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6日:今天早上我去观察豆芽,碗里竟然长出一条条白色的‘小虫子’。仔细一看,原来是绿豆长出的白色小芽!”
“4月7日:小芽把豆子一分为二,从中间钻出,下粗上细,像娇羞的小姑娘,努力向上弯曲成一个小逗号,看上去非常可爱……”
這是我校五年级贝秋嫦同学发布在个人成长空间的实践专题“小豆芽成长记”。这些图文并茂的记录,获得了不少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点赞,还被少先队辅导员“香香老师”推荐为“精品记录”,置顶在五年级群组。
新冠病毒肆虐,挡住了孩子们新学期返校的步伐。“防疫延学”期间,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停课不停学、不停教”总体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七彩智慧校园”,实践“云管理”“云课堂”“云社团”“云评价”等系列云端教学活动,取得了可喜成果。
实践背景
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不断深化,呈现出融合创新的新趋势。各校在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基于数据分析的精细管理等方面都有新探索。我校位于海南岛中部民族地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与先进地区的数字鸿沟,消弭因师资水平给教学质量提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大有作为。
疫情期间,全民宅家,线上教学。老师们无论是主动自愿还是被动接受,都加入信息化支撑教与学的赛跑中。新冠疫情阻隔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但它也催生了人们在另一个时空的学习互动,基于云端的线上教育成为必然。
实践过程
云管理,办公信息的高效互动。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不见面管理”成为常态。如何在管理中保证办公信息的有效传递、广泛共享、适时反馈,成为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痛点、堵点。我们在云服务器上构建了“校本型信息管理平台”,将其命名为“七彩智慧校园”,实现了诸如信息发布与查阅、资料在线提交与统计、文件的收发与批阅等日常校务办公的电子化。我校信息管理实现了电脑端和手机端的融合,电脑端“做”为主,手机端“看”为主。学校将智慧校园平台与微信工作群实现互通,借助一键登录及分享功能,使得工作信息的传达互动更为快捷。我们优化了工作资料提交方式,如在登记隔离师生数据时应用了“金山共享文档”小程序;对教师网上教学案例和小结收集时则采取图文链接提交并自动汇总。自“停课不停学”工作开展以来,平台已经汇集教学记录2000余篇、处室工作日志300多篇、推送《椰林书香》工作周报10期,成功探索出学校电子资料整理系统化、规范化的新路。
云课堂,线上教育的有效探索。实用的平台是线上教育开展的重要保证。各班广泛应用“微信群”“班级助手”“诵读帮”等APP,组建网络云课堂,布置学习任务单,推送优质微课资源,进行课堂网络直播、在线辅导、作业批改等。疫情期间,我校引进的骨干教师远在老家四川利用网络直播与海南的学生连线,进行网上学习指导。通过在线研讨,各年级学科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创新学习形式方法,推出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十步走”模式。学校对教师提出有计划、有记录、有智慧、有分享、有创新的“五有”要求,规范线上教学。教学部门通过查阅平台上教师发布的教学计划、过程记录、反思小结等,对教学过程实行有效监管,做到可查、可控、可分析。
云社团,劳动教育的积极尝试。学校在推进文化课程的线上教学之余,遵从“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根据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创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云社团”实践活动。学校在智慧校园平台上开设“成长学堂”,包含“趣味生活”“科学创意”“艺术体验”等板块,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学习实践。不同板块每周推出新专题,如家务小能手、厨艺大比拼、水果拼盘、小豆芽成长记、神奇树叶画、抗疫手抄报等,吸引了众多孩子和家长参与。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融洽了亲子关系,缓解了因为疫情造成的负面情绪。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美术组老师通过网络直播开设“云剪纸”社团,培训了一批剪纸爱好者,活动受到多家媒体关注。
云评价,学生素养的综合呈现。学校从多元评价、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出发,构建了学生网络成长空间,全校五个校区1800余名学生以班级为群组在云端安家,组成了网络化虚拟校园。学生在成长空间里进行网上学习成果展示、云社团实践活动分享,教师、学生、家长登录平台开展互动,进行评价和点赞并将学生成长记录在朋友圈分享。作为管理者的班主任和教师,还通过平台“推优”“置顶”等功能,将优秀的记录推送到平台首页,孩子们在自主互动交流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收获到劳动实践的快乐。学校还将成长空间图文记录与已经实施的二维码美德评价有机结合,汇聚了学生德育养成、学业进步指数、体艺科学素养表现、荣誉获奖、校本课程学习等数据,绘制出每一个孩子的电子“成长画像”,形成了富有校本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例。
实践思考
由学校到家庭、由课堂到课外、由线下到线上,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更有效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对学校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正是因为信息化工作的超前布局,我校才能在本次疫情中大展风采。对此,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立足校本、突出实用,搭建基础环境。学校在建设了适度超前的网络硬件基础上,基于开源程序自主搭建了校本信息化平台,并进行了实用性功能拓展,对手机移动端做了全面的兼容,为线上教育教学提供了软硬件保障。
依托课题、全面应用,推进深入融合。学校建校伊始,便申报了省级信息化课题“构建校本型信息化平台促进精细化管理的研究”,探索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途径。学校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立足“点的突破,面的普及”,从行政到教师、从班级到学生、从学校到家庭,人人有空间、个个都参与,每个生命都在努力探寻自己与信息化成长的契合点。
文化引领、内涵提升,彰显人文价值。学校利用信息化平台丰富的交互性和积分评价机制,致力于构建数字环境下的激励赏识、民主和谐、自觉成长的团队文化,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挖掘信息化在德育评价中的创新应用,构建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美德评价”机制。
“停课不停学,成长不延期”。基于云端的线上教育教学实践,以发展为主线,助力学生、教师的共同成长,为学校的特色办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作者单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姜乃强
