的追求和借助优越条件傲视他人的现象,培养学生割裂条件的差异,形成一种平等的意识,营造和谐相处的校园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担当责任的意识。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力
期刊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如果忽视教学工作,疏于管理,教学质量就会直线下落,社会效益就会急剧下降,从而消退了学校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社会功能, 更谈不上推进素质教育了。小学阶段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为高一层次的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二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最主要的是为国家培养高中级人才打好基础。如果仅仅满足于培养初级人才,不要求高层次的发展,就不能达到提高全民族文化
期刊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呼唤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因为昔日师尊生卑、师强生弱、师严生惧的“猫鼠型”师生关系,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也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代之而起的应该是互敬互爱、宽容理解、协作同生的和谐式新型师生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而且也是教师彰显自我人格魅力的需要所在。首先,转变学生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第
期刊
摘 要:在高速发展的旅游业背景条件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个极具现实和理论研究价值的焦点,本文剖析了我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坚持“学科本色”,还是强调“职业特色”?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莫衷一是。何谓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高职与大众高等教育背景下
期刊
摘 要: 杜亚泉,1873年(同治十二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伧塘乡(今上虞市长塘)。原名炜孙,字秋帆,又署伧父。他的思想庞杂深刻,在20世纪初期的文化论战中他被攻击为守旧派,但他对待中西不同文明形态上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如今看来却是稳健而有理性。他不仅支持西方文化的引进还提出在输入西风文化时所要坚持的标准以及对中西文明利弊做出评判,这对我们思考当今不同文明的交流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杜亚泉
期刊
摘 要:责任就是使命,就是奉献。“责任重于泰山”,对教育干部而言,责任意味着使命和奉献,然而教育干部受到经济利益的寝室,是的责任意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祖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责任;奉献;意识  一、如何理解  字面来理解:增强即增进、加强;意识即人类大脑的一切活动及结果,即作为具有自觉性的思维。增强教育干部岗位责任意识,亦即增强我们
期刊
摘 要: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逐步推进,对电大教学管理体制、办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一切迫切要求电大要加快教育教学和诸多方面的改革,重新界定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本文结合自己从事电大教务教学管理的一些经历,分析目前开放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类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发展问题; 探讨  伴随着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工作是最繁琐的。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班主任工作时感触颇深,曾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曾品尝过成功的甘甜,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认为做班主任老师是充实的,一个好的集体,没有老师辛勤的工作,没有领导的鼎力支持,没有同事、家长和社会的密切支持配合,班主任就是有三头六臂,再有能耐也难以发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