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梯度推进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cong966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而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梯度推进的过程。
  什么是梯度推进呢?梯度推进理论核心是梯度推移理论。它认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着产业梯度和经济梯度,存在梯度地区就存在着推移的动力,就会形成相应的推移。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客观上也存在着知识和能力的梯度差异,这时候,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能力上形成相应的推移,这是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个人的一些浅见,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基础到能力、从浅易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的不断推进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可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一入高一,无论是阅读还是检测,学生一来就是接受高考题型的训练,甚至有高一直接就用高考题进行检测的情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每教一篇文章,首先不是思考学生是否能够读懂,而是致力如何备好课教学生读懂,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始终处于老师的预设与框架之下,个性化的解读很难真正践行,一篇课文学下来,全是老师教给的对课文的理解;在日常检测中,一场考试下来,全是高考真题的再现,考得学生人仰马翻,惶恐不已。那些高考题型模式的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科技文阅读以及直接来自古籍的文言文阅读,无不让学生望而生畏。然后老师一边费力地讲解答案、指导审题答题技巧,学生一边机械的应对,要不就是通过多做题来加深对某一类题型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认识,学生该具备的相关能力,其实并未得到实际的提高。
  这种语文能力培养的模式,其实质是费力不讨好的。高中语文学习,自有它独特的规律,它绝不是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今天做一套题,明天考一次试就可以逐步提高的。只有有步骤、有目的、分阶段的逐步推进,这样高中三年的学习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如何有步骤、有目的、分阶段的逐步推进高中语文能力培养呢?笔者在教学中大致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分析学情,对所教学生的语文能力心中有底,大致明确他们的能力与知识水平处于何种阶段,然后根据学情来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多数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只有先分析学情,搞好初高中之间的过渡衔接,在思想上、方法上、学习方式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很好地为高中语文学习服务。
  2.防止“高原现象”,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的阶段性特点,尽可能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在教学活动中逐步熏陶、逐步提升,养成正确的、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
  在心理学中,把人在学习过程中技能的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停顿现象叫做“高原现象”,初中三年中,初三可视为活动结构、认知结构的效率极点,进入高中,如果旧的活动结构和认知结构没有来得及调整,新的活动、认知结构没有建立,那么学生的感知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不能形成满足更高层次思维活动需要的鲜明表象,学生的心智技能就会出现暂时的停顿。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一定的习惯性思维,即定势思维,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规律,通晓一些规矩,并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切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进行一些科学的习惯和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的科学提问,可多用判断性、叙述性、述理性、扩散性等形式,兼容并包,呈阶梯状分布,由易到难,或呈曲线状起伏,难易交替。如果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自己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近,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成就感就会越来越大,慢慢地其语文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和提升!
  3.克服教学取舍论,注重对教材的挖掘,要不偏不倚,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现象,那就是很多老师注重对文言文的教学,拿到新书,很多老师就是直接先把文言文教了,把文言的相关知识进行仔细的梳理和教授,然后期望学生通过时间去积累和记忆。对现代文,则根据个人爱好随意取舍,如果文章符合教师个人的口味,就按照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否则就提一下或者干脆不讲。甚至有个别年轻教师,干脆抛开课本,直接在网络上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大讲特讲,以此来完成所谓的对学生阅读趣味的熏陶、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如此教学,值得商榷。须知我们语文教材的选文,多是范文、美文,其中有很多值得教学挖掘和探究的地方,表面看似无味,就越是有值得探究的地方,如果随意偏颇,势必造成教学有利资源的浪费,舍近求远,大可不必。
  4.分析高考题型,将语文能力训练分版块、有步骤地梯度推进。按照目前高考的模式,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能力训练板块分为:基础知识板块,包括字音、字形、成语、语病、文言实词虚词、名句等;阅读板块,包括大小阅读、文言阅读、诗歌鉴赏等;写作板块,包括复杂记叙文的写作、高中议论文的写作、童话故事、小小说、演讲辞、故事新编、读后感、漫画作文、高考短信、编写曲折动人的小故事、简单报告文学的写法、寓言故事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早晚自习和日常的课堂时间、测练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地梯度进行,每一阶段结束后,再进行彼此的整合训练、迁移拓展。这样学生也避免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散打式学习,教师的教学也能有的放矢。只要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语文能力的提高应该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总的说,上述问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前提,如何梯度推进是重点,那些知识、技巧的问题和教学的目的都要在这个环节中体现,因为整个教学程序是服务于学生的。我们如果能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教学就会锦上添花,异彩独放,使教学平添春色。
其他文献
一、对“情境——问题”教学法的理解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心理机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即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情境是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是“情”与“境”的相互影响、相
期刊
阅读是我们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感悟及体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使高中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人结合自己的有关阅读的教学实践,对高中阶段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人们
期刊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文章语言平淡无味,不会具有感染力,读来只会让人如同嚼腊。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文章文采斐然?如果我们能够自然而然地把历经岁月磨炼,至今仍放出夺目光彩的古诗文名句引入我们的作文中,定会增加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文采,让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  一、以诗词为妙题  题目是文章之“眉目”,眉目最能传情。一个好的题目能一下吸引人关注的目光,令人称赏。  2003年高考题有
期刊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是文学的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它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在诗歌教学史上,虽然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过去语文教材对诗歌注释过多、过细、过分追求统一答案,旧大纲下的诗歌教学,存在着对“主题思想”分析的教条化、图解化的倾向。学生习惯以“接受性”的方式学习诗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人对诗歌的独特感受,失去了在阅读中“发现意蕴的机会”,因此,新
期刊
每一篇优秀诗文都是一把照耀千古的精神火把,烧灼着我们的感知、想象和思考,使我们释放出感情、意志、智慧、道德的力量;每一篇优秀诗文都是一部力量强大的引擎,推动我们不停地进入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一日日地丰盈起来,开阔起来。因此,在语文课堂内外,通过阅读我努力点燃学语文的激情,用那些优秀诗文所蕴藏的思想情感来点燃学生心头的火焰,让阅读之花怒放于心,体悟到阅读的内涵美,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激发
期刊
“有文采”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它除了指作文语言方面的“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外,还要求语言“文句有意蕴”,即文章的语言不仅富有历史知识、文化气息,而且妙语连珠,富有哲理。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经营语言:  一、展示丰厚的文化知识  作文中,如果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中外历史文化知识,不仅会让人觉得作者文化历史知识丰富,而且会使文章论证充分而
期刊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之外,我是这样做的:  1.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订阅《语文报》、《散
期刊
古人认为文章的结构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那意思是说,开头要像凤凰的脑袋,漂亮、优美。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时,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题目拿到手,却总是动笔艰难,可一旦开了头,尤其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后,写起文章来往往洋洋洒洒,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文章的开头好了,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特别是考场作文,有人统计过,高考阅卷老师们在一篇作文上逗留的时间平均只有29秒,也就是说有的作
期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广,新课程理念也渐入人心,应运而生的新一轮课堂改革更是风生水起星火燎原。作为从教已十余年的一名教师,对于传统教学的弊端早有深刻体会,最显而易见的是“被动教学”所带来的课堂气氛的沉闷乏味,以及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 新课改的大力推行,有如春风春雨春雷响亮,有如潮落潮涨潮涌东方,中国这片古老文明的东方热土,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欢呼与期待,让我们憧憬与渴望。然而,欢欣
期刊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说的是在生活中透彻了解了世故就是学问,熟练通达了人情也就是文章。我想在语文学习中不妨借鉴它,因为生活中有语文。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进而改变生活、创造生活。  指导学生充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