“4月7日:小芽把豆子一分为二,从中间钻出,下粗上细,像娇羞的小姑娘,努力向上弯曲成一个小逗号,看上去非常可爱……”
這是我校五年级贝秋嫦同学发布在个人成长空间的实践专题“小豆芽成长记”。这些图文并茂的记录,获得了不少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点赞,还被少先队辅导员“香香老师”推荐为“精品记录”,置顶在五年级群组。
新冠病毒肆虐,挡住了孩子们新学期返校的步伐。“防疫延学”期间,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停课不停学、不停教”总体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七彩智慧校园”,实践“云管理”“云课堂”“云社团”“云评价”等系列云端教学活动,取得了可喜成果。
实践背景
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不断深化,呈现出融合创新的新趋势。各校在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基于数据分析的精细管理等方面都有新探索。我校位于海南岛中部民族地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与先进地区的数字鸿沟,消弭因师资水平给教学质量提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大有作为。
疫情期间,全民宅家,线上教学。老师们无论是主动自愿还是被动接受,都加入信息化支撑教与学的赛跑中。新冠疫情阻隔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但它也催生了人们在另一个时空的学习互动,基于云端的线上教育成为必然。
实践过程
云管理,办公信息的高效互动。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不见面管理”成为常态。如何在管理中保证办公信息的有效传递、广泛共享、适时反馈,成为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痛点、堵点。我们在云服务器上构建了“校本型信息管理平台”,将其命名为“七彩智慧校园”,实现了诸如信息发布与查阅、资料在线提交与统计、文件的收发与批阅等日常校务办公的电子化。我校信息管理实现了电脑端和手机端的融合,电脑端“做”为主,手机端“看”为主。学校将智慧校园平台与微信工作群实现互通,借助一键登录及分享功能,使得工作信息的传达互动更为快捷。我们优化了工作资料提交方式,如在登记隔离师生数据时应用了“金山共享文档”小程序;对教师网上教学案例和小结收集时则采取图文链接提交并自动汇总。自“停课不停学”工作开展以来,平台已经汇集教学记录2000余篇、处室工作日志300多篇、推送《椰林书香》工作周报10期,成功探索出学校电子资料整理系统化、规范化的新路。
云课堂,线上教育的有效探索。实用的平台是线上教育开展的重要保证。各班广泛应用“微信群”“班级助手”“诵读帮”等APP,组建网络云课堂,布置学习任务单,推送优质微课资源,进行课堂网络直播、在线辅导、作业批改等。疫情期间,我校引进的骨干教师远在老家四川利用网络直播与海南的学生连线,进行网上学习指导。通过在线研讨,各年级学科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创新学习形式方法,推出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十步走”模式。学校对教师提出有计划、有记录、有智慧、有分享、有创新的“五有”要求,规范线上教学。教学部门通过查阅平台上教师发布的教学计划、过程记录、反思小结等,对教学过程实行有效监管,做到可查、可控、可分析。
云社团,劳动教育的积极尝试。学校在推进文化课程的线上教学之余,遵从“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根据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创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云社团”实践活动。学校在智慧校园平台上开设“成长学堂”,包含“趣味生活”“科学创意”“艺术体验”等板块,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学习实践。不同板块每周推出新专题,如家务小能手、厨艺大比拼、水果拼盘、小豆芽成长记、神奇树叶画、抗疫手抄报等,吸引了众多孩子和家长参与。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融洽了亲子关系,缓解了因为疫情造成的负面情绪。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美术组老师通过网络直播开设“云剪纸”社团,培训了一批剪纸爱好者,活动受到多家媒体关注。
云评价,学生素养的综合呈现。学校从多元评价、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出发,构建了学生网络成长空间,全校五个校区1800余名学生以班级为群组在云端安家,组成了网络化虚拟校园。学生在成长空间里进行网上学习成果展示、云社团实践活动分享,教师、学生、家长登录平台开展互动,进行评价和点赞并将学生成长记录在朋友圈分享。作为管理者的班主任和教师,还通过平台“推优”“置顶”等功能,将优秀的记录推送到平台首页,孩子们在自主互动交流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收获到劳动实践的快乐。学校还将成长空间图文记录与已经实施的二维码美德评价有机结合,汇聚了学生德育养成、学业进步指数、体艺科学素养表现、荣誉获奖、校本课程学习等数据,绘制出每一个孩子的电子“成长画像”,形成了富有校本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例。
实践思考
由学校到家庭、由课堂到课外、由线下到线上,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更有效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对学校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正是因为信息化工作的超前布局,我校才能在本次疫情中大展风采。对此,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立足校本、突出实用,搭建基础环境。学校在建设了适度超前的网络硬件基础上,基于开源程序自主搭建了校本信息化平台,并进行了实用性功能拓展,对手机移动端做了全面的兼容,为线上教育教学提供了软硬件保障。
依托课题、全面应用,推进深入融合。学校建校伊始,便申报了省级信息化课题“构建校本型信息化平台促进精细化管理的研究”,探索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途径。学校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立足“点的突破,面的普及”,从行政到教师、从班级到学生、从学校到家庭,人人有空间、个个都参与,每个生命都在努力探寻自己与信息化成长的契合点。
文化引领、内涵提升,彰显人文价值。学校利用信息化平台丰富的交互性和积分评价机制,致力于构建数字环境下的激励赏识、民主和谐、自觉成长的团队文化,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挖掘信息化在德育评价中的创新应用,构建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美德评价”机制。
“停课不停学,成长不延期”。基于云端的线上教育教学实践,以发展为主线,助力学生、教师的共同成长,为学校的特色办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作者单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姜乃